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智能”, 高校学生 就业工作的挑战与契机
时间:2019/12/24 9:56:24   点击:0   [ 关 闭 ]

    20177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722, 2017中国人工智能大会 (CCAI2017) 在杭州召开,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中国正迎来AI (人工智能) 发展的黄金时代”。2019, 李克强总理连续三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 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也面临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新一轮迭代升级, 高校就业工作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 从而更好地实现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 是一个既紧迫又重大的课题。

必须转型, 用科技提升效率

教育部于2001年首次提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 用信息化带动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连续几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 先后对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提出“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实现招聘活动联合联动、招聘信息有效共享”“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等一系列要求。可见,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高校就业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 除了“为我所用”,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在客观上也存在被“倒逼”的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 已经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随着各类互联网新应用的不断涌现, 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大数据带来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实时发布以及资源共享的要求;慕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教育的兴起, 智能手机以及无线网络的升级更是带来生涯教育和求职辅导进一步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要求。

需要认识到, 在各类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因素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变化起到催化作用。实现人职匹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然而“结构性矛盾”一直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痛点”。虽然每年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总人数远远高于高校毕业生人数, 但仍有不少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在就业时落实工作, “有人没事做, 有事没人做”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信息化与生涯教育普及都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规定动作, 但是, 高校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仍然面对用人单位“学生都去哪儿了”的疑问, 以及不少在校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与缺失。无论是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需要更加“精准”的服务, 基于用户特征, 协同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 建立能够兼容的智能终端, 将有效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 实现把“信息推送给需要的人”。人工智能呈现出的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 将极大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水平。

如何转型, 缺乏参考样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等文件要求, 教育部于20184月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写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篇章。从趋势来看, 就业工作的“智能化”转型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效能的全新理念,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与生涯教育的效率、广度和质量。

建设“智慧就业中心”, 听起来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和十分期待的愿景, 但是, 现实中的“智慧就业中心”什么样?如何才能称为“智慧就业中心”?目前, 并没有成熟的样板, 也缺乏可衡量的标准。基于就业工作“四化”的要求, 目前各高校均建立有各类就业工作信息化平台, 不少高校的就业管理系统已经能够实现手机端网站功能的使用、网站功能与微信推送的绑定、就业进展与招聘活动数据的实时展现,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 就业工作还能如何更进一步展现“智慧”, 目前并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板。

“智慧就业中心”的本质是建立以高校就业部门为中心, 服务学生、学校、用人单位, 实现“高校-单位-学生”三方需求的智能服务。这就需要就业部门由以往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朝主动性服务进行调整。目前国内高校在就业工作建设方面层次参差不齐, 配套资金、人员、信息化建设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就业数据积累和建设、招聘信息渠道等都成为制约就业工作提升的瓶颈。

做中转型, 逐步迭代升级

2008IBM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新的理念, 随之而来的是智慧城市、智慧公共服务等全新的行业应用拓展。当前,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在各领域展露头角:雄安新区未来将实现以智能公共交通为主、无人驾驶私家车个性化出行为辅的出行方式;IBM研发的世界首位人工智能律师ROSS早在2016年就在纽约Baker&Hostetler律师事务所就职, 帮助处理公司破产等事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理念更新和模式升级带来机遇, 建设以服务型为导向的高校“智慧就业中心”, 将呈现以“挖掘数据价值、满足共享需求、提升便捷程度”的特点,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技术进行工作支撑和提供服务, 将是一种管理思路的创新。

在缺乏参考样板和整体解决方案的现状下,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向“智能化”转型将是一个边做边转型逐步迭代升级的过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业务板块的应用, 分步骤地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人工智能化程度。比如:就业市场部分, 以先进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 依托资源共享库的支撑, 运用多元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相关性分析, 找到智能特征与招聘岗位的关系和规律, 实现校园招聘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推送, 将海量信息数据由零碎分割状态聚合成高价值资源, 减少用人单位和学生在招聘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满足就业供需双方需求。再如, 运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 在人机之间开展就业咨询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便利性、专业性, 提升教育信息检索、处理、提取的智能化程度。

总之,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高校就业工作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既具备技术条件的支撑, 也符合服务对象的期待。从“信息化”到“智能化”, 智慧就业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 促进整个就业系统的互动, 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高校就业服务与教育领域的变革, 带来新的业态环境。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