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1+N”导师制育人模式特征解析及实施路径
时间:2020/11/30 15:44:40   点击:0   [ 关 闭 ]

 职业教育“1+N”导师制育人模式特征解析及实施路径

刘殿红 胥保华 徐龙海 徐洪祥

一、“1+N”导师制育人模式的特征解析

(一)“1+N”导师制育人模式内涵

“1+N”导师制育人模式是为了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分制个性化实施中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专兼职具备、动态化管理的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进行多维度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从而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即选聘1名校内专任导师为主导师,负责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综合指导。然后,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具体目标及个性化需求选聘N名兼职导师为副导师,负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指导。从而实现对学生在学业辅导、科技创新、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及品德修养等多维度的个性化指导,以帮助学生修得必要的学分。

(二)“1+N”导师制育人模式构成要素

第一,导师“1”为主导师。原则上从学校在职的专任教师队伍中选聘,负责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在校教育过程的综合管理与辅导,类似于行政班级的班主任。

第二,导师“N”为副导师。原则上从校内外兼课或兼职教师队伍,以及辅导员队伍中选聘,负责对大学期间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中具体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指导。

第三,以导师“1”为主导,以导师“N”为辅助,建立“1+N”导师制育人模式。组建以导师“1”为核心、以导师“N”成员的“1+N”导师组。其中,导师“1”牵头审定学生的成长方案与不同类型导师的指导工作方案,不定期组织导师“N”及所指导的学生召开研讨会,通过例会制建立良性沟通与反馈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导师“N”按计划完成具体的指导任务,协助导师“1”实现三全育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职业教育“1+N”导师制育人模式的价值取向

(一)“1+N”导师制育人模式践行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1+N”导师制育人模式是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多维度的导学关系,在学业辅导、科技创新、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及品德修养等方面给予学生多维度的个性化指导,构建学生培养全程化、系统化和开放化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实际问题落地。其精神实质是人本化,发掘学生的潜质与个性,加以引导并促其成才。因此,职业教育“1+N”导师制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是职业教育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新机制。

(二)“1+N”导师制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机制

“1+N”导师制育人模式注重全员融合,既能保证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三方各司其职,又利于相互协助,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三)“1+N”导师制育人模式有利于职业教育学分制的全面实施

导师制不仅是学分制改革的基本配套措施之一,也是决定学分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因办学历史不长,许多学校又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导师力量薄弱一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短板,也是制约学分制改革中导师制实施的瓶颈。“1+N”导师制育人模式,能够统筹校内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等骨干人员,兼顾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补齐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中的师资短板。

三、职业教育“1+N”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层面:提升自我,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

首先,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N”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使命、更多的责任。教师只有真正视导师工作为己任,才能以积极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来修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校本教材等系列人才培养的标准性文件,才能时刻关注学生、指导学生。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在“1+N”导师制育人模式实施中,导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航者,承担着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成长,才能承担“1+N”导师制育人模式所赋予的责任与任务。

(二)学生层面:主动参与,发挥好主体作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何选修并修好专业课程,如何结合个人潜质提升专业技能,如何制订大学期间乃至人生的发展规划,这些都是亟须专业导师指导的实际问题与困惑。“1+N”导师制育人模式是通过个性化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常规性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是“1+N”导师制育人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应主动对接导师,积极寻求与导师建立良好互动模式,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或建议,以便在导师的指导下客观分析自我,合理规划自己大学阶段的生活与学习,明确不同成长阶段的重要目标与达成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三)学校层面:建章立制,做好保障与监控

“1+N”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部门管理制度的系统性调整,学校层面应顶层设计制度体系,高位推动“1+N”导师制育人模式全面实施。

1. 管理制度:建立基于绩效积分的导师选聘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导师绩效积分规则,对导师的工作实效进行量化,并作为选聘和晋升的基本依据。对于积分高的导师,续聘并延长聘期,实行3年一个聘期的长期聘任制,以稳定“1+N”导师队伍;反之,缩短聘期甚至解聘,实行短期的学年聘任制,以便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对于长期聘任的导师,在个人晋升、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激发导师育人潜能和自我提升动力。

2. 激励制度:建立基于绩效积分的导师分配制度,实行绩效考核

“1+N”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要求参与其中的专兼职教师付诸更多的精力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订个性化指导方案并付诸实施,导师的工作量激增。因此,传统的分配制度已经难以适应“1+N”导师制育人模式实施的需要,应适时调整分配制度。

考核方式由学生评价、实际绩效及个人提升三部分构成。第一,学生评价占主导部分。学生应根据导师对自己的指导情况,填写评议表,对导师进行评价;对师德问题,学生具有一票否决的主导性作用。第二,业绩考核占主体部分。根据“1+N”导师制的职责,由导师自己填写业绩表,内含学生思想素质、专业学习成绩、双创能力提升、技能大赛获奖、生活等方面所做的指导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第三,个人提升占特色加分部分。在指导学生期间,个人在专业发展、科研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如,参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获得科研奖励,获得社会兼职等,均为加分项,并作为下一个聘期的重要参考依据。旨在鼓励任职导师不断成长,为学校培育高水平的导师。

3. 监控制度: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良性沟通机制能有效促进师生进行教学反思,尤其是分析性反思。导师分析性反思整个指导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指导方法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改进等;学生分析性反思主要针对现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否合适以及如何提升;学校则反思现行的制度是否合理及如何完善。可见,通过有效的沟通反馈,有助于导师、学生和学校3个层面形成正向联动。

“1+N”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沟通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路径:一是基于日常互动的反馈沟通路径。在“1+N”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的投入包括行为、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为了激发导师工作热情,提升指导能效,从导师的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3个维度建立日常互动反馈沟通路径。目前,随着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师生间沟通反馈方式由线下逐渐转向线上,如通过微信、QQEmail等现代信息化方式进行线上交流、远程指导、答疑解惑、提交建议等。线上交流,既有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也有情感交流,方便快捷,已成为当今最为高效、最为合适的日常互动反馈沟通路径。同时,还应辅以线下的面对面指导、召开研讨会、建立指导工作记录等日常反馈路径。

二是基于评价结果的反馈沟通路径。将评价结果纳入导师制档案管理,一方面为今后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查阅,另一方面为导师制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合理地运用考核结果,既能够增加导师的外部驱动力,又能对导师制形成良性制约,从而实现导与学的最大能效。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