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精准打造创新创业生力军
时间:2019/12/24 10:00:20   点击:0   [ 关 闭 ]

   合肥工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200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9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计划, 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建校以来,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 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 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 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 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合肥工业大学构建“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固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取得了丰硕成果。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单位先后对学校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报道,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一、从顶层设计及管理机制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校在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全校党政领导和广大师生要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于201510月向教育部报送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合肥工业大学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要求, 全面制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 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培养目标, 建立教学标准, 构建了可监测可控制的循环改进闭环教学体系, 形成了“培养目标—教师测评—课程组—教指委”四位一体评测体系和教师—课程组—专业在内的“三个循环”改进体系。

学校成立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专家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办公室, 办公室具体指导和统筹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学校把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纳入年终奖励和年度考核要求之一, 在教学考核、考评机制、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保障, 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同时, 在计入学分、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方面制定激励政策, 提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和自觉。

二、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全面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和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 创建并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根据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 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有课程体系组成, 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基础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主要讲授创新创业思维、方法等,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除讲授法教学方式外, 还要开展案例教学、网络教学、题库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学习、服务学习、角色扮演教学以及自主学习等启发式、讨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实验、实训、创新俱乐部等组成, 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等, 实训包括校院两级创客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等, 创新俱乐部主要开展各类专项训练。

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 制定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规划课程地图, 建立课程关系图, 修订、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及授课特点制订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与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相联系, 将各类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标准”, 完善实验、实训、实习等各类教学大纲, 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 将党团部门的学生实践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教学实践要求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能力、知识和素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在此基础上, 全校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统一体系, 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路线图, 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内涵, 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每门课程、每项活动和各个管理环节上。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学生科研、创新性设计、素质拓展活动、专题讲座报告, 通过创客空间和虚拟在线平台的建设, 为创客活动提供孵化场地、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加工制作、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条件支持, 同时将科技社团活动、创业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及其资源加以整合,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念和价值塑造与各项体验活动有机结合, 使学生能够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体验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和兴趣。

三、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构建了“三层次” (基础、提高、创新) 和“三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 全程贯穿、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形式灵活的特点, 通过创客空间和虚拟在线平台的建设, 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学校与社会相关各界广泛合作、协同创新, 建立与社会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建立了230余家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要求校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 搭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落实全程递进的创业扶持。2016年创办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期刊已出版了六期, 刊登老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成果、方法和经验,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 学校要求除了课堂讲授外, 还要开展情景学习等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教学方法, 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每门课程、每项活动和各个管理环节上,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和体验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和兴趣。学校全面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改革, 探索把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实践成果和发明专利等引入学业成绩考核;探索考试与考核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集中考核和单独问答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 专业课期终考试的笔试成绩一般不超过40%, 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知识, 在实验训练中体验知识,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 立体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 从教师队伍建设及资金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建立一支由校内导师和兼职导师组成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共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9, 教育部创业就业指导师17, 全球职业规划师38, CEFE培训师4, KAB培训师22, 参与创新创业相关工作指导教师近2000, 建有创新创业导师库。学校制定相关政策, 明确双创指导教师的资格和工作职责, 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近三年, 学校每年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用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立每年200万元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设立基层就业与创业奖励资金, 对到西部地区、基层就业, 应征入伍和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定向跟踪与奖励, 累计奖励毕业生448, 发放奖金61.7万元。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