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三种思维看我国的职业教育
时间:2019/10/30 8:57:01   点击:0   [ 关 闭 ]

 2019124,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2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 , 职业教育在其中被多次提到;35,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前所未有的篇幅提及职业教育;43,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 (试行) ;44, 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 李克强总理作重要批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 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孙春兰副总理在会上对前期一系列职教政策文件精神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部署了今后的重点工作。职业教育政策紧锣密鼓地出台, 力度空前, 一时间真有点令人应接不暇。这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也说明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窗口期。认真学习了这些政策文本以及权威人士对这些政策的解读之后, 个人认为需要用三种思维看待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一是国别思维。当今世界主要由主权国家构成, 截至20187, 全世界共有198个国家, 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几个大洲, 198个国家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各不同、绝不重样。长期积淀的不同国家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同, 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工匠以及与工匠养成有关的职业教育, 比如德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德语区, 有的不重视工匠以及与工匠养成有关的职业教育, 比如我国, 这种基于文化传统的好恶会影响人们的教育决策。资源禀赋 (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各种生产要素) 以及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 其经济发展方式和路径也会不同, 为其服务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也不同。美国、德国和日本是三个文化传统、资源禀赋以及起始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 他们选择了各自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为其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培养技能人才, 真可谓同归而殊途。这提醒我们, 讨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一定要从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及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国家发展目标出发, 而不是盲目地照搬其他国家做法, 脱离中国国情讨论职业教育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二是系统思维。系统科学认为, 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每个事物是次一级事物的系统, 是上一级事物的要素, 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不同事物构成的有层次的系统。系统由诸多要素构成, 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合方式, 体现某种结构, 并产生一定功能。所谓系统思维, 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 从要素和要素、要素和系统、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 综合地整体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职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 是由诸如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师资、学生、设施设备、课程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同时职业教育又是上一级系统———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 教育系统又是上上一级系统———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构成要素, 职业教育发展受制于教育系统里面的其他要素, 比如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密切相关, 没有高质量的初中毕业生怎么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学校毕业生, 因为技能人才的成长也是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的。职业教育 (乃至整个教育) 又受制于经济社会系统, 大家都看扁职业教育那就不是职业教育质量高低决定的, 肯定是一种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关于“劳心”“劳力”文化传统) 。所以, 谈论或者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还是不能仅就职业教育本身谈职业教育, 还是要多考虑职业教育以外的与其密切关联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是动态思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我们生活的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对待身边的事物发展我们要用动态的思维看待、分析、判断, 并据此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动态思维, 即把思维对象当成变动不居的事物来认识的思维方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教育活动, 受其所处的急剧变化的环境影响, 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四十年, 国际社会业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革新组成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类社会;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有企业改制了、民营企业发展了, 农村居民进城了……。身处其中的职业教育也主动或被动地发生变化, 学生数量多了又少了, 职业学校校园异地新建了, 学校换名字了……。凡此种种, 都要求我们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 比如过去证明有效的德国双元制, 现在还有没有效果?过去基于我国职业学校很多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来, 其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的现实提出的“双师型”教师说法, 现在还要不要特别强调?

无视中国国情, 用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讨论职业教育、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是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摘自《职教论坛》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