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实施路径
时间:2016/12/20 15:36:50   点击:0   [ 关 闭 ]

程春红,方德名

    一、“跟单”人才培养策略构想和优势特点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内涵

   “跟单”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即A企业派跟单员到承接产品加工订单的B企业协助生产和管理,以确保产品加工的质量。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是由学校承接企业的产品加工订单(下面简称“跟单产品”),通过跟单员(即企业技术员)协调校企间在师资、技术、管理、学习领域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并以产品加工为载体,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跟单员(兼任实训教师角色)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实施产教融合的教学活动。

    在实施“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过程中,教学的载体是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专业教师(学校跟单员)和企业工程师(企业跟单员)需要围绕“跟单产品”开发任务教学单,设计教学方案,并共同实施产教融合教学。“跟单产品”这个共同的聚焦点为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牢固的校企合作基础又为课程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提供了可预期的发展空间。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特点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全面践行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理念,具体表现如下。

    1.以培养通用技能为目标,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后劲

    “跟单”培养和“订单”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订单”培养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学生,该模式有效解决了毕业生的出路问题。“跟单”人才培养策略是以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为目标,依据学校教学标准选择行业中一系列典型产品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一个行业或具有同样技术需求的岗位群。可见,“订单”培养是为企业预留人才,“跟单”培养是为行业储备人才,“跟单”人才        培养策略提升了学生职业发展后劲。

    2.以真实的企业产品为载体,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在“跟单”人才培养策略中,以真实的企业产品为载体,实施“产教融合”的学习活动。学校和企业都聚焦于产品,企业更多的是关注“跟单产品”质量,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培养”质量,双方合作的结合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跟单”人才培养策略能将产教融合有效落实,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中进行试生产和制定加工工艺,为各工序配置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教学方案,开发教学资源,实施产教融合的教学活动,进而确保“跟单产品”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二是每年更新“跟单产品”,使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随着跟单产品及时进入学校课堂,促使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以实战训练为策略,促进学生社会化成长。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将产品加工作为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生成,在完成产品加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体验,逐步强化技能,深化知识,激发成就感,进而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生成。

    在产教融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置身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双重作用中,在建构知识和生成技能的同时也在积累工作经验,学习生产目的与生产进程知识,生成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促进学生社会化成长。

    4.以实战历练为平台,推助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搭建的教师参与生产实战的历练平台,从三方面推助“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第一,教师必须主动钻研生产技术,在产品加工的实践活动中验证书本知识,提升自身的生产实战能力;第二,教师在与企业技术员共同实施产教融合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互补和互助,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学习和积累生产经验;第三,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随着“跟单产品”的变化与时俱进,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升。所以,“跟单”人才培养策略能有效推助“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

    二、分阶段落实“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确立分阶段实践研究路径

    随着学校数控实训中心的建立,“跟单”人才培养策略便开始酝酿,2006年组建课题组,在数控专业开展实践研究,制定“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确定分四阶段创建和推进“跟单”培养策略的措施及各阶段目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使“跟单产品”逐步渗透和取代数控专业原有教学载体,使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模式平稳过渡为产教结合的“跟单”教学模式,同时实践探索和论证“跟单”培养策略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项目驱动开展“跟单”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真正的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这种理念同样适用“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题组一开始就依据数控专业教学标准和学校数控中心设备条件,成立“钳工加工、普通机床加工、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数控电火花机床加工、Solid-works造型设计加工和机械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训练”共7个项目小组,由项目小组负责相关课程建设和产教融合教学等实践研究活动,由此促使各小组成员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主动专研、积累、反思和提升。

    1.阶段一:选择合作企业和跟单产品,落实教育教学载体

    以实现培养通用技能为目标,选择合作企业和跟单产品。选择能提供既稳定又适合教学实训产品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签订“跟单”合作协议。同时,我们以满足学生职业成长需要,全面覆盖专业教学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原则,精心挑选跟单产品,所选产品尽可能涵盖机械行业主要生产零件的类型和材料。为此,我们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采用一家为主、多家合作的方式进行,精心落实教育教学载体,为实施产教融合做好前期准备。

    2.阶段二:校企深度合作开发产品加工项目的教学案例

    首先,根据“跟单”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先行体验产品加工,安排相关教师前往具有合作项目的企业顶岗、轮岗实习,熟悉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体验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为“跟单”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作好师资准备。

    其次,企业安排技术人员(跟单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合作制定加工工艺和试生产,梳理该产品生产加工所涉及的“必须和够用”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将其分解到各工序的生产和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案例(下面简称“跟单项目教学案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尝试修正生产工艺和教育教学方案,最终形成“跟单项目教学案例”。

    3.阶段三:重构课程体系,系统建构各学习领域教学资源,试点试验、滚动推进“跟单”培养策略

    一是打破学科边界,划分学习领域,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跟单项目教学案例”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课题组打破原来的学科边界,整合理论和实训课程,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将专业核心教学内容重新划分为钳工加工、普通机床加工、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数控电火花机床加工、机械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训练和Solidworks造型设计加工等学习领域,制定将行动导向和理实一体作为学习领域建设原则。各领域项目建设小组依据上海数控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开展学习领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修正“跟单项目教学案例”。

    二是试点实验,滚动推进,使“跟单”培养策略逐步取代数控专业传统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积累,“跟单项目教学案例”日益丰富,课题组选择2007数控7班开展试点实验,在部分专业核心技能课中,作为综合项目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尝试。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每学期25%的比例由“跟单项目教学案例”替代,在“滚动推进”中使“跟单”人才培养策略逐步渗透和取代数控专业传统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至2012年,2010级数控班的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跟单”人才培养策略。

    三是遵循认知规律,系统建构各学习领域教学资源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所以,各学习领域项目小组按照认知规律选择一组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产品,然后以这组产品为载体,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跟单项目教学案例”,系统构建各学习领域教学案例                     (简称“案例集”)。该案例集编写原则是:以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每个案例的基本框架,以每道工序的需求配置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该案例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框架稳定、载体可变,使得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能随着跟单产品进入学校教学活动;二是各案例难度递进且知识和技能点互补,促使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建构活动,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螺旋式提升。

    各项目小组还针对“跟单培养”特点开发适合本学习领域的辅助教学资源,主要有《导学手册》、辅助教学课件、操作视频和试题库等。

    4.阶段四:制定保障措施落实“跟单”人才培养策略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主要有:“跟单”教学产品的量和种类的稳定性不能保证;跟单产品的产量与交货期有时与教学进度不一致;企业生产管理与学校原有教育管理制度之间的区别会带来一些冲突;专业教师不能适应从传统课堂走进产教融合课堂等。为此,课题组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支撑“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持久落实。

    (1)措施一:完善“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实施方案和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确保跟单产品顺利进入课堂。

    一是完善“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实施方案,其主要特点是学习领域的教学载体采用6:4格局循环滚动的策略,即每年进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跟单项目教学案例”中40%是当年的企业新产品,并根据该产品的产量与交货期随机安排到教学活动中,60%取材于往年积累的教学资源库,由此,资源库将形成以每年40%的比例得到充实的动态完善机制,既确保“四新技术”能源源不断地随着跟单产品进入学校教学活动,又确保了教育教学的稳定。

    二是依据“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实施方案,完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三是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等学校原有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应变机制,解决校企管理制度不同带来的冲突。

    (2)措施二:制定专业教师培养策略,提升其产教融合课堂驾驭能力。

    一是“以老带新、同伴互助”,在“理实一体化”的课堂中磨炼成长。面对“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新课堂,需要专业教师不仅熟悉本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能围绕典型产品加工流程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教学方案,还要具备较好的教室和车间两种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课题组安排专业教师,轮流上本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促使教师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逐步生成学习领域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的开发能力。同时,建立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实现以老带新、分享教学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新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新媒体技术,促使专业教师们在互学互助中,提升特定环境下教学情境的处理能力。

    二是“专家引领、以研促教”,在学习领域建设项目中修炼成长。通过邀请专业课程教学专家来校参与听、评课活动,邀请课程研究专家来校开设讲座,邀请高校和兄弟学校来校参与以“产教融合教学”为主题的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开展教育反思和教育科研,提升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探索中,不断提升专业教师产教融合课堂的教学行动能力。主要策略有:提炼出“示范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分别应对“跟单模式”下不同情境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学案”导引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制作了“生产教学单”和“任务操作细化单”导引学生生成操作技能和生产经验;创建“导生制教学法”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互助学习。

    三是“跟单教学,教师先行”,在产品开发、加工实战中锤炼成长。一方面,通过输送专业教师去相关合作企业顶岗、轮岗实习,使其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弥补教师生产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每年按照40%的比例更新跟单产品,“四新技术”随着“跟单产品”能源源不断地进入课程教学,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不断积累生产经验和实战智慧。

    四是“教师下企业”,在对接行业、服务行业中锻炼成长。基于“跟单”模式的校企合作,搭建起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对的平台,“教师下企业”不再局限于学校安排的暑期时间,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切磋交流或通过现代通信设备,或聚集生产现场研究攻关,他们在互助互学中共同进步,有效发挥“双师制”教师团队作用。

    三、“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实践成效

    经过近10年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和验证了“课程、教师、学生”等核心要素相互作用的促进机制,主要表现如下。

    ()形成了“校企双赢”机制,走出了传统职业教育困境

    在“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完成产品加工获得盈利的同时,还深入了解潜在员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提前选择和录用的优势。这种“校企双赢”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参与“跟单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要保证企业产品加工质量的前提是做好“跟单项目教学案例”,有效实施产教融合的“跟单”教学,因此,学习领域课程建设过去是学校积极推进,现在是企业主动参与,校企深度合作从愿景变为现实,走出了传统职业教育困境。

    数控专业校企合作开发的7个学习领域的“跟单”教学系列校本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正式出版,获评上海市优秀校本教材1本,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

    ()形成了“双轮驱动”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跟单”人才培养策略搭建的实战平台,激发了“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当教师和学生同处于实战平台,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教师主动向企业跟单员学习,先行试生产,反复沟通、共同探讨“跟单项目教学案例”,有效促进了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的自觉行为。基于实战的“跟单”人才培养策略成功点燃了中职生的学习激情,课堂生态明显改善。教师的成长更好地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快速进步又驱动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双轮驱动”机制。

    学生在上海市劳动局参加数控操作工考证的合格率高出市平均约30%,许多学生没有毕业就成了企业的“香饽饽”。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使得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如虎添翼,多次应邀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本区域数控行业小有名气。

    ()形成了“立足校本、多元合力”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

    有效实施“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关键是师资力量同步跟进,本课题采用“科研引领、项目推进”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教育反思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获得成长。课题开展之初就成立学习领域项目小组,明确研究和实践任务,确立组长负责制,建立学习研究例会制度,逐步形成了“立足校本、多元合力”的特色培训模式和教师发展管理机制。

    数控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7人,专职实训指导教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3;硕士4;高级技师1人,技师5人,考评员1人。专业“双师型”占专业教师总人数的90%。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为100%。团队中有上海市职教名师1名,青浦区学科带头人3名,具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教师7位,有上海市双名工程后备2名,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1名。

    四、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产教融合的“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带来了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性评价等新命题,要在实施层面充分发挥“跟单”人才培养策略的优越性,还需持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

    虽然形成了“校企双赢”机制、“双轮驱动”机制和“立足校本、多元合力”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但是如何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维护上述“机制”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孙莉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