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典范:德国FH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15/7/2 14:45:22   点击:0   [ 关 闭 ]

    一、面向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FH的办学理念是“针对职业实践需求而进行的科学教育,而不只是有一定理论性的职业教育”。为了体现这一办学理念,FH的培养目标被确定为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因此FH的教育教学完全是以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需要作为导向,直接面向市场、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FH对其学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借助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来自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2)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3)在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尽管FH的毕业生在理论方面要弱于综合大学毕业生,但他们长于实践、善于技术应用与开发。因此,德国经济界和工商管理界称其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桥梁式职业人才”。

    FH的毕业生受到德国经济界的欢迎,多从事中层管理工作及设计、生产、市场营销和技术咨询等专业工作,能否进入高层管理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力而不是学校类型。FH毕业生失业率是2.6%,比综合大学的3.9%要低,因此FH在就业方面比综合大学的成效更加显著。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首先,FH从源头把关。与综合大学主要依据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进行录取不同,FH对新生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FH要求入学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实践经历,来自于专业高级中学的入学者必须是已经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实科中学毕业生;高级专业学校本身为职业教育机构,学生进入FH之前都已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对于来自完全高中并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则要求其必须有与所申请专业相关的3个月及以上的实践经历,申请入学者可自己寻找企业实习,并且要有带班师傅的鉴定。

    其次FH实行独特的“3+1”学制。一般为4年即8个学期,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专业学习是2个学期即1年的实践期,并有法律保障实施,因此被称为“3+1”学制。目前,各校在实践期的安排上各专业不尽相同,但需要强调的是,1年的实践期是其FH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适应行业企业需求,针对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强

    FH的专业设置以应用为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面向行业的特征。与一般传统大学相比,德国FH专业设置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FH的专业均依据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而设置,适应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大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不少FH还设置了所谓的"双元制"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师。

    2.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FH的专业除了能适应和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之外,特别要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地设置专业。FH大多设在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其专业设置也与当地的人文、地理、产业结构密切联系,如威廉港FH所在地区航海业和造船业发达,学校设置了相应的船舶专业。

    3.专业设置强调发展变化,灵活性强。伴随着德国产业、经济和技术的变革与发展,FH日益注重拓宽学校的专业方向,不断加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加强了校际合作及内部组合,努力拓展一些国际化专业,积极与国外高校组成姊妹学校,开设用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采用国际通行的学士学位体系,大大拓宽了专业方向。特别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岗位群的需求,FH设置不少的新专业都与新的生产领域、交叉和边缘学科密切相关。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FH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对专业相关岗位群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对某一专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性知识、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并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相对稳定且为必修,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相对灵活多变以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模块的同时,由于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又富有弹性。下面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教学形式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从课程设置来看,FH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块组成。FH是典型的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是“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近年来,FH出现“宽专业口径,下设若干专业方向”的基础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课程设置上得到反映,即课程体系体现了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设计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类型。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不分专业方向,是同一一专业的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物理、数学等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方向课程是加深专业某个领域的课程,主要进行专业深化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

    从三大块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来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从三大块课程的时间关系来看,整个课程结构呈现出分段进行、步步深入、由宽泛走向专深的动态特征。比如,德国纽伦堡FH学制是四年,八个学期。第一至三学期为基础课程学习。所有课程学习完毕,经过中间考试,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才能进入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四至六三个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同样,课程学习完毕,经考试完全合格后,方能进入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七至八两个学期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整个课程结构安排紧促,逐步递进,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从课程实施来看,每一大块课程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二者总学时数之间的比例约为3:1。理论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中所列出的各门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的两次社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课题必须是真题真做,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图纸,而且在企业中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出样品,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践课程,是德国FH课程的一大特色,体现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交替安排,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教学形式看,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各自还可以细分。理论课程可以分为讲授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分为讲授课程或讨论课程和实习课。FH的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各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采用讲授和教学实践的模式。教学实践主要有练习课、实验课等。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在企业实习,而是实习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进行。以纽伦堡FH机械工程学科为例,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时间为二十周,每周五天,其中四天实习,一天上理论课程,每门课程周学时均为两课时。社会实践课程中,实习时数与理论学习时数的比例约为4:1。这种设计融合了讲授、练习和实验三种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课程内容来看,FH的课程可以分为学科类课程和跨学科类课程两大类型。跨学科类课程又可以分为跨学科课程和人文科学课程,比如,汉诺威FH的机械制造专业开设了企业学、经济制造等就属于跨学科课程,体现了对现代工程师“复合型”素质的要求。而像达姆施塔特FH建筑工程专业,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中开设的外语、历史、文化等六个学分的选修课程就属于人文科学课程,且教学计划规定,这六个学分必须修满。

    三、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德国FH应企业需求而发展起来,与企业紧密结合、相互依存,共同培养职业人才。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和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FH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得完成不少于20周的企业实习。FH模式的实践教学特色可以概括为“企业为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的教学。

    ()企业主导FH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德国FH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办学,这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FH的新入学学生必须得有3个月(有的专业要求有26)的企业内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其二,进入后续的学习阶段后,课程计划中还有3个月的企业实习,与此同时,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也主要来自企业,强调面向实践学习和解决问题。学生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甚至将其开设成为企业内实践课,以便于了解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学生在FH学习期间,有一多半的时间要在实验室或实训室对企业提出的真实问题或项目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校内实训课采用的是跨学科与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大量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广泛使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一般是一个具体的产品或生产过程,或是在生产、管理、营销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其三,FH主要学习阶段里有一个与今后学生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的学期,学生自己联系在国内外的企业实习,并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其四,学生的毕业论文90%以上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并在企业里完成。

    ()企业视接受和指导FH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是FH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公立FH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解决,但来自企业的教学、科研合作的经费成了FH第三经费来源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FH的教育相当于是一种企业定向培养,德国的企业普遍积极、严格地履行接收FH学生实习和培训的法律义务,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FH的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成本低(企业只需付给实习学生每月约300-500欧元的培训津贴,却需要付给一个工人每月约3000-4000欧元的工资)、质量高(FH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实习时实际上是“顶岗工人,科研人员”的身份),企业更愿意为FH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支持。当FH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培训(实习)后,企业除为学生支付每月培训津贴外,还为学生支付90%FH学费。企业的慷慨资助不仅消除了学生经费之忧,而且毕业时的就业问题也基本上得到解决。

    ()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FH一般都设有实习生办公室,各系也设有实践教学委员会,负责学生实习事宜。实习岗位和实习合同都必须得到学校的认可,以保证实习质量。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工作由企业负责。实习结束时,企业学生开具实习工作鉴定意见,学生则要提交一份详尽的企业实习报告。实验和实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参与每一个环节,即便最简单的步骤,每个学生都必须一丝不苟地独自操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70%是由企业结合实际需要提出有待解决的真实问题,且毕业论文大多在企业中完成。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完成。

    ()产学研紧密合作,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是FH实践教学的科研特点

    FH实行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强与生产企业、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FH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重视学科、专业与行业、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力求解决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的改革及技术难题的攻关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科研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增加动力,这也是FH普遍受到德国工业界、职业界欢迎和大力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FH特别重视实验、实训环境和氛围,对于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布置极其细致

    将实习的工作规程及步骤用装帧精美的文件夹罗列出来,还对所用工具进行详尽的说明,使实习者一目了然。在各实训室周围和墙面,一般都以橱窗方式展示本专业发展史上的产品代表作,还会存放历届学生好的实训作品。测览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专业教育方式,这是德国FH注重实践过程管理的具体体现。

    德国FH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结合的精神渗透到体系的每一个方面。因此FH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一直受到德国社会各界的赞誉,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德国人心。对我国而言,德国FH的许多经验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它具有校企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