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的 高校智慧就业建设
时间:2019/12/3 10:11:33   点击:0   [ 关 闭 ]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强部省校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需求数据库,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 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渐步入信息一体化, 形成了数字化校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 更容易接受和使用科技信息技术, 在此情况下, 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 构建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体系, 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

智慧就业从何而来

智慧就业这个概念是从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的概念中逐渐成型的。智慧城市是指, 运用信息和通讯手段, 对城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 民生、环保、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智能地管理, 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政府是指,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强调政府的平台架构, 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智慧政府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在智能服务方面, 智慧政府能够运用大数据, 为民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智慧就业作为智慧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5年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因此, 智慧就业的完善和发展, 能够有效促进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的建设, 从而为人民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今, 智慧就业是政府和高校进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方向。关于智慧就业的概念内涵, 有学者指出, 智慧就业是将就业服务中相对独立的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 将零散的、没有条理的信息转换为更有效的信息, 从而使得就业服务平台更具实用性。在智慧就业中, 求职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力, 有效选择职业。智慧就业平台能够根据求职者意愿, 精准推送就业相关信息。总之, 智慧就业是以大数据、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载体, 能够在招聘实习、就业教育和管理, 以及就业大数据等方面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智慧就业一方面能够减少大学生求职的盲目性, 给大学生求职带来诸多便利;另一方面, 也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同时有利于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和就业教育。

真正智慧, 还需探索

尽管高校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 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但离真正达到智慧就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开展建设智慧就业平台, 需要信息的收集和流通。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 高校收集信息的力度仍然不足。例如, 收集的信息主要为学生的档案, 三方就业协议和简历等, 对学生的职业倾向等关注较少。其次, 在信息的发布方面, 没有实现差异化。借助于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的就业消息, 没有进行信息分类, 大量的信息会增加学生信息过滤的工作量, 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 有可能会使得学生错过有效的信息, 降低了就业信息的推送价值。同时, 也正是由于没有做到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推送, 高校在处理就业信息方面呈现出静态化, 对现有就业信息的挖掘深度不够。一些高校对就业信息的处理停留在简单的数据统计上。如, 统计就业率, 就业行业, 缺乏对就业生就业质量, 职业生涯规划和路径的深度挖掘。所以, 高校要建设智慧就业平台,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 建设智慧就业平台, 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服务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和理念,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具体来看, 学校可以完善职业发展与规划课程的体系, 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或者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性格和倾向等专业测试。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对于家庭环境不理想、身体残疾的学生要加大就业支持和帮助, 实现精准就业服务。

其次, 应该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 使就业指导老师有完善的就业指导能力, 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高校各部门要团结协作, 分工合作, 权责明确。辅导员, 任课教师要能够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 就业指导部门要能够及时把握就业形势和方向, 做好就业引导工作以及就业服务。能够根据教育部要求, 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的反馈机制, 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完善学科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 经费拨款, 院校设置, 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再次, 要完善智慧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智慧信息平台是智慧就业的关键所在, 所以, 高校应该努力实现就业指导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的融合。不断完善信息平台各类端口设计和建设工作, 实现手机端、电脑端以及其他移动设备端口的开发, 使得智慧就业信息平台触手可及。为此, 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和信息技术人员培养。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要能够确保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信息推送, 要能够通过数据分析, 完成公司、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的对称衔接。同时, 就业信息平台也要能够实现单位、公司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本身应该具备社交功能, 方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沟通, 提高就业效率。高校开发智慧就业服务平台, 可以与企业合作, 企业负责开发和维护, 高校可以负责运营。这种智慧就业平台建设模式, 对于高校来说, 节省了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高校可以专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 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不足之处就在于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沟通与协调, 倘若沟通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使得就业指导和服务偏离方向。在这种模式之下, 高校要和企业需要保持持续畅通的沟通交流。或者, 高校内部可以加强协作, 高校的信息中心负责研发, 其他部门例如就业指导中心等负责运营和管理。再或者, 可以由高校就业服务中心自己研发和运营, 后两种智慧就业平台建设模式, 是由高校自身进行开发和管理, 这对高校各部门的要求就相应提高了。因此, 这就更需要高校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并加大经费投入。

由于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依靠大数据分析, 连接了各个机构和部门, 涉及到企业、单位, 尤其是学生的个人信息。所以, 各高校必须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加强信息工作的安全保护工作。因此, 在企业、单位录入时, 要建立健全准入机制, 建立用人单位黑名单制度, 把伤害毕业生合法权益的企业纳入黑名单, 确保维护学生的权益。各高校也要首先做好内部的信息保密工作, 严防信息泄露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 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 提高信息安全保密防范的等级。另外, 由于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毕业生不可能全部实现就业。所以, 各高校也要为未能及时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提供服务。非应届毕业生也应该纳入智慧就业建设的平台中, 为往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不仅能够提高就业率,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阵地, 提高高校就业服务能力, 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系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如今, 如何借助智慧就业信息平台, 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是各个高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也是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开展建设智慧就业平台, 需要信息的收集和流通。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 高校收集信息的力度仍然不足。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