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7/7/4 10:18:43   点击:0   [ 关 闭 ]

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实施与评定体系的思考

    刘晓、刘晓宁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6期中撰文,阐述了示范性职教集团的发展导向、认定依据,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评定体系,并对项目落实与认定过程的取向性、诊改性、带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作者首先阐述了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实施的导向与依据。示范性职教集团发展的导向,一是重内涵而非重规模;二是对示范性职教集团重新定位;三是集团化办学目标的新取向,在项目展开之前,先对集团发展加以引导,以免发生导向性问题。示范性职教集团的评定必须紧扣“示范性”,参评对象首先是“职教集团”,且其基础建设完善;评定指标体现出集团化办学的良性治理、长效运行和创新辐射,既强调教育指标,也强调经济指标、就业指标和民生指标。

    继而作者构建了示范性职教集团评定指标体系。一是基础评定:集团组建的完善性,包括基础建设扎实和保障措施到位;二是核心评定: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完善,是加强“政、行、校、企、研”之间合作,确保集团活动常态化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三是效果评定:服务能力和运行成效显著,主要是指集团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能力和成效;四是增量评定:特色与创新突出,包括体制机制突破、治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最后作者从三方面对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的实施和评定进行了思考:一是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落实的取向性思考,包括评动不评静、评软不评硬、评质不评量、评估不评优;二是对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的保障与引导,也括政策制度护航、协调机制保驾、施行评定后诊改;三是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实施的重点和范围,包括立足于区域发展“扶优”、着眼特殊发展需要“扶持”、服务于行业发展规划“扶需”;四是示范性职教集团的示范与引领思考,包括引领性示范、推广性示范、带动性示范,以期凝聚社会重视职教集团发展的共识,优化职教集团改革发展环境,追求职教集团整体质量提升的健康发展。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7

经济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构想

    闫智勇、吴全全等人在《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1期中撰文,剖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矛盾的外部关系及内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深化顶层机构改革、基本制度改革以及投入机制改革来消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层矛盾的思路。

    经济新常态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剧烈变迁,从外部关系看,存在着三对矛盾关系: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环境之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服务供给与主体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3.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发展性矛盾。从内部关系看,也存在着三对矛盾:1.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供给的综合性矛盾;2.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职业教育主体之间投入的绩效性矛盾;3.职业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主体之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在上述矛盾关系中,内部关系中的第一个矛盾是当前经济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主要矛盾,才能很好地解决体系外部的根本矛盾和其他矛盾。综上所述,作者提出了消除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供需的综合性矛盾的构想,包括以下几点:1.深化顶层机构改草,强化政府宏观治理能力:(1)创新中央部门合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2)深入贯彻依法治教理念,理顺职业教育治理体制;(3)创新职业院校治理机制,激活社会资本办学潜力;(4)同步优化产业和职业教育结构,提升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2.深化基本制度改革,解决职业教育深层矛盾:(1)深化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2)加快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改革:奠定职业教育治理基础;(3)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确保举办主体的合法权益;(4)建设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促进学习者多元化发展。3.深化投入机制改革,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1)改革财政投入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经费杠杆效应;(2)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要素有序流动;(3)盘活债务产能合作,积极承担国际教育责任和义务。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7

德国国家资格框架中资格标准的构建分析

    谢莉花在《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中撰文,从欧洲资格框架与德国资格框架的发展概况、德国资格框架的资格体系与等级标准及其资格类型规范三个方面,分析了德国资格框架中资格标准的构建,进而得出了对我国资格框架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资格标准构建的启示。

    当前,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在改变学历资格体系与职业资格体系相互分离的状态,建立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新型国家资格体系与框架。在欧洲资格框架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德国也建立了本国的资格框架体系,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资格标准的构建,显示了较强的优势和积淀。作者首先梳理了当前欧洲资格框架的发展与框架内容,主要包括:1.欧洲资格框架是成员国制定本国资格框架的“元框架”;2.欧洲资格框架在资格水平描述上采用了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而当前德国资格框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启动计划阶段;2.初步建立阶段;3.开发完成阶段;4.初期实施阶段。之后作者进一步梳理了德国资格框架的目标是:1.使德国资格体系更加透明化,更具可靠性和融通性并提供质量保障;2.为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中的当事人提供支撑工具;3.鉴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等值标准,进行资格的划分;4.促进学习者和就业者在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及德国国内获得最佳机会的灵活性,以及促进资格的能力导向;5.促进资格化过程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结果导向);6.为整体上增强终生学习的理念,改善非正规学习结果和非正式学习结果的承认与换算。而后作者又梳理了德国资格框架的资格体系与等级标准,主要包括:1.总体框架按照资格等级和资格类型两个维度进行划分;2.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资格类型占绝大多数;3.新的资格类型不断归入总体资格框架之中;4.普通教育领域和非正规、非正式领域相关资格的归入是后续目标;5.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等值性是资格框架建设的出发点。最后作者以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为例,梳理了德国资格框架的资格类型规范。

在以上梳理的基础上,作者得出了对我国资格框架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资格标准构建的启示:1.建立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国家资格框架;2.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等值;3.通过资格框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确立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资格标准是资格框架的核心;5.资格标准体系涵盖资格体系、等级标准和资格类型规范三方面内容。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7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徐国庆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中撰文,从制度层面探讨了现代学徒制构建中什么是现代学徒制,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学徒制,我国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学徒制,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面临哪些制度障碍,我国现代学徒制运行缺少哪些支撑条件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作者首先探讨了现代学徒制内涵中四个最为本质的方面:1.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稳固师徒关系的技术实践能力学习方式;2.现代学徒制是针对现代工业与服务业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徒制;3.现代学徒制是新型师徒学习方式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我国之所以要发展现代学徒制,是因为在国际社会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升级对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迫使我们要对现有学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反思,以满足未来我国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探讨了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目的之后,作者分析了我国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由学徒培养序列和学校培养序列这两个方面的深度合作构成,学徒培养序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民间学徒制、促进社会青年就业的学徒培养、获得精湛技术的学徒培养和实现技术创新的学徒培养;学校培养序列的三个层次为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教育和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只有两个序列重叠的部分才能称为现代学徒制,其他部分的学徒制不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应称为现代学徒制。

    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1.首先要确立制度形成的社会建构观;2.发展的关键性制度障碍是过度自由的劳动力市场;3.我国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前提是协调性劳动力市场。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一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它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协调性劳动力市场这个基本制度前提,同时还需要其他一些重要的支撑条件:1.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是其基础;2.完善的企业师傅制度是其重要保障;3.畅通的学徒升学路径是其有力支撑。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7

经济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想

    付雪凌、孙日强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36期中撰文,聚焦美国俄亥俄州教师企业实践机制设计,剖析了流程设计和关键策略设计两个方面,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机制的建议。

    作者首先介绍了俄亥俄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3个主要环节: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共设计了15个工作步骤,每个阶段均有详细的工作流程与规范要求。其中,准备阶段分为9个步骤:确定管理联络人,甄选教师,确定预期目标,确定项目组织,明确项目合作伙伴的角色和职责,开发实施计划,确定企业实践的时间跨度、频率和范围,建立稳定联系、设计表单;实施阶段分为行前会、企业实践和小结会3个步骤;总结阶段分为企业代表评估、团队评价和课程教学调整3个步骤。

    接着作者剖析了教师企业实践的三个关键策略。目标导向策略贯穿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准备、实施和后续阶段,目标的产生既源自项目发起者对项目预期目标的设定,更重要的是对申请教师需求的反映。过程管理策略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和效果达成,过程管理的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一整套过程性表单的开发上,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各参与方角色与职责的明确定位与执行是项目推进的根本保障。教学改进策略即教师企业实践结束后,需要开展一系列旨在结合企业实践经验改进课程和教学的工作,并将其纳入教师后续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在企业实践结束后会得到一些操作性建议,这样的一些改革通常会以教师为主。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总结了俄亥俄州教师企业实践的三点启示。1.明确目标并推进目标管理。结合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和问题以生成目标,并且实践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实践预期成果的呈现方式、实践过程的指导、效果评价等应依据目标进行;2.明确职责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起如管理联络人这样一支专业队伍,负责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沟通、联系,负责教师企业实践管理与服务工作,并在实施流程优化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准备、实施、总结的规范步骤;3.改进教学,完善后续工作。关注教师实践后在教学上的各种表现以及对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贡献,将企业实践与教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中改进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关注。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