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八精准”工作模式,全面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时间:2019/7/8 9:55:54   点击:0   [ 关 闭 ]

赵明家

就业是民生之本, 高校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 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 也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稳定。目前, 每年高校毕业生近千万人, 如何让这些青年学生充分优质就业, 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教育部每年都要召开会议、下发文件, 就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多年来, 各高等院校坚持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以实现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为目标, 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 力促学生充分就业。就高校而言, 创新方法, 建设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模式, 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根本手段。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市场建设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两翼, 以创业促进就业为突破, 构建“八精准”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一、精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一段时期以来, 各高等院校不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但各高校间良莠不齐, 特别是在创业师资培训上, 还很欠缺, 还不能满足当下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 因此, 各高校要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师资能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力促就业创业教育取得发展。采取集中学习、组织外出培训等方式, 强化师资队伍能力提升, 让从事就业创业专兼职教师能够获得相关资质, 使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进而优化、提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开设和就业创业指导提供保障。

二、精准推进就业创业教育,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 构建多层教学体系, 全面推进课程教学

高校应构建“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即“必修+选修”、“培训+实践”、“慕课+讲座”, 为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开设不少于32学时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同时, 按照教育部要求, 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各学科、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应将创业内容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同时, 用就业创业网络课程、沙盘等教学手段开展创业教育, 提升课程教学指导水平。

() 开展多种指导活动, 持续推进教育效果

1. 创新课程教育模式

邀请企业走进课堂, 讲授行业发展前沿, 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行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 比如推出“1+N企业课程进课堂”、企业助力成长计划项目, 引入企业入校进入课堂教学, 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企业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的就业。

2. 创新活动开展方式

推出如创业实践活动推介展, 给学生搭建宣传展示平台, 营造创业氛围, 让更多学生了解创业, 参与创业, 体会创业, 投身创业,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养。

3.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学生不就业、慢就业的现实状态下,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 以就业形象大使选拔活动为着力点, 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让企业与学生直接对接, 既提升就业能力, 又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4. 创新信息传播方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传播就业创业信息, 对学生创业就业开展技能指导。比如“吉农就业”微信平台累计发布就业指导内容近千条, 微信关注人数超过6万人次。

同时, 要充分发挥各学院学生辅导员及专业教师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

三、精准推进多类市场建设模式, 不断优化就业资源

高等院校要及时研判目前就业形势, 结合学校毕业生生源省份分布数据、就业意向区域调研数据和往届毕业生就业流向数据制定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市场建设方案, 要构建校院两级市场建设体系, 实现校院两级齐动, 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要充分与各省市人才部门联系, 建立人才服务关系, 形成工作合力。要与和本学校高度相关的用人单位对接, 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 形成长期用人机制。要将开拓的就业市场充分固化吸收, 转变为学校长期就业资源, 同时开发新的单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优化入校招聘用人单位资源, 要依托就业项目促进就业, 比如通过西藏自治区从吉林省专项招收高校毕业生项目、“商域精英”人才公益培育计划项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招聘项目、党政综合类选调生选拔推荐项目等推荐学生就业。

四、精准搭建洽谈平台, 提供丰富就业资源

目前, 学生就业的校内平台有每年的春秋大型洽谈会、日常的宣讲会、网络面试洽谈会等, 高等院校要充分挖掘资源, 联合教育行政部门, 举办具有规模和品牌效应的供需洽谈活动, 比如各高校与吉林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吉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月就包含了农林类、师范类、体育类、综合类等各级各类专项领域洽谈, 形成了一个社会认可、学生满意、用人单位翘首以盼的年度就业“大戏”, 在毕业生中间和全国相关用人单位、地方人事部门中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当下, 宣讲会已经成为各高校接待用人单位进校选择毕业生的常态, 如何精准推送信息, 如何精准了解学生需求, 如何精准把握学生面试情况, 如何提高宣讲的效力, 都是摆在高校面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各高校应以现代信息手段为依托, 构建起精准的信息推送系统, 根据学生自身就业价值取向, 分门别类开展信息传递, 根据企业选人要求, 与学生进行信息匹配, 搭建好精准的洽谈平台。

五、精准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在创新创业工作中, 高等院校要改变多头管理, 力量分散的局面, 要形成管理部门协调一致, 统一面向学院、面向教师、面向学生的工作机制, 整合全校资源, 打破部门界限,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学生日常教育始终, 促进“意识唤醒、能力赋予、实践砺练、辐射带动”的全链条教育, 形成“教育有体系、实训有平台、孵化有支撑、服务有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模式。

() 架构“6+6”网状平台的改革实践教育模式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校实际, 找准优势, 重点突破。学校要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优势, 架构“6+6”纵横交错的网状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即纵向为校内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六个平台, 横向为校外合作单位资源、教学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平台、科研平台六个资源, 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 打造了交叉作用的网状实践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蒙”和“基本功”的训练。

() 实施“1+N”双园驱动的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模式

现行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般由学校一个或多个部门负责统领, 不能充分利用学院资源, 为充分整合资源,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和通识性, 高等院校应构建“1+N”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 实现学生全面培养。“1+N”即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引领, 以学院二级创新创业园为主体, 以实验室或实训园区为支撑的新创业园区, 共同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一年四季不断档、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创业实践, 促进创业项目真正落地。院级园区承担通识教育, 普及知识和基础实训孵化;校级园区主要承担精英教育, 对有强烈创业意愿并付诸实施的学生给予精准指导、项目孵化, 经过二级园区推介成熟的项目进入校级园区。

双园驱动工作模式的实施, 使学生能够依照自己意愿, 选择相关园区接受培训、实训演练, 交流空间更广、成功几率更高。

我们认为,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的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推动学生创业就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精准推进靶向就业, 实施校企联合订单培养

高等院校要实施开放办学, 吸纳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形成企业助力学生就业成长的工作格局。“订单班”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分成两种途径开展人才培养。一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按照企业需求目标, 在招生过程中设立订单班, 从入学到毕业形成完整的培养链条;二是在大学期间, 按照企业需求导向, 成为虚拟班级, 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遴选学生, 在课余时间开设相关课程, 开展相关的实习实训, 达到企业标准, 毕业后直接入职。实现企业、院校、学生的“三赢”。“订单班”的实施是学生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具体体现, 是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的坚实一步, 是大学生多种形式优质就业的有益尝试, 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及早明确, 也能通过企业的订单培养减轻学生学费等方面的经济负担。

七、精准推进管理方式创新, 夯实指导服务水平

在就业指导的精准性方面, 各高校要完善学院就业创业考核机制, 促动学院更好地参与就业。为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向和效度, 编印、发放、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意向及服务调查问卷》、《毕业生就业状态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查问卷》等, 为开展工作提供事实依据;为使毕业年级辅导员熟悉工作, 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文件汇编》、《派遣工作流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使用说明》等, 并开展培训, 召集年级辅导员集体学习;为使毕业生能充分了解国家省市就业相关政策、毕业手续办理流程等, 编制“就业月历图”, 就业派遣说明等, 让师生了解就业相关事宜;为向用人单位充分地展现学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和介绍毕业生专业及人数等信息, 编制《就业宣传手册》, 并继续完善“毕业生风采”版块, 制作毕业生自荐表通过二维码形式展现给用人单位;要积极开展就业情况统计报送工作, 按照教育部要求, 每月三次统计报送就业情况并更新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中的数据, 并形成统计分析数据报告, 为实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和学校下一步就业工作部署提供有力保障;精准做好供需对接, 制作学生简历二维码宣传手册、参会单位二维码刊,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 提前增进互相了解, 精准择业, 使用人单位与学生无缝对接。

八、精准推进日常工作, 确保工作平稳有序

为给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服务, 要准确完成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在录入、核对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信息、派遣信息、档案邮递信息等方面做到万无一失。要填报审核、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就业登记表》、《毕业生推荐表》等学生择业所需的材料, 做好“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要通过审核、心理测试筛查、资格复查、培训教育等环节, 做到精准施策。同时, 通过微信群、QQ群、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回访, 了解学生需求。

总之, 在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中, 不论日常工作还是开创的新型工作模式, 要构建起八精准的工作模式, 做到精准指导和服务,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工作空间、更丰富的就业信息和更准确的帮扶, 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搭建平台。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