经济“双循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哪些利好? 杜彬恒
时间:2021/12/9 8:43:01   点击:0   [ 关 闭 ]

 经济双循环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哪些利好?

杜彬恒

2020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

目标纲要》确定了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对于促进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双循环为就业带来三大利好

第一,有效实现更加充分就业。促进有效就业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应有之责。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扩大就业是增强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方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三者联系统一起来,整体性理解、全面性落实,形成了强大合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住扩大就业这一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发展思路。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格局更加完善,就业空间和就业链条更加开放,特别是注重发挥实体经济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作用。因此,双循环产生新动能、形成新业态、发展新经济,创造出了更多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全面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实施双循环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必将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和空间拓展。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求。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据央行发布数据显示,20213月末,我国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27.21万亿元,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00.12万亿,按照我国14多亿人来算人均存款大约7万元左右。同时,我国居民结构不断升级,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层次发生深刻调整,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呈现多元多样高品质等新特征。产业是承载就业的基本依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发生变化,二三产业分布比例进一步增加,从产业中下游向中上游转移;二是就业人口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对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等就业机会持续增加。事实上,2020年,我国高端制造业年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制造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持续增长,加速就业岗位结构调整,为高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就业提供重要机遇。

第三,全面提升就业创业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更加注重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减税降费、金融融资等政策工具帮扶企业轻装上阵,以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创新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改革市场监管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构建更加高效规范、充分开放、竞争有序的统一市场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良好营商环境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围绕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等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税收优惠、金融贷款等方式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高校毕业生应把握三个关键

第一,应把握注重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投身研发领域就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第一资源。据科技部统计,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达到24426亿元,科研人员到达376万人年。我国高科技企业数量同比增长

24%,实现营业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工业总产值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利润总额3.8万亿元,同比增长20.1%

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部门招聘的重点对象。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科研机构、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高等学校等招聘科研人员力度持续增加。同时,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招聘本科生从事

科研助理工作,据科技部统计显示仅2020年科研助理岗位共吸纳高校毕业生16.7万人。高校毕业生应把握这个重大趋势,结合自身专业、学历、性格、兴趣等情况,积极到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研发机构应

聘就业。

第二,应把握积极培育内需机遇,融入到国家重大战略中建功立业。当前,党和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积极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战略,这些地区经济

发展提速、战略产业布局等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发展机遇。

据智联招聘等机构研究表明,2020年我国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分别为6.4%3.8%-0.7%0.1%-1.2%,长三角和珠三角人才集聚能力十分强劲,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人才竞争力位于前十位。高校毕业生应把握机遇,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着力民族复兴的战略行动中建功立业、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辉煌业绩和绚丽人生。

第三,应把握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参与到国际领域就业。双循环不是自我封闭,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须统筹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交流。要实现对外开放,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开放国际视野、

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经济政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组织等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方向。同时,围绕国际贸易也向产业链条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新岗位。上海、广东、江苏、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区,外贸出口基地仍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地区。高校毕业生应扩大国际视野,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在促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壮丽人生。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