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胜任力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时间:2015/6/30 15:24:04   点击:0   [ 关 闭 ]

    一、职场胜任力内涵及特征分析

    职场胜任力是当前新兴的一种职场素质论和能力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戴维·麦克利兰率先提出职场胜任力概念,他认为职场上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优劣与否,应该采用职场胜任力指标来综合测试。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斯宾塞等人对“职场胜任力”给出较为完整定义,他们认为职场胜任力是一组能区分某一工作岗位中卓越成就者与表现普通者两者之间差异的个人深层次特质,它包括性格、动机、价值观、知识、技能等五大要素,这就是著名的“职场胜任力冰山模型”。该模型将个人的综合素质比作冰山;知识、技能是冰山的水上显露部分,被称为“基础性胜任力”,是显性特征,容易通过后天教育、指导、培训来发展;而性格、动机、价值观等则是冰山的水下隐藏部分,被称为“鉴别性胜任力”,是隐性特征,也称潜在素质或者说"人格魅力",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和发展,是决定人们职场行为表现的关键性先天因素。

    国内学者焦静等人研究认为,大学生职场胜任力是指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工作晋升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确保其能正确择业和高质量就业,并提出构建包括个人特质、基础技能、关系建立、岗位适应、解决问题、持续进步等六方面能力的职场胜任力模型。根据相关研究得知,职场胜任力指标是可以被有效测量或计数,是显著区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普通者的个体特征,是导致个人绩效优劣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同时职场胜任力指标具有可测性、区分性、因果性、动态性等多种基本特征。

    职场胜任力理论现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录应届高职生和员工职位晋升的根本依据之一。现代企业对高职生职场胜任力要求有不同关注点,比如研发型企业招聘基层员工即知识型员工,重点关注其思维能力;营销型企业,重点关注其成就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而制造型企业,更关注遵守作业规范方面的服从性等。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认为现代企业HR招聘人才时仅看重高职生的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养,但事实上,HR更看重高职生潜在素质和隐性素养,因前者可以通过培训来提升,后者较难改变,或者说改变起来周期较长,但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影响力却很大。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职场胜任力理论对于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同样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它可以让高职生结合自身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习惯、特质、动机、内外驱动力等要素,寻找与岗位需求相吻合的结合点,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实现个人和工作绩效的正相关。因此,构建基于职场胜任力训练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既符合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符合用人单位人才诉求的需要,从而实现三者无缝对接。

    二、职场胜任力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职场胜任力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指形成“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分析的课前学案编制、基于职场胜任力培养的体验式课堂教学、基于职场潜能激发的课外拓展竞赛活动以及基于案例分析能力训练的网络资源运用”的课前、课内、课外和网络有机融合的“四位一体”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分析的课前学案编制

    通过课前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评、职场人物访谈、典型案例分享等形式,开展学生认知特点分析,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更能符合学生成长需要。课前学案包括;一是学生择业意向问卷调查。它主要调查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技能状况、职业路径选择、职业前景判断等四大模块16项内容。二是学生职业兴趣测评。通过职业测评,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倾向性特征。三是职场人物访谈。要求学生3人一组,课前完成职场人物访谈任务,对意向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环境有切身体验和了解,并把自己的困惑或收获进行总结,带到课堂与教师同学分享。四是课前阅读材料编制。课前阅读材料包括:历届校友优秀简历、企业真实面试视频、应聘成功(或失败)案例等内容。课前学案的根本目的在于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促进教师角色转换。课前学案编制是根据教学目标编制“学案”,教学团队要精心设计学生职业意向问卷和学习方式问卷,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收集大量资料提供给学生在课前阅读,合理安排学案的前后内容,不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职场胜任力培养的体验式课堂教学

    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三个结合”:一是课前调查测评与课内体验式教学内容相结合;二是课内实战演练与课外拓展竞赛相结合;三是课前、课内、课外与网络运用相结合等。“三个结合”以职场胜任力训练为重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工作适应力训练的要求,力求做到一致性,从而实现课内外无缝对接。以“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模块教学为例,通过“模拟HR简历筛选”、“模拟HR结构式面试”、“模拟HR压力式面试”、“头脑风暴”、“魔鬼训练”、“拓展训练”等体验式教学,以个人演练、小组互动、集体分享、教师点评等为主要手段,在训练中应用理论,从实例中查找理论,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体验式教学要注重互动性和实效性,在体验式教学理念指引下,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人演练”的体验式教学,为学生进行职场胜任力训练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这势必会成为当前新一轮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                                                                                                  

    ()基于职场潜能激发的课外拓展竞赛活动

    课外拓展竞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团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设立竞赛项目,并不断予以创新和拓展,学生团体辅导和个人职业咨询要在师生充分信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一是开展四个“非”主题竞赛。如“非我莫属”挑战职场大赛;“非常完美”个人简历大赛;“非常了得”模拟面试大赛;“非同凡响”职业规划大赛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和巩固学生职场胜任力;二是开设“团体辅导就业工作坊”。通过课外团体辅导工作坊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拓展团队合作能力,激发职场潜能;三是设立“一对一就业指导咨询室”。尝试按照职业咨询师模式,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就业辅导,帮助咨询者解决职业困惑,其规范步骤:建立关系-评估-目标设定-干预-终止或跟进等。

    ()基于案例分析能力训练的网络资源运用

    以网络资源为载体,拓宽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提升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网络资源运用着力改变以往课堂“重知轻行”的现状,通过网络资源实现三大功能:一是推送企业真实面试视频、历届校友优秀简历、应聘成功(或失败)典型案例、职场人物访谈视频作业等。二是为学生、教师及HR等提供一对一的网络交互平台,解答就业疑惑,分享就业心得,实现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的无障碍沟通。三是为学生求职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提供实时信息发布平台,拓宽学生企业就业信息互通渠道。

    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职业指导与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课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让学生逐步调整自身特点与职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实现学生发展与职业路径的最优化,使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结合,有效挖掘学生隐性素养暨内在潜力,激发培养学生显性素养和综合素养,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学生职场胜任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高职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对就业指导课程探索采取分年级、分阶段、小班制、模块化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纲”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将案例采集、模拟竞赛、调研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层层推进,互相渗透,实现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三学年课堂内外的有效对接。

    ()大一新生以培养职场胜任力的隐性素养为重点,强化就业启蒙教育

    大一阶段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唤醒学生职业意识,提升自我分析能力,掌握职业规划方法。

    l.开展新生始业教育,掌握专业就业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专项军训、新生才艺比赛、学生社团干部公开招聘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专业特色讲座,加强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认同感,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就业特点,熟悉该专业今后的核心岗位和发展岗位,掌握胜任该专业核心岗位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所需要完成的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明确自己未来的择业志向,使学生有的放矢。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指导和创业指导教育必修课

    采用团体辅导和体验式课堂教学形式,以小班化教学为主,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掌握职业规划和创业规划的理论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和规划意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指导和创业指导教育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和360度全方位定位,并结合自身兴趣、能力、专业特点等形成个性特征,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和创业生涯。

    3.开展课前朗图职业测评和职业心理测评

    分班级、分专业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心理测评,建立职业兴趣测评个人档案和专业数据库,分析测评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个体咨询或团体指导,定期解答学生职业困惑。

    ()大二学生以培养职场胜任力的显性素养为重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

    大二阶段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和核心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职场显性素养和职场胜任能力。

    1.走访调研企业,访谈职场人物

    采取预约邀请重点产学合作企业的老总、人力资源经理和专业技术骨干等以专题报告、职场沙龙、问卷调查、职场体验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人才需求、制度规范、职场环境、选才标准、福利待遇、晋升渠道等,引导学生提前关注企业需求,认清就业形势,接受职场挑战。通过交流、访谈、调查、体验等形式,使学生在与职场资深人士的互动交流、实践体验中感知更多职场信息,接受更多感性教育,提升职业意识,丰富职场阅历。

     2.开展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借鉴和引入知名企业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内容,如设置“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生产流程”、“团队协作要领”、“沟通说服技巧”、“任务驱动管理”、“组织协调方法”等专题内容,通过短期集中、互动交流的培训形式,帮助大二学生掌握职场技能和职场文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提升职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3.开展暑期专业社会实践

    通过10人一组由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参加产学合作企业为期一个月的大一学生暑期专业认识实习、大二学生暑期专业顶岗实习,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根据自身择业意向、职业兴趣和技能水平等进行重新定位,使学生更加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大三毕业生以培养职场胜任力的综合素养为重点,强化岗前适应锻炼

    大三阶段重点在于提升综合素养、积累职场经验,优化职场形象、掌握择业方法和应聘技巧,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帮助学生做好职前准备。

    l.编制就业指导课前学案

    课前学案以知名企业典型案例、成功人士成长经历、校友求职典型案例、求职面试真实视频、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岗位招聘信息、择业技巧与面试方法课堂教案PPT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网络资源发布给每个毕业生,让他们领略职场成功人士风采,拓宽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渠道。

    2.开展模拟职场和角色扮演竞赛

    通过完美简历大赛、模拟面试大赛、职来职往大赛、挑战职场角色模拟大赛等,按照“个人-班级-年级-系部-学院”、“赛前指导-初赛-复赛-决赛”、“书面材料准备-个人观点陈述-职场角色模拟-现场评委考问”等形式层层递进进行选拔,借鉴企业招聘组织形式和面试试题,全真模拟用人单位招聘流程,并邀请企业界嘉宾担任评委,选拔职场精英,使学生理性认识和切身体验职场挑战、职场生活、职场能力要求,提前感受职场竞争压力,提升毕业生求职技巧,锻炼毕业生沟通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举办校内系列招聘活动和人才对接会

    积极联络企业资源,每年面向毕业生举办实习就业一体化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实习就业岗位。如举办知名企业虚拟“订单班”、一对一专场宣讲推介会、“岗位明确、待遇明确、要求明确”精选化招聘会、“毕业生设摊展示作品、企业按需择优招聘人才”做展评聘合一型招聘会等,让学生在真实求职、面试、交流、实践环节中得到更多锻炼机会,不断积累职场经验、提高职场能力和综合素养。

    另外,应加强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就业指导内容修订提供参考依据;积极开展校友就业导师系列活动、专升本及公务员招考辅导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实施就业指导宣传、教育及实践,不断探索具有个性化、全方位、不间断性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总之,通过课前学案编制、体验式课堂设计、课外拓展竞赛组织、网络资源运用的“四位一体”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和“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纲”的高职三年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实践,打破课堂内外边界,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和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转变,以教师为主问以学生为主转变,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职场胜任力以及职场抗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高职生能够具备从事各行业企业的基本素养,适应多变的职场环境和工作岗位。                                                             

  孙莉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