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学历凭能力:人人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时间:2019/10/9 9:16:23   点击:0   [ 关 闭 ]

 

陈静

2019213,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该《方案》的发布实施, 不仅“让职业教育真正扬眉吐气”, 更“为大国工匠打造更好摇篮”提供了政策支持。

发展职业教育,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 其中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方案》指出, 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 特殊高技能人才 (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 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特征,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为劳动力市场提供质量高、结构吻合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据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2010-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需求约为11577.3万人, 短缺927.4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3067.1万人, 短缺为105.8万人。此需求量不容小觑, 反映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渴求的程度。

与当前技能型人才需求形势形成较大落差的是:一方面, 学校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所作出的反应不够迅速, 并且存在滞后性, 未能及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做出调整, 人才输出质量得不到保障, 这也是多数大学生所谓的“毕业季即失业季”, 难免产生“就业恐慌”;另一方面, 多数大学生并未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对企业岗位、薪酬及发展前景缺乏判断力, 更是缺乏必备的就业技能, 以至于未能选择自己意愿的岗位, 也不乏有选择专业时倾向选择“热门专业”或持有“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学生。这两方面共同造成一些社会需求大且服务型较强的行业反而被边缘化, 出现技能型人才供给需求的严重失衡, 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扩大, 对大学生要求提高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 2018年增加14万人, 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就业压力明显加大, 然而多数企业对于高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难以得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要求, 大学生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 “史上最难就业季”现象仍将继续。

据人社部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的统计数据显示, 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与去年同期相比, 市场对技师、高级技能等技术等级和初级职称人才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 各技术等级或者专业技术职称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7。其中, 高级技能、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 分别为2.392.012.01。可以看出, 技术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其需求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当前形势是, 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仍呈增大趋势。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 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 我国只有5%左右, 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据介绍, 按照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达到一万亿元产值来算, 至少需要70万名相关专业人才, 但现在不到30万人, 缺口预计超过40万人。有些行业严重缺乏人才供给, 据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调查, 目前我国的幼教师资缺口至少在400万以上, 而《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当前幼儿园在职教职员工419.29万人, 在园儿童4600.14万人, 师生比为1:11, 所需求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明显不足。

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高新技术不断进步, 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面对新的就业形势, 职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 从整体社会环境发展来看, 对各院校学生质量和结构输出上的要求也都有了明显提高。

职业教育, 任重道远

学生的发展和目光应该聚焦于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需求, 重视提高自身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路径。从长远看, 更是要确立终身发展的理念, 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 获得真才实学的本领, 努力让自己成为中国的大国工匠型、技能型人才, 更好为社会服务。

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满足的需求强调的是升学需求、学历需求, 偏离了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 这与培养社会发展、单位招聘所需人才的要求并未很好地匹配和统一, 尤其在质量和结构需求方面未达到预期。受教育者选择教育, 最先考虑的是如何获得更高的学历, 导致学校一味地提供更多的学位, 而忽略了培养大学生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一重要功能。

这种现象的产生, 并非由于高校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定程度上是高校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质量和结构的深入调查。为实现学生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学校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实践环节与企业单位要求相匹配等方面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此外, 研究大学生的市场就业状况、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 识别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困境。从而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及相关职业课程建设,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提供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平台。

孙中山先生说过:“人既尽其才, 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 则富强不足谋也”。那么, 在当前的就业大背景下, 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 将自己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就需要关注就业市场新动向, 结合自身特长、兴趣和发展方向, 提升职业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培养应对复杂问题的积极心态, 训练不同环境下的思维转换能力, 让自己成为工作需要的人。对于学校而言, 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 强调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 加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途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这个“才”注重的是对能力的培养, 而非强调学历。在大学生看来, 拥有“文凭”等同于有资格参与岗位竞争的入场券, 在人才市场上发挥着教育的信号功能, 于是职业化能力弱化, 出现“高分低能”, 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象。同时, 对于招聘单位而言, 更倾向于大学生是否拥有职业化能力及能否快速融入企业发展的必要技能。由此, 人才输出和社会需求无法形成对接, 以至于人力资源的配置难以实现最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可见, 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 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只为取得一纸文凭, 而是为大学生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职业发展氛围, 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