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基于“学做一体”的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时间:2019/7/8 9:45:01   点击:0   [ 关 闭 ]

 

邱葭菲

一、“活力”课堂教学活在哪里?

职业院校采用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 是由其职业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是适应其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 更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必有教学组织方式。

1.“活力”课堂教学活在“学做一体”

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形式大致分为理论教学, 实践 (实验、实训、实习等) 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 其基本特点是教师台上讲, 学生台下听、写、记、背, 师生、生生缺乏必要交流, 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基于“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 则是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面对基础较差,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 提高“抬头率”, 改变厌学的现状, 需要全方位调动他们的动觉、视觉等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做合一的“讲练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掌握技能要领。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在做上学, 要在做上教”, 而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应用与创新。“活力”课堂教学“活”在“做上学, 做上教”。

2.“活力”课堂教学特在理实一体

构建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化“活力”课堂教学, 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 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项目或任务实施 (完成) 过程中将“教、学、做”三者融为一体, 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教中做”“做中教”, 甚至“学中探”“探中学”, 以达到学会相关知识与技能, 并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

基于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活力”课堂教学“特”在哪里?它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所有工作任务或项目都是在理实一体化车间中完成 (教室与车间合一) ;教学中, 教师既要解难释疑, 又要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还要操作示范, 集合着教师与师傅的双重身份;设计的项目 (或任务) , () 合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 学生在做中学, 边做边学, 教师在做中教, 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合一;依据教学内容, 将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行动导向的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及口诀教学法、经验公式教学法等或单个或多个贯穿于课堂, 并适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微课、慕课、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学生乐于参与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方法与内容结合, 课堂“互联网+”的线上与线下结合。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先学 () 后做, 即先讲相关理论内容, 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 , 通过做理解理论要点, 即“学中做”“教中做”;二是先做后学, 即先从实践 () 开始, 先接受感性认识, 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 提高认识程度, 学会相关理论, 即“做中学”“做中教”;三是边做边学, 即在实践 () 过程中, 随时就现场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指导, 以达到解决问题 () 的目的,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学做一体的升级版, 一般在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获得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再采用比较合适。若实施得法, “学中做”“做中学”甚至可升级到“学中探”“探中学”。

二、“活力”课堂教学如何实施?

1. 硬件保障:“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化专业车间 (教室)

“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实施, 关键是要建立多功能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车间 (教室) , 集理论教学, 操作实训, 讨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这样的教学场所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但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区、讨论区、实践操作区、资料文件区和教师办公区。理论教学区可按传统教室装备, 包括课桌、讲台黑板、多媒体设施等, 是教师在资讯环节集中讲授理论的场所, 其他环节如有必要也可随时在此辅导;讨论区是学生在资讯、决策、计划、评估等环节分析讨论问题的场所, 为便于师生、生生交流, 可把其座位布置为小组讨论的圆周形和大组交流的U形等;实践操作区按照企业真实生产情境布置, 配有操作设备、工具量具检具等, 是任务或项目实施和“产品”检查的场所;资料文件区, 为师生学习配备相关文件和资料;教师办公区是教师日常工作的办公场所。理实一体化专业车间 (教室) 的分区, 功能相对独立, 但学做融为一体, 设计实现“四个一致”, 即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场景一致, 教学组织形式与企业生产模式一致, 车间 (教室) 运行模式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一致, 教学文化与企业文化一致。

2. 核心保障:先进教育理念的“双师”“双研”型教师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双师”“双研”型教师是实施“活力”课堂教学的核心保障。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职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的专任教师。所谓“双研”就是教研和科研, “双研”型教师就是既具备教学研究能力又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

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性, 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 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 实践经验及教研科研成果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能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 动态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打造活力课堂。

(1) 实行“企业导师”制, 弥补教师工程实践经历缺乏、经验不足。每个专业与12家在行业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企业紧密合作, 设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 站内聘任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技师为“企业导师”, 教师定期在此学习、工作, 跟“企业导师”一起做设计、做工艺, 深入企业, 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同时跟踪企业新技术新工艺。避免参观式、访问式的“轰轰烈烈”的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

(2) 设立“工程专家与技能大师工作室”, 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大师来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出台相关政策, 在学校设立“工程专家与技能大师工作室”, 让企业工程专家、高技能人才定期来校传授企业最新的核心技术与技能。同时, 对企业兼职教师定期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等的培训, 提高其教学教研能力, 并鼓励其获得教师资格证, 实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岗位转型。

(3) 配备“双研导师”, 开展“活力”课堂教学创新比赛。一方面, 对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既无企业经历又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 实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使他们尽快成为“双师”“双研”教师。另一方面, 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达标工程, 如通过怎样上好一堂课, 进行教师教学能力测试, 并将其作为教师个人职称晋升和评优的重要条件, 以促进教师重视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等, 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3. 教学资源保障:适合学习的项目化课程教材

适合学生学、教师教的项目化教材是实施“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项目化课程教材开发的基本思路是, 以项目或任务为理实一体的教学载体, 将围绕完成项目或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工艺知识及技能知识整合成学习项目或任务单元, 并以自主完成一个个学习项目或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项目可以是典型零件的加工, 也可以是典型产品或部件的装配, 还可以是不同材料的工艺设计及编制方案等。如在编写《金属材料焊接工艺》教材时, 将不同的金属材料设为一个个学习模块, 每个模块根据不同的焊接方法由多个典型的任务组成, 每个工作任务单元根据其知识相关性原则, 将相关理论、技能、职业态度、情感等内容, 整合建立相对完整的学习系统。通过不同的工作任务单元, 把“理”与“实”有机结合,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项目化课程教材开发应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内容选取做到“七融入”, 即行业企业标准 (工艺规程、工艺守则等) 融入教材, 科研与技术服务成果融入教材, 典型生产案例融入教材,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材, 先进技术与工艺融入教材, 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材及创新意识培养融入教材。

三、“活力”课堂教学需关注什么?

1. 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 主要包括个人能力水平和个体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前者是指个人的才智和能力, 包括学生的个人基础、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后者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如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求知欲望、成就感、自制力、意志品质、独立性等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个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

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 应需而学, 才能激发课堂“活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 整体采用同一内容、同一进度、同一教学方法和同一考核方式进行教学, 就会造成接受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吃不饱”, 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 产生厌学乃至放弃。反之, 若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绝对差异教学, 则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不仅师资、设备、材料都成问题, 而且课堂管理、安全、时间调配难度也大增, 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需要建立差异化教学体系。教学中可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体系, 即把教学目标分为及格、中等、良好和优秀4个不同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 根据全班学生能力素质进行分组, 选择不同的目标等级。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同难度的课题分别对应及格、中等、良好和优秀等级;如对于同一难度内容的课题设置不同课堂教学完成时间分别对应及格、中等、良好和优秀等级;如对于同一难度内容的课题, 根据课堂完成质量采用差异性考核评价标准, 分别对应及格、中等、良好和优秀等级。如“板对接单面焊双面成形”课堂教学, 只要外观检验合格就及格了, 内部质量X射线探伤达三级为中等, 内部质量X射线探伤达二级为良好, 内部质量X射线探伤达一级为优秀。

2. 关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重的往往是专业技能或专业能力, 不太注重诸如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规范操作、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而这些却是企业最看重的。我们曾对50家企业进行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调研, 调研发现, 90%的企业最看重的是敬业、诚信、吃苦耐劳、安全意识、规范操作等职业素养, 其次是学习能力与方法能力, 第三才是专业技能, 最后是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关键是要把培养意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如理实一体化车间 (教室) 建设尽量与企业生产车间“标准”一致, 让学生感到进入学校车间就来到了企业生产加工车间;课堂设备操作步骤和安全要求完全按企业生产“标准” (规程) 进行;试件质量要求完全按企业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条件允许可以将教学时间按企业生产排班“标准” (排班制度) 进行, 如适当安排“两班倒”甚至“三班倒”。这样, 在学生头脑中就树立了明确的判断准则, 生产中只有“是与非”之分、“合格品与不合格品”之分, 没有“大概”“可能”的折中标准。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标准就是质量”“让标准成为习惯”, 直至“让习惯成为标准”的职业素质。

3. 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因“容”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 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头脑风暴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卡片教学法、试验教学法和四阶段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 做到因“容”施教。

如焊接操作技能教学, 可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熔焊原理内容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焊缝缺陷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焊接检验教学可采用扮演检验员工作的角色扮演法等等。

此外, 教师还可采用把一些难理解、难掌握其要领的操作技能用简练的语言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来进行教学的口诀教学法。如“单面焊双面成形”要领就归纳成口诀“一弧两用, 穿孔成形”。这样学生一下就理解记住了。

经验公式教学法也是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经验公式来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的一种教学法。如在焊接工艺设计教学中, 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工艺参数, 我们就总结了焊条电弧焊电流经验公式为I=11d2 (d为焊条直径) 。又如埋弧焊工艺设计时要确定焊缝宽度, 就可使用C=δ+10 (C为焊缝宽度, δ为工件厚度) 的经验公式。

4. 关注教学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实施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练习数量与练习质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训练量 (数量) 保证, 是达不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发现一些学生, 甚至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片面强调量 (数量) , 一味追求练习数量, 其结果就是忙于应付“做”, 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回味每道工序是否合理、每个加工方法与工艺步骤是否合理、每个操作动作是否规范、选用的参数是否正确等。不仅“做”的质量没有提高, 反而会搞得精疲力尽, 注意力分散, 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课堂教学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纠正过度追求数量不求质量, 事倍功半的行为。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