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5/6/29 14:39:50   点击:0   [ 关 闭 ]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研究

赵越、邓恩远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构建科学的体制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在我国要想更好实行,必须建立起实施的体制环境。当前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外部体制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专门针对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2.缺乏一个统一的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管理机构;3.工学结合模式组织实施过程监控不严密;4.缺乏科学的工学结合效果评价机制;5.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热情不高;6.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作者认为,要构建科学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体制环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法律法规的修改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保证和政策支持必须到位,强调对职业教育的财力保障和投入;2.成立统一的、对高职院校联合的专门负责工学结合协调处理的管理机构,构建政府牵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高职院校广泛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确保管理到位;3.建立科学的过程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必须派专门负责顶岗实习的教师尽可能和学生一起进入企业,协助企业管理学生,严密监控实施过程;4.构建科学的结果评价机制,不应过多以绩效来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更多的应该是加强对学生融入企业程度方面的评价,需将职业态度、协调沟通能力等纳入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直接联系,以保证预期效果的实现;5.落实对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措施,提高企业积极性;6.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方面的教育,端正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19

 

高校应由校长与教授 “共治”

苟朝莉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撰文指出,高校的治理模式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学术话题,而教授主导或参与高校治理则是数百年以来高校治理的传统。当前,应充分认识到大学事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授治理学校和校长人选的要求已不同于以往。当前中国高校治理的理性模式选择是建立校长与教授共治的模式,主要通过教授委员会的建立和各层级行政机构与学术机构的交叉联系得以实现。总体上讲,当前中国高校采取何种治理模式,不能只是由高校管理者或内部的部分人群或群体决定,而必须考虑大的社会环境,正视这些环境对高校的要求和约束。“共治”模式不是对“教授治校”和“校长治校”二者的妥协,而是跳出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的两端化争论,探索在当前条件下较为切实的高校治理模式,是一种既强调大学治理传统与共性,又能够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现实要求的治理模式。在“共治”理念下,校长代表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即通过各类行政组织相人员,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筹集和落实办学经费、党务政务运转、社会服务、文化精神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等学校事务,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发挥治校作用。教授代表学术权力参与学校管理,通过教授委员会、学部委员会等载体,履行学术权力和职责。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有交叉的地带,则由二者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从而发挥共同治校作用。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4.18

 

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侯炜征在《职教论坛》2014年第11期中撰文,通过对我国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和成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改进我国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的思考。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存问题及成因为:1.行业协会参与意识淡薄。原因是缺少相关法律规定和宣传教育。2.行业协会参与“力不从心”,原因一是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干预导致行业协会权力受限,二是缺少行业机构的调控与指导。3.行业协会参与深度不够,原因一是行业协会刚刚建立尚不成熟,二是缺少相关监管体系。

我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存问题及成因为:1.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原因一是国内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导致很多企业“只用人而不养人”,二是企业没有意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三是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四是职业院校自身办学存在问题。2.企业参与缺少足够动力,原因是我国法律法规中并未对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作出明确规定,没有明确赋予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及法定义务。

基于此,作者提出对改进我国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的思考:1.加强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是依照法律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是设置合理机构为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保障;三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2.加强行业的主导作用。一是完善和统一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积极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三是进一步扩大校企互动的平台;四是破除行业壁垒,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证。3.加强合作企业的参与作用。一是对校企合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二是优化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三是对合作院校的教学、实训设备进行投资;4.加强职业院校的配合作用。一是加强自身建设,畅通反馈渠道;二是吸纳企业人员,实现培养目标;三是主动联系企业,深入企业锻炼。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