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建设,一场关于生涯指导的探索
时间:2021/11/12 16:03:08   点击:0   [ 关 闭 ]

 

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建设,一场关于生涯指导的探索
王洋
2020年5月的一天,华中师范大学“职途”咨询室指导教师郎东鹏像往常一样打开咨询微信预约小程序,查看当天的预约留言。信息浏览中,一条留言让他心里“咯噔”了一下:“……有心理障碍,最近几天几度情绪崩溃,时常深夜痛哭,轻生念头频现……”。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马上通过后台联系到留言者,快速安排了线下咨询。
稳定住了来访者的情绪后,郎东鹏开始与其进行深度的沟通。在咨询中,他发现,之所以会写下这样的话语,是源于对方多次求职未果产生了极度的心理焦虑和压力,甚至对专业产生了严重怀疑,又联想到由于父母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强势干预”而错过了最心仪的专业,在外因和内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造成了一时心理上的“大爆发”。咨询中,郎东鹏认真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引导来访者认识上的偏差,帮助他找到最适合的解决问题路径与方法。经过不断的问题外化,最终来访者对职业的选择和未来的生涯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一时的求职不顺利也渐渐释然,打消了轻生念头,重拾了继续求职的信心。“如果没有这种一对一的咨询,我们很难了解学生就业中遇到的真正问题。”郎东鹏说,这次咨询,也更加坚定了他将咨询室继续开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特色探索,成果出现
2007年4月,国发办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落实政策要求,在原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全国许多高校进一步通过编制教材、组织活动、开设团体辅导等探索,让职业发展的理念在大学生中落地生根,提高就业指导的普及率和实效性,引导毕业生积极择业、主动就业。
2004年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先后组织了多项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师范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自我营销等多门课程以及系列团体辅导课程,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但在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处郎东鹏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在上课中我们发现,对于有生涯困惑的学生来说,每一个人的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表象相同,其内部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一对一的咨询服务来支持他们解决个性化的问题。”郎东鹏说。
彼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林骥佳同样思考着如何促进就业工作转型升级。“就业指导课程满足的是学生普遍化需求,解决的是‘面’上的问题。但是满足学生职涯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重点在于解决‘点’上的问题。”在林骥佳看来,需要更为深入的推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更多是生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生涯咨询的理论,聚焦个体发展的生涯咨询并不是就业指导课程的衍生物,它有着自己的逻辑和理论体系,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林骥佳说。
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长期从事一线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们发现,就业的问题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选择难题,还与个人的自我认知、专业、性格、价值观乃至情感经历等密切相关。如何满足大学生们的个性化生涯发展需求,有效处理并解决他们面对的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迫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为了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咨询服务,2017年3月,郎东鹏牵头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职途”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咨询室,咨询室隶属于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职途”寓意着职业发展的征途。成立之初,工作室确立了以生涯发展规划与求职就业指导为主线的两大咨询方向。在一个由几扇屏风围挡,不隔音、透风,冬天冷得不得了的“咨询室”中,郎东鹏和老师们开始接收学生一对一的咨询。
2019年5月,由林骥佳牵头组建的北京理工大学 “摆渡人”工作室正式成立,取义“迷时师度,觉时自度”,面向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同时兼顾团体督导,以团体动力弥补个体咨询的不足。与大班授课不同,在一对一职涯咨询中,咨询师注重突出功能性、专业性,如将心理咨询中采用箱庭疗法的沙盘,经过专业改造,用于职涯咨询中,体验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探究咨询问题背后蕴含的深意与可能性。2019年10月中旬,学校建设了国内高校首家职涯体验中心,请专业公司共同设计开发了新颖的寓教于乐的生涯探索工具,为学生自我探索提供工具和平台。通过情景式、体验式氛围和探索工具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自我认知探索的专属空间。
目前,“摆渡人”工作室个体咨询年均400余例,咨询群体覆盖到两个校区各个年级的学生,学生满意度评价超过95%。2020年5月和2021年1月工作室又相继孵化出了聚焦解决学生职涯发展困惑与心理问题叠加难题的“职心”工作室和专注于职业形象与礼仪的融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形象与礼仪的知识储备、提升形象管理能力的“职美”工作室,扩大了就业指导服务范围。
经过4年多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职途”咨询室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室形成了学校与学院点面结合的建设布局,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无限可能”生涯工作室、历史文化学院的“春涯”咨询工作室、外国语学院“Sunny Home”咨询室、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生涯地图绘图室等相继建成,为学生在面积广大的校园就近寻求咨询服务提供了便利。开辟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轨道咨询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线上或线下的咨询模式。融合了生涯咨询与校园就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支持环境,工作室参与到各类就业活动中去,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和咨询。催生了思政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的融合育人机制,以”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职业生涯的意义。截至目前,咨询室已受理咨询700余人次。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电话或面对面咨询的来访者达388人次,服务时长约17460分钟。2020年“职途”咨询室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满意度达到99%以上,“不满意”率为零,这让郎东鹏和同事们深感欣慰。更让他高兴的是,2021年初,“职途”咨询室在招就处内部拥有了两间独立、温馨、私密的咨询室,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这让他深切感受到了大的环境对生涯咨询工作越来越重视。
深入发展,任重道远
在生涯咨询中,来访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咨询师更像是倾听者,面对来访者就业、学业、未来发展方面的困惑,兴趣、心理等方面的疑虑,启发思考、引导并寻找到最佳的解决路径,是咨询师的责任。所以,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的建设不仅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良好的咨询场所、设施等硬件环境,高水平的专业咨询师队伍的建设更是实现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找到一群热爱生涯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有情怀又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人,这个是最难的。”在林骥佳看来,咨询师的内在驱动力一定要在自我实现层面,那些为了评职称、为了名与利等各种目的而来的,必须排除在外。郎东鹏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咨询师来说一是专业程度,包括专业知识和咨询技能,二是责任心,三是咨询工作与个人兴趣的匹配度。”郎东鹏表示。他特别强调,人员选拔时应注重其兴趣之所在,不做硬性安排;要加强岗前培训;要加强过程督导,及时指出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要加强咨询后的反馈工作,及时把求助者反馈的情况告知咨询师;要建立淘汰机制,及时劝退不适合做咨询的老师。“咨询是一项助人事业,咨询师需要的是一颗无私真诚的助人之心,并在为人解困的过程中享受个人价值实现的愉悦。”郎东鹏说。
为了找到人,留住人,林骥佳发动了学校就业中心的全体人员。目前中心14位工作人员中有11人加入了咨询师队伍,其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有6人。为了让咨询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2019年学校启动“金牌教练”计划,两年投入54万元,对咨询师开展分层次、分梯度、个性化培训。培训不分校内校外,所有咨询师根据本人专业和能力特点,都予以支持。学校还构建了咨询师四级成长制度,从初级咨询师到首席咨询师对应不同的绩效和培养激励制度。同时建立咨询师督导制度,每两周进行一次专业督导。“为助力学生职业发展,首先要让咨询师成长,我们的理念是‘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让林骥佳欣慰的是,从组建至今,团队无一人流失。老师们从事务性工作到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不断钻研职涯理论并开展实践,及时进行转型,逐渐走向专业化、专家化。
目前,“职途”咨询室专职咨询师2人,兼职咨询师12人,与不断增多的咨询人数相比,还远远不够。“咨询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从入门到精通,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的,希望‘十四五’期间可以再多增加几个人。”郎东鹏说。
河南工程学院在开展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中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由微信公众号“职说心语”、发起专注有志青年成长的“橙长吧”到组建学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成立职说心语工作室,在学院第一个就业指导方面的副教授叶心宇的带领下,学院以职业生涯发展协会为活动支点,以“职说心语”工作室为线下窗口,为有需求的大学生和毕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方向引领和咨询辅导。
为了弥补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2018年以来,“职说心语”工作室积极发动优秀校友和职业经理人参与咨询工作,共开展了14次优秀校友/职业经理人走进HR课堂活动。通过经理人课堂,为参与同学树立职业价值的典范和榜样,从职业人的视角探索与发现职业世界、分析与解构职业规则、探究与探寻职业路径。叶心宇表示,借助校外力量加强工作室队伍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依靠校外人士,在校内,由工作室学生团队组建的职业生涯发展协会也进一步让工作室的各项活动覆盖到更多学生群体中去。2017年9月以来,“职说心语”工作室与职业生涯发展协会联合发起生涯思享会、双选会现场就业指导公益咨询、工作室专访职业经理人、毕业季生涯故事会、职业生涯导航计划等活动,对参与同学的生涯唤醒和开启、生涯探索与践行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2020年10月,随着刘镜、张会锋、靳小宇等多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留学背景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加入工作室,“职说心语”工作室有了第一批教师团队成员。“未来我们会进一步邀请志同道合、追求卓越的青年骨干教师成员加入,另一方面也会特聘一批资深职场导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读大学、谋生涯、行职场。”叶心宇说。
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印发《关于加强2021年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北京大学“心流”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清华大学“张超”工作室、北京理工大学“摆渡人”工作室、华中师范大学“职途”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咨询室、河南工程学院“职说心语”工作室等20个项目入选2021年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立项项目。根据通知要求,将通过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网设立专区展示、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等多种方式,推广全国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的建设成果和经验。面对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专业学习乃至心理情感等多元需求,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更多的关注。这不仅关乎着大学生是否能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也关乎着他们对兴趣、专业、就业和个人成长建立在怎样的思考之上。如果有足够的自我认知、有明确的兴趣目标、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坚定的生涯理念作为支撑,当遇到外界的不利因素时,也会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会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无限可能,从而获得成就满足、自己掌控的人生。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