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金课”的 要素、优势与建设路径
时间:2021/4/29 10:45:46   点击:0   [ 关 闭 ]

 

高职人文“金课”的 要素、优势与建设路径

余中樑 陶礼军

一、高职人文“金课”的构成要素

《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中以“两性一度”对“金课”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指大学教育不应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应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结合,并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创新性体现在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形式具有先进性与互动性,学习效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指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和讲解下掌握。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高职人文课程。具体而言,高职人文“金课”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构成要素:

1. 高阶性要素。

高职人文“金课”的高阶性要素包括高阶性课程理念与内容。在理念层面,高职人文“金课”强调人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自觉的文化实践,其核心目标在于“成人”。基于此,其首要任务便是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得以主动与所处情景发生交互作用,进而取得教师与协作伙伴的指导和帮助。在课程内容层面,高职人文“金课”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养成。与专业教育相比,人文教育更加注重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的结合,这决定了高职人文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应当切合学生求知与情感需求,以及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欲望。体现在内容上,课程要避免知识点的堆砌,而应更加注重知识点的体系性与逻辑性,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将蕴含于知识中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生命体验建立起深层关联,以促进学习主体精神成长。此外,高职人文“金课”的课程内容更加关注与当下现实的紧密结合,不空讲理论方法,而是结合具体问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不断强化其对自我、社会与世界的有效认知。

2. 创新性要素。

高职人文“金课”的创新性要素包括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在教学模式层面,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通过高互动性的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文“金课”的“两性一度”无法通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因此基于创新理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具体教学中,课程将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知识积累与迁移、过程与结果、个性体验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从而彰显课程的价值理性,进而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因此,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融合,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课程的重要创新手段。在评价体系层面,高职人文“金课”注重过程性与个体性。教育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培育完整而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在人文教育中尤为明显,这也决定了人文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应当以过程性,而非结果性为导向,并且注重个体差异性。

3. 挑战度要素。

高职人文“金课”的挑战度要素包括更高的学习难度和更加严格规范的考评制度。在学习难度层面,课程将提升学习的难度系数,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学习形式上。高职人文“金课”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完整度与深度,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加强知识点间的有机关联,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层精神内涵深化自身认识。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更加关注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记忆和理解为主的传统学习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析、反思、应用等高阶认知能力,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考评制度层面,虽然高职人文“金课”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但并不意味着评价标准的降低。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课程将严格规范考评制度,提高考评标准,在科学评价基础上体现考评结果的梯度性,避免分数的虚化与同质化,扭转学生将人文课程等同于“送分课”“休闲课”的错误认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人文“金课”的优势分析

1. 高职人文“金课”更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知识储备、素质涵养和思考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缺乏足够的文化知识积累,道德观念和人格修养欠缺,以及思维方式过于简单等。这就意味着高职人文“金课”将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倾向,将教学重点落实到价值观导向与能力素质提升,包括科学精神、思想修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在此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安排相应知识点的学习。这种教学转变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

2. 高职人文“金课”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有效性。

高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文化素养不佳,判断事物的价值多依据工具理性,因而对传统的人文教育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将其内化为自身涵养。而高职人文“金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价值导向为出发点,充分结合时代前沿,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共鸣。在教学方法上,课程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诸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能够有效缓解传统人文教育体验感和接受度不佳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学习动力。

3. 高职人文“金课”聚焦学生高阶能力培养,

它不是浅尝辄止的文化知识普及,也不是哗众取宠的休闲娱乐,而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也意味着其课程更加注重问题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分析、评价、创造等深度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程跟进教学过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充分调动自身综合学习能力完成预定目标。与之相适应,高职人文“金课”的考评更加注重过程性与个性化评价,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尤其是课堂问答与研讨,从而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呈现学生学习所得,为其高阶能力的养成提供有效参考。

三、高职人文“金课”的建设路径

通过对高职人文“金课”构成要素与优势的分析,不难发现其相较传统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理应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课程建设路径。

1. 做好学校顶层设计与管理。

高职人文“金课”建设并不是一种专门的教育,也不只是人文学科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其纳入整体性规划,在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切实保障课程的开设与运行。

在制度层面,学校首先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制定落实高职人文教育的相关文件,为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为了更好地凝聚共识,将人文“金课”落实到位,学校还需要通过政策宣传、思想研讨等方式统一全校教职工的思想认识,促进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同时,学校需要将人文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内,将人文课程提升到跟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开设标准、课程时间、课程考核、学生评价和毕业审核等方面,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同等对待。另外,学校应当设立人文“金课”建设专项经费,提供优质教学设施与场地,为课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与资源保障。

在管理层面,学校应该将引导与管理相结合,提高师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及认同。学校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文“氛围”,通过宣传、主题活动等方式强化师生认知。做好顶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意志赋予人文教育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的“合法性”,从而提高师生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及认同。学校还应该将引导和教学管理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学习标准,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一方面,学校应该规定教师开设人文课程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完善课程准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评价要求,合理设置奖惩办法。例如,学校可以在资源分配、教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授课教师适当倾斜,对其教学成绩和贡献予以更多肯定,并通过相关制度文件在教师职称晋升、评奖评优和专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具体扶持政策,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促使其重视课程教学,提升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人文课程纳入学生学业考评体系,将人文课程成绩与学生奖评、毕业审核挂钩,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同时,学校还应引导教师从课程设计和学习评价两方面入手,适当提升人文课程挑战度,扭转学生“选课即过”的错误认知,从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严抓课程与课堂建设。

学校顶层设计与管理是高职人文“金课”建设的制度保障,而严抓课程与课堂建设,以“精神成人”为主,知识传授为辅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打造优质课堂则是高职人文“金课”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课程建设层面,高职院校一定要将内容建设作为构建人文“金课”的核心任务。首先,学校应当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制定高质量课程大纲,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规范性。与专业教育不同,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在于知识技能传授,而在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及完善人格,最终实现其价值自觉,即“精神成人”。这也决定了人文教育不拘泥于具体学科门类限制,而是贯穿于各学科领域间。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并制定大纲时,课程设计者首先要有整体性的学科意识,以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作为课程内在支撑,并注重各门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认知,树立全面且理性的知识、价值体系。具体而言,课程应当构建起由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五个学科以及人文知识、人文思维、文化修养、人文精神、人格五个维度组成的完整体系框架,以模块化结构组织课程门类。其次,课程设计者要重点关注课程内容设计,在课程体系和大纲框架下凸显课程的价值理性与现实意义,淡化知识传授和掌握,而以问题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并构建其主体意识。具体来说,课程内容设计应当基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第一,在认识论维度应当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本体论式追问;第二,在价值论维度应当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并进行价值关怀,理解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世界的多重关系,并指向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第三,在实践论维度引导学生有效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和工具完成各项实践任务。按照这种逻辑,高职人文“金课”的教学内容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具有高度交互性的精神实践载体,它将有助于教师通过课堂互动、主题研讨、课后实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践行人文教育“以文化人”的目标。

在课堂建设层面,高职人文“金课”应当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充分贯彻其“两性一度”的特点。首先,课堂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一定挑战度,学生不仅要了解“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升课程“含金量”,进而让学生对课程足够重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认真负责。授课教师不仅要做到讲授明晰、指导有效,还应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与课业表现。再次,师生互动交流充分。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然要求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将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模式,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并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最后,课堂教学“接地气”。高质量课堂必然注重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把握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需求,并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3. 打造高质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人文教育的课堂是一个实现师生高度精神互动的场域,而传统课堂的物理特性和技术限制不利于这种高互动性教育活动的展开。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学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教学面貌,它打破了学习场景和时间的限制,通过精细化设计语言、图片、视频等素材,表现形式更为立体,可实现大规模的完整教学。线上教学远超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为学生精准化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当然,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物理性“在场”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得到即时反馈,而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也是线上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高职人文“金课”应当充分借鉴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优势,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教师应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共享资源,共建课程。为此,教师要彻底改革传统人文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即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总结反思,不同环节将由线上和线下的分工协作共同实施。在课前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一些知识性内容转移到线上平台,让学生利用直播、微课、慕课等形式完成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课中环节,教师需要实现虚拟与现实的高度重叠。在现实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优势,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研讨、课堂汇报、头脑风暴、演讲辩论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结果呈现,则可依托超星学习通、云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互动环节放置于线上平台,学生通过手机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师则通过教室多媒体设备进行同步投屏,即时呈现学生学习反馈并且予以点评或引导,从而实现网络学习与课堂互动的高度统一。所有课堂互动的内容均会以数据形式留档,以便教师教学、管理与科研使用。在课后环节,教师在学习平台布置课后任务,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与考核,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及时反馈。同时,教师也会预留下一教学模块的课前预习任务,从而将三个环节衔接成为完整而连续的闭环回路。

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造动态、开放的学习场域,由此构成教师、学生、情境之间的多维关系网,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交流互动,从而达到学思交融的课堂效果,契合人文教育注重师生互动的特质。

4. 形成科学有效的高质量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人文“金课”建设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是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人文教育不同于以专业知识、技能为重点的专业教育,而应该将实现学生“精神成人”作为主要任务。因此,高职人文“金课”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上应当强调过程性与多元化。首先,课程评价应贯穿学生学习课程的始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经历体验,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评价将更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重视日常学习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其次,课程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一方面,高职人文“金课”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理论与专业基础,更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情感价值观等要素纳入评价体系内。另一方面,除教师评价外,课程还应推进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参与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评估准确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为保证科学性与有效性,课程评价应当尽可能减少教师的主观化评价,更多参考数据与案例等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做好评价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互联网的实时在线监测和数据统计使教师更加充分客观地把握、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解答疑难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数据库,通过计算分析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所有学习行为,实现学生评估的科学化与客观化。这一评价方式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向与存在问题,为其提供精准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人文教育“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落实。

四、结语

人类已经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将极大地改变社会面貌,大量重复率高、替代性强的技术性工作将被机器与人工智能取代,而人类的智慧、情感、创新与审美能力则越来越凸显其价值,成为未来职场的重要竞争力。这也意味着单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未来行业发展需要,而人文教育在未来人才培养体系中则将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因此,有效提振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已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以“金课”为标准推进高职人文课程建设,对于高职教育改革,尤其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问题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摘自《教育与职业》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