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5/6/30 15:54:43   点击:0   [ 关 闭 ]

基于技术文化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郑娟新在《职教论坛》2014年第15期中撰文,解析了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文化,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技术文化依据,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与我国实际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在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理解中重新把握“道”与“技”的和谐关系,具体体现在思想方法、结构功能和文化特色等三方面的社会功能上:1.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对教育主体和客体加以引导;2.需要把握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认识和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需要加强“道”对“扶”的引导,创造更多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品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技术文化依据主要体现在:1.技术人才素质提高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关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依据;2.技术结构变化不仅是技术客体的部分装备、装置条件的更新升级,更是对技术主体的观念和制度层面的文化、智力等素质要求的升级,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依据;3.人文教育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技术的人文情怀转向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1.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体系。要在现有结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类型、专业、布局、主体、时空等结构进行优化。2.职业教育与普教衔接、与终身教育结合更加紧密。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系统内部上下沟通,建立多样化的中等教育结构,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沟通、衔接,并按终身教育的要求对其予以改革和完善。3.校企合作领域拓展,产学研纵深发展。校企合作要在现有的半工半读制度、顶岗实习制度、订单培养制度、工学交替制度、学校工厂运行制度和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制度基础上进行领域的拓展和产学研合作内容的深化。4.职业教育理论与学科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的组织领导,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和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22

 

高职培养模式变革与毕业生就业

    郭建如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通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高职培养模式变革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起薪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启动的高职培养模式改革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起薪有着不同的影响途径和效果;高职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方面对就业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尽管对就业概率影响不大,却对作为就业质量标志的起薪有显著影响。培养方式变革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就业质量影响的不一致更多地是由高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决定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出现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共存的尴尬局面。随着全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用工荒”现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很大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高职毕业生大量地处在低端劳动力市场,而低端劳动力市场对质量的筛选较低,因此,在院校层次,无论是否是示范校、是否位于东部,培养模式改革无论是早或是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概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焦点已从能否就业转向了能否有质量的就业。要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得到提升,继续加强培养模式的改革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4.19

 

OECD技能系统的研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洋在《江苏高教》2014年第4期中撰文,解读了OECD技能研究成果,分析其反映出的有关教育、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给出创新性建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OECD提出技能是一个系统,技能研究是整体层面的研究,不是针对于具体技能内容的研究。在此前提下,OECD给出了成功技能系统的工作过程。首先,OECD提出“建立正确的技能能够帮助国家提升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观点和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即促进社会产出;支持生产力的提高和增长;支持高质量工作中的高水平就业。而以上三种方式又可以通过“强化技能系统”,即设计和实行有依据的国家技能策略来实现;通过公共和私人资源的融资能力及为雇主和个人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实现;为公众、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来实现。同时,OECD从发展、提供、应用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技能进行剖析,为各个国家提出可参考建议。首先国家可通过三种方式发展技能,即鼓励和支持人们终身学习;促进技能型人员的国际性流动来填补技能缺口;促进跨境技术政策。其次,国家可以通过鼓励人们将其技能提供给劳动力市场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上保留技能人才两种途径激发技能的供应。最后,国家可以通过在人们的技能和工作要求之问创建更好的匹配以及增加对高技能的需求两方面有效利用技能。

    根据OECD技能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解读,可以看出OECD对技能的理解与研究反映出三方面问题:一是社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三是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现象严重。

    作者指出OECD技能研究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一是高等教育的实施与开展要始终考虑市场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永恒主题;三是提高实践和培训的时效性,治理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四是构建完善的激励体制,健全人才培养相引进政策,减少人才流失;五是将技能转化为应用,真正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六是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培养技能内容及模式的转变。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25

 

论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

    于海燕、祁占勇在《职教通讯》2014年第19期中撰文,从满足社会和人发展需要的视角进行反思,得出职业教育具有务“实”的实践特点,同时也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实践偏失。对此,作者结合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践逻辑理路提出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是与情境相联系、与具体的时空有关的问题,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因而,务“实”成为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特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实践背景的现实性。从时间维度来看,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需要与现实社会背景相一致,职业教育必须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基础;从空间维度看,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实践活动的实用性。作为立足现实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实践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必须与现实需要息息相关。三是满足职业教育实践对象的切实需要。我们不能仅仅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单纯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培训的活动,必须从培养人的角度来思考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实践偏失,主要表现为:一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缺失;二是以职业教育实践特点为唯一要务。针对以上问题,作者结合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践逻辑思路,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树立能力为本的实践理念;二是建立行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实践主体参与机制;三是创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