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决定职场前途
时间:2015/6/11 15:22:28   点击:0   [ 关 闭 ]

    朱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公司找到一份文员的工作,虽然这工作没有多少含金量,工资也不高,好在舒适又体面,也不用承受多大压力。

    初入职场,有很多东西要学,朱娟也算勤勤恳恳,可是一年以后,一切都熟悉了,就觉得工作跟玩似的,无非就是做做表格,复印一些文件,帮领导跑跑腿,无聊又无趣,根本没有任何上升空间。

    眼看着同时入职的新人一个个升了职加了薪,或者变成部门里的骨干,可朱娟还是拿着当初的薪水,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很多次,她想要调岗,去做物流,或者跑销售,但一打听,这些工作都挺烦挺累,加班是常态,更别想有时间坐在办公室里聊天。放弃目前舒适的工作去受罪,实在不甘心,于是,只得一边羡慕别人一边纠结。

    朱娟在文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后来部门大换血,新的领导带来了新的文员,被迫无奈,她只得接受人事部的调岗决定。好在,有几个岗位可以选择,她选择做计划员,这份工作虽然不及文员轻松,但含金量颇高,很受公司重视,而且工资也高出很多。

    刚开始,朱娟觉得自己因祸得福,一次人事变动,让自己有了更好的工作,可是好景不长,她就开始叫苦不迭了。这份工作要求你了解公司产品,随时跑生产现场,和各个部门协调,还有大量的数据录入,忙得脚不沾地、焦头烂额,别想坐下来聊天休息,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就连周末,也是电话不断,都是些急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

    两个月下来,朱娟人瘦了一圈,觉得自己天天都被放在火上烤,想想觉得真不划算,还不如做文员呢,于是打了辞职报告,重新在另一家公司找了一份文员的工作。虽然偶尔也会羡慕别人拿高薪,嫉妒别人升职,但她再也不敢轻易换工作了。

    和朱娟比起来,周小妮的运气似乎要差一些,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在一家小公司做销售。做为一个没经验没背景的新人,最初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边吃早餐一边在脑海里演练和客户见面的情景,坐公交还在翻看客户资料,打电话说到嗓子哑,感冒了还得出差。

    如此辛苦,头几个月也没多少业绩,还经常被其他同事抢了单。周小妮觉得特别委屈,无数次萌生辞职的念头,但转念一想,连个普通的销售员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呢?天底下又哪有轻松挣钱的工作?

    无路可退,只得咬牙坚持。慢慢地,积累了不少客户,也适应了职场上的激烈竞争,不再觉得苦累,并凭着骄人的业绩,做了部门主管。

    后来,周小妮不想过这种无规律的生活,于是主动申请调岗,到人事部做个小职员。虽然新工作需要从头学习,但尝试过做销售的艰辛,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她不但很快胜任,还一路坐到了经理的位置。

    再后来,周小妮跳槽到一家大公司,职位薪水都得意,完成了职场上的华丽转身。

    老师、家长和职场前辈都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先就业再择业,别挑剔第一份工作,因为它只是一个跳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你就可以往高处跳。事实是,我们如果一开始做了舒适的工作,就会像朱娟那样,再也不愿尝试艰辛的工作,自然也就会失去了往高处跳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做那种繁琐艰辛的工作,以后的每份工作则可以轻松胜任。

    初入职场,对一切都不甚了解,但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定会想方设法做好第一份工作,而这个过程会成为一种惯性,你习惯了舒适,就不想再艰辛,你习惯了艰辛,就不怕艰辛。而所有的好工作,都不会很舒适。

所以,我们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挑剔再挑剔,剔掉那些轻松舒适没发展的,挑繁琐、艰辛、压力山大、有挑战的,只有这样的工作,才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3

职场上被人误解怎么办

    职场上,很多人会遭遇被“丑化”。

马屁精、是非精、爱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潜规则上位……,如果我们真是这样的人也就罢了,接受评价,也不必怀抱委屈,可问题是,我们明明很正派很光明很安分守己,却要背负与真实人格完全不符的坏名声,郁闷可想而知。

面对职场坏名声,我们该奋起反抗,还是听之任之?

为讨姑娘欢心突然变得勤劳

    前不久,林旭(化名)在某论坛上发帖诉苦。林旭26岁,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去年下半年公司新来了一个女同事,年轻漂亮,林旭很动心,但因为自己属于腼腆型男生,林旭一直不敢表白。

    “万一被人拒绝了,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是很尴尬的。”

    女同事坐在离林旭不远的办公桌,但因为不熟悉,每天沟通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有时只是刚巧一起走到饮水机前接水,偶尔寒喧几句。

    林旭想了很久,如何才能引起女生对自己的注意?终于想到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金点子——在办公室表现得积极能干,让对方刮目相看。

    第二天开始,林旭每天都提前半小时上班,一到单位就开始扫地、抹桌子,打扫卫生,白天上班也不再是懒洋洋的,而是每天精神抖擞,领导一派下任务,林旭就像个电动小马达一样忙前忙后,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月,办公室里流言四起。

    同事A说:“这个小林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积极,估计是年底到了,想表现给领导看吧。”同事B说:“年轻人想上位也不用表现得这么明显吧,每天勤勤恳恳搞卫生,做给谁看啊。”

    最让林旭崩溃的是,那位漂亮的女同事最近看自己的眼神也有点怪,有一次刚巧在走廊里碰到,平时都客气打招呼的女同事,这回却径直从林旭身边走过,像是没看见他一样。“估计女同事听了其他同事的评价,也认为我是故意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人品有问题,所以反倒排斥我了。”

林旭觉得郁闷,自己从来都不屑当马屁精,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赢得美人归,结果却是,美人远去,自己还背上了一个职场坏名声,真是够冤枉的。

“职场坏名声”,可能人人都有一两个

    如果说林旭的坏名声还能找到事件来源的话,那对很多职场人士而言,他们背负起职场坏名声却很可能是在自己都莫名其妙的状况下造成的。

    白领陈小姐随男友移民到澳大利亚己经有两三年了,但说起当时的移民经历,依然有些愤愤不平。

    “移民局的人会打电话到原单位询问我的个人情况,包括我的工作能力,人品问题,还有大家对我的评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移民申请都没下来,后来辗转打听到,原单位一位领导当时在背后说了点坏话,认为我喜欢抢夺别人资源,并有点喜欢搞是非,如果我真是这样的人也就算了,问题是我根本不是啊,所以气得要命。”

    幸运的是,最后陈小姐还是如愿去了澳洲,但这件事让她体会到,职场上背负坏名声,不但要承受被冤枉的痛苦,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影响前途。

    事实上,向周围的职场人士打听一圈,或多或少都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有人说我如何如何,其实真的是个误解;”“啊,说我喜欢背后打小报告,有证据吗?”“什么,我明明是凭自己能力才坐上这个位子的,居然说我是通过潜规则上位”……

    如果真是坏人,面对众人的点评,直接承受因此而带来的所有后果,倒也并不委屈,但明明不是这样的人却被扣上坏名声的帽子,活在众人的猜忌和奇怪目光里,这样的难受可想而知。

    要知道,中国还有句老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到底要不要和坏名声做斗争?还是听之任之,付诸一笑?

坏名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误会,不同的立场,或是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都有可能繁衍出形形色色的坏名声。还是先来分析分析林旭的坏名声,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同事们的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和处事方式,并且相对稳定。有的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对自己的行为做一定的修饰或伪装,如果这样的修饰与其一贯的行为不相符,别人就会做出“此人虚假”的判断。

    “林旭突然变得勤快卖力,与之前的行为存在差距,同事们对这样的变化产生想法,是非常自然的事。”

    大众总是会对直接看到的、表现在外的特质形成自己的判断。跳出林旭的个例,职场坏名声的出现,还有其他各自的原因。

    比如,立场的不同。如果单位里有同事因为替大家着想,总是抢着干活,从不计较,应该是好事吧?却也不尽然。因为他的过于积极,很可能变相剥夺了新人锻炼的机会,保护和分担变成了提防和心胸狭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们没法管住别人的嘴巴,但我们确实可以从坏名声里发现一些认识自己的契机。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场暗藏的那个巨大黑洞——隐藏在风平浪静的职场下,是跌宕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利益就像职位一洋,是有限的,竞争对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希望通过抬高自己,贬低对方,来间接满足自己的优胜心。

    “人们对一些与自己无关痛痒的人的评价住往很淡漠,可一旦牵扯到利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当这样的评价开始游走在同事间,而你又不可能与每个同事都有交点,间接评价便成为其他人获得感官印象的直接来源,坏名声就可能因此慢慢形成了。

我们需要迎战坏名声吗?

    在电影和电视里,总有正义者替那被误解被冤枉的人出头或是呐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安排,我们也未必有这样的幸运。

    当发现自己被误解,我们需要澄清吗?

    要人人说你好显然不可能,人的一生如此漫长,一被误解就要跳出来拨乱反正,估计再多时间也不够用。所以,不妨先来评估一下这个名声的损失。

    如果只是一些同事间无关痛痒的玩笑话,或是并非恶意中伤的误解和不中听的评价,最好的办法还是置之不理。一个人做事应该按自己引惯常的方式进行,如果总是为了迎合他人而调整自己,或是一听到有坏名声冒头就急着刻意表现和辩解,不但有可能越描越黑,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

    “做好本职工作,平和的言行和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同事认识的你是和谐的和整体性的,他们就不会轻信一个与你的人格根本不相符的判断。”

当然,也有需要奋起反抗的时候,当发现自己被他人有意识地丑化,并涉及到很严重的原则性问题,那就不要当作没看见,应该做出适当的反驳,敞开天窗说亮话,直接告诉对方:“你说的没道理!”别让坏名声存在升级的空间。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