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6/4/18 9:53:28   点击:0   [ 关 闭 ]

论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

 

    安东平、朱德全在《职教论坛》2015年第13期中撰文,探讨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以对职业教育公平治理困境的透视为逻辑起点,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概念,并对其内涵、表征及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述。

    职业教育的公平治理当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背离的多重困境。具体表现在:第一,政府面临着资源有限与力不从心、信息障碍与信任缺失、能力的局限与举步维艰的困境。第二,企业则面临着权力归属问题、利益获取问题和行动保障问题等方面的困惑。第三,学校也表现出浅表性合作与急功近利心态弥漫、应付性合作与合作热情消退、形式主义合作与合作成本昂贵等不容乐观的问题。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的重重困境,作者提出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是由经济领域提出的“多中心”概念发展而来,实质上是使社会治理结构携带“多元公平与正义”的价值预设,摆脱“中心-边缘”的束缚而走向“多元公平的非中心”的民主。职业教育公平多中心治理有三重内涵:第一,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以塑造职业教育公平化高效治理为根本主题。第二,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以化解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为逻辑起点。第三,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统整为价值取向。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提出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的表征与实现路径:第一,多元主体性,这将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治理主体观。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应是各种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主体的参与模式强调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主题角色上,多中心凸显参与主体的地位平等;主体行动上,强调能动性、自觉性与互动性。第二,目标聚焦性,职业教育治理目标的定位会更加准确,要立足于确保所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需求多样化。第三,结构复杂性,职业教育治理结构要实现创新转变。第四,行动互动性,多中心治理的实现,需要相互认可、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协商的互动性运作规则。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25

 

 

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举措探析

 

    吴雪萍、张义民在《外国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中撰文,阐述了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背景,分析了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内容,并提供了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背景主要包括:1.现实背景。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是解决欧洲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欧洲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推进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成为重要的危机应对策略之一;另一方面,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凸显,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受到重视。2.政策背景。质量保障一直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热点问题之一,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举措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

    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1.制定战略目标。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目标的制定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即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政策以及各成员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实。2.强化各成员国相关机构的职能。各成员国相关机构是质量保障工作进程中的关键主体,然而,各成员国相关机构在职能、效率方面参差不齐,欧盟成员国相关机构必须充分了解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具体情况,明确职责范围,以有效地实施质量保障具体举措。3.开拓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产学合作路径。产学合作路径是推进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重要渠道之一,欧盟开拓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产学合作路径主要从三方面入手。4.加强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合作。这是推进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可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借鉴,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系统之间主要通过增进横向交流开展合作。5.形成三个“欧洲工具”(EQARFVET、欧洲资格框架、ECVET)的合力。其目的在于使三个欧洲工具有效地促进学习流动,增进欧洲范围内资格和能力的相互认可。

作者提出了欧盟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对我国的启示:1.确立保障目标。借鉴欧盟经验,我国在制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形成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发展性目标体系。第二,注重各级目标间的协调性和平衡性。2.明确相关职责。借鉴欧盟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第二,建立责任制。第三,其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参与主体应在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引导下,形成多元实践共同体。3.实施系统互动。借鉴欧盟经验,我国可尝试打破两教育子系统间的藩篱,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开拓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系统间的互动、衔接渠道。第二,在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下,建立两系统之间的学分转换和认可机制。第三,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系统学习其相对成熟的质量保障经验。4.实现协同共进。借鉴欧盟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全过程。第二,制定激励性政策和法规,以确保行业、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参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权利。第三,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信息公开机制,为各参与主体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以促进形成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共同体。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25

 

 

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及启示

 

    任聪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中撰文,梳理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探析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1.经济重建时期(战后1945年至1950),设置初级、高级职业学校,确立了三三制技职学校体制。2.依赖美国援助时期(1951年至1960),初级职业学校萎缩,高等学校大幅扩张。3.自主发展时期(1961年至197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的定位越来越清晰,进一步完善了台湾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三阶段式的技职教育体系。4.进一步发展期(1970年代中期至1990),这一时期技职教育转型,专科学校发展到达高峰。5.发展成熟期(1991年至2006),职业教育的准备功能逐渐淡化,高等技职教育得到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当前,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向知识密集、高附加值及服务导向,随着高知识化与富裕社会的来临,技职教育也开始面临包括信息数字化和少子女化的强烈冲击,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产学紧密结合、培育跨领域人力资源与拓展国际化市场都是技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据此,台湾地区教育规划部门针对技职教育的体制、升学方案、课程的完整架构、搭配社会经济趋势发展进行了全面性的整体检讨与规划。

    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2.具有灵活的应变机制。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建立灵活的应变机制是实现跨界的有效途径。3.产学紧密合作。要从政府层面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也要从专业、课程、教师的角度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合作。4.顺应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内部相对完整,与普通教育能够相互衔接、与终身教育能够统一的开放体系,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能提供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25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研究

 

    姜字国在《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中撰文,探讨了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管理集成模式的重要务件,需要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完善与社会就业工作格局相衔接的重点环节,引入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信息化管理,搭建起一个资源共享的多方合作平台,实现学生、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教师及社会等多方利益“共赢”的局面。

    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指,以构建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在院校管理中引入客户导向的理念,将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定义为高职院校就业客户群,按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贡献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同时,对已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支援、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校友联络等就业“后服务”项目,即全程化、可持续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构建,对于毕业生、用人单位、高职院校、国家终身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存在差距;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开发与就业后服务均存在不足;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缺乏有效机制等职场现状。面对这些问题,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既需要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发展,整合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校友群体等社会多方资源,强化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等多种教育主体间的横向沟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改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就业工作格局相衔接的重点环节;再次,要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管理集成模式;最后,要引入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信息化管理。以此来寻求作用发挥的长

效保障机制。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25

 

 

新加坡国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之战略

 

    张红娜、田凌浑在《复旦教育论坛》2015年第3期中撰文,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选择创业型发展道路的原因,解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之路的发展特点,并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使一流大学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强调智力资本的创造性、资本化与企业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此背景下希望通过引进创业型大学理念来逐步摆脱困境,在较短的时间内脐身世界前列,成为创业的典范、知识创新的中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之路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革新一体化创业精神,转变教职工理念,全面贯彻创业精神,构建无边界的知识社区。2.广泛吸纳国际学术精英,以国际化的师资作为学校创业型发展道路的智力支撑,以国际化、高素质的学生作为学校创业型发展道路的基础。3.变革组织管理核心,创办面向任务的整合式学术生产组织和面向外界的新型外围组织。4.开辟多元的经费来源,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资本转化。5.激活产学研地带,加快知识的创造与转化,拓宽外围合作。

    根据以上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之路发展的特点分析,作者得出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转型战略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具体表现为:1.全面植入创业精神,重塑大学组织文化。2.完善现代大学制度,释放大学创新活力。3.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成为知识创新的集成器。4.构建世界级伙伴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一流战略。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