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
时间:2019/7/8 9:46:44   点击:0   [ 关 闭 ]

 

求职需擦亮眼睛, 切莫掉进高薪陷阱

闻之

随着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的出现, 网络招聘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无处不在, 其中暗藏着很多陷阱, 很多不法分子借着网络招聘的旗号, 做着诈骗的勾当。大家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网民称, 一些人利用互联网的很多套路来骗财, 专门针对着急找工作的大学生, 骗子们主要的目的就是扣工资, 或收取各种费用, 或者直接拉进传销组织。

互联网招聘成为诈骗的温床

某大学毕业生小张在找工作时, 看到一家科技公司发布的公开招聘信息, 信息写道:高中以上学历即可, 月薪5000元—8000, 五险一金, 包住, 还有加班补助。小张非常心动, 就投了简历。不久, 他就收到了该公司的面试通知。通知说培训后可留在他们公司上班, 也可帮忙介绍到其他单位上班。小张回忆说, “该公司承诺培训后保证有工作且工资在6000元以上, 培训费用为2.38万元, 为期四个月, 还承诺公司会在培训期间给我7000元的生活补助。”

作为应届毕业生, 小张并无收入来源, 又不想向家里要钱。王某某提议可以帮他贷款支付培训费用。于是, 王某某教小张在手机上下载了某“分期”软件, 以小张的身份贷款支付了培训费用。培训一天后, 小张有些后悔, 他联系贷款公司希望撤销贷款, 但贷款公司却让小张跟科技公司协商, 小张和科技公司协商后被拒绝, 只能继续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 原先保证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兑现, 小张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遂报警, 公安机关很快就将这家所谓的科技公司进行了查处, 但小张却在此案中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近几年,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普及, 在线招聘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期。在鱼龙混杂之中, 一些招聘类诈骗已升级为前期互联网“钓鱼”、后期嵌入小额贷款的犯罪行为, 大多诈骗案件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广撒网”, 吸引应聘者上当受骗。据腾讯旗下企鹅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53%的求职者通过招聘网站获取招聘信息。与此同时, 这些平台上的欺诈乱象也愈演愈烈, 近一半的使用者遭遇过虚假宣传。有关人士表示, 互联网招聘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因其虚拟性和隐蔽性成为不少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温床。

此外, 不少犯罪分子利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 设置高薪高福利工作为诱饵。据办案检察官介绍, 不少人虽在面试时发现异常, 但受高薪工作的诱惑仍落入圈套。这些工作通常是“门槛低收入高”, 还有附加福利, 比如有的免费送整容打造“网红”, 有的提供免费培训, 还有的甚至“送户口”、解决子女教育。不少受害人都是抱着侥幸心理投入其中。

招聘平台应负起应有的监管责任

笔者注意到, 今年以来, 虚假兼职诈骗维权数量有所上升, 虚假兼职诈骗已经发展成了网络招聘的毒瘤, 若不及时清除, 必定后患无穷。有法律专家也表示, 依照网络安全法, 招聘平台对于信息发布负有审核责任, 包括发布信息者资质和信息发布管理等, 对于发现投诉仍不予管理的, 可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罚。

其实, 近年来虚假信息之所以泛滥, 究其根源, 还是金钱的诱惑与利益的驱动。网络招聘虚假信息的产生, 主要是因为网络招聘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和普遍性。其次, 在网络招聘初期, 企业和个人在网站上注册都未要求实名制, 也没有对其注册信息进行审核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 造成了企业随意填写招聘信息, 夸大招聘待遇甚至发布虚假信息骗取报名费和培训费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在网络管理机制方面, 依然存在管理职责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因此, 网络招聘市场仍会出现秩序混乱, 信息安全性低, 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

招聘骗局防不胜防背后是不法分子为了钱不择手段招摇撞骗, 也暴露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的监管不力。笔者建议加大对招聘诈骗的打击力度, 提高犯罪者的违法成本, 同时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应负起应有的监管责任。在治理这类违法犯罪活动时, 除了重拳出击, 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外, 还需要增强平台主体防护责任和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作为应聘者也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应聘前, 可从工商局网站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相关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企业信用情况。一旦发现上当被骗, 要及时向网络平台和公安机关举报。

作为有关部门, 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招聘平台在网络招聘陷阱中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轻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重则承担连带的刑事责任, 切实提高招聘平台没有尽到审核责任的违法成本。作为招聘网站, 有义务从源头上强化把控, 卡住虚假、诈骗招聘信息的入口, 并建立完备的审核、补偿机制。作为监管部门, 应实施联合执法, 严厉打击“黑网站、黑中介、黑用工”, 切实维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 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最初踏入社会没有职场经验、缺少防骗知识, 且得不到及时指导时,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免落入不法分子设下的骗局。以下几个方面, 对大学生求职防骗或许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提防黑中介骗取中介费。许多非法中介看准了大学毕业生缺少社会经验, 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 在收到高额中介费后却不履行合同, 不能够及时为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或者给你找一家招聘公司, 然后该公司又以种种名义推脱;更有甚者,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交钱后连人都找不到了。大学生在防范时, 进门先看该职介中心是否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正规中介机构除具有中介许可证之外, 一般会将营业执照悬挂在大厅等较显著位置。

拒交各种押金、保证金。一些用人单位会要求大学生支付押金, 承诺交了押金后就可以上班, 但之后又以人员已满等各种借口要求大学生等消息, 而且拒绝返还押金, 最后就没有音讯了。有的单位收取保证金, 称以此“保证”学生按要求上班, 并答应在试用期满后归还。可是到试用期满结算工资的时候, 保证金却不见踪影。事实上,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行为, 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举报, 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坚决不押任何证件。

不要轻信到外地上岗。对非法中介或私招滥雇者为外地企业或总公司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的高薪招聘, 不论其待遇多么好, 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不要轻信他们的口头许诺。

在防范上, 一是不去, 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 并办理相关的手续, 否则会吃大亏, 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

签订书面协议要慎重。有些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学生签订书面“协议书”, 结果在辞职跳槽时, 因没有书面协议, 应得到的报酬无处可讨。有的单位在协议里为自己规定的权利很多, 而给大学生的权利很少, 这样的协议要谨慎对待, 要求其权责明确。为此,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 一旦上岗, 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权责明确的书面协议书。

防范扣取高额培训费。这类骗子在面试学生后, 通常要求参加公司的上岗培训, 并要交培训费, 有的进行一些培训, 发培训资料、光盘等, 但这些资料与考试内容无任何关系。有的甚至根本不培训, 收钱后做个样子。其实, 有关法规规定, 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正规企业有岗前培训, 都是免费或者带薪的, 劳动合同法也对于企业培训、培训费及服务期有所规定。同时还要当心骗子利用网络求职骗取钱财。求职者要学会分辨, 分辨网站的安全性, 分辨招聘信息和招聘公司的真实性。在网上求职, 一定要去一些正规的大型网, 这种网站的信服度要高很多。如果能找到招聘企业官网核实最好, 这样会大大降低上当受骗的概率。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6

助你破解三大疑问

庄晨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能否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营实体的发展走向甚至存亡。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收集了不少创业者提出的问题,现选取三个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低投入无回报吗?

市场上有句话叫“高投入、高回报”,因此不少人认为低投入带来的就是低回报,甚至无回报。创业不易,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创业可能更为艰难,但资金少就一定创不好业吗?笔者认为如果做好以下三点,低投入起家也是可行的:

一是选择恰当的创业项目。假设创业者手头有两万元,虽然数目不大,但仍有一些行业可供选择,如快递、理发、维修、小商品买卖等。付掉房租,购买一些必要的设备或原材料,身边再备几千元流动资金,生意就能运转起来。可别小看一些 “针头线脑”类的小生意,其利润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低。

二是巧妙运作资本。财富的积累往往不在于本全多少,而是看资金流动的方向和频率。经营者要想办法把有限资金用活,追求尽可能大的利润。上世纪80年代上海曾有一名钟表修理工,他以1000元资金起家,一边做好本行,一边琢磨钟表的深加工以及市场调研,后来成为业内小有名气、资产上千万的艺术钟表加工商。

三是增强主观能动性。创业者要真正喜欢创业,坚信自己能成功。对个人而言,创业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对待人生的态度。在艰苦的商海中,只有顽强、执著的人才能游到成功的彼岸。

扩大业务靠什么?

经营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扩大规模或寻找下一个利润增长点。这时经营者首先应考虑什么?很多人认为,资金和客户是最重要的;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人才。

创业之初往往是这样的,几个人找到了市场机会,经过奋斗后站稳了脚跟。而当经营规模扩大后,在市场上比拼的就是专业决策层和中层管理团队,且业务越高端,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就越高。对领导者来说,让各类团队搭配合理、优势互补、有共同的目标是核心工作之一。只有团队运作达到和谐、默契,经营实体才会具有高效持久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人才的储备是创业的基础,更是事业的未来,创业者不论经营何种业务,如果在人才储备上还没实现合理化,切忌业务摊子铺得过大。

需求推动供应吗?

在供求关系上,一般的认识是:市场(需求)推动生产(供应),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去制造什么。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这种方式对生产者来说,很难做到抢占先机,反而容易陷入密集竞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在某些领域已发生了改变。以电子类产品为例,一百多年来,人们拍照习惯于光学摄影,且这一领域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但上世纪末出现的数码技术,因即拍即看、传输便捷等优势,很快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使传统产品逐渐成为历史。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播放机上,短短十几年光景,居民家里的录像机就被VCD取代,DVD的出现又把VCD变成了历史…¨是什么唤醒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新技术!因此,具有战略眼光的创业者(经营者)会选择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参与研发、购买专利成果或创意点子,用创新性、突破性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消费,推动市场需求,这样,创业者也就能抢占发展先机。         

摘自《成才与就业》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