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
时间:2019/5/15 16:07:56   点击:0   [ 关 闭 ]

 曹振国

一、高职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要求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都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当前,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增长动力转换, 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升级改造, 高新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 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1. 专业结构设置须对接经济发展新需求。经济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会要求专业设置做出相应变化, 特别是新兴产业会催生新的专业人才需求, 原有静态的、传统的专业设置理念必须变革。高职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行业产业, 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反映经济发展新趋势, 专业设置必须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 以发挥高职人才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2. 人才培养模式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随着行业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的转变,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方法必然要做出相应调整。人才培养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 坚持工作过程导向, 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 逐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这是师生提升实践能力的前提;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 把握生产、服务岗位能力需求, 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这是指导学生提升岗位技能的关键。

3. 教育教学内容须符合经济发展新要求。随着经济转型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变化了, 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细分岗位能力, 转换教育教学内容, 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 构建满足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要求的、科学连续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应紧扣地方经济发展, 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课程建设, 调整教育教学内容, 积极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职人才要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教师的科学研究要能够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增强高职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高职院校所授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实践性都需要教师有深入的研究, 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方法等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需要教师加强学习, 提升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提供了借鉴

1.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学习型组织理论源于美国教育家、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赫钦斯于1968年在《学习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系统化、理论化、实践化。自20世纪80年代, 学习型组织理论开始在商业界和管理界流行,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继而被成功运用至更多领域, 包括学校教育。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柔性可变、持续有机且不断学习的组织, 代表的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模式。在学习型组织中, 每位成员皆有参与问题判断和解决的权利, 整个组织因此充满学习的气氛, 组织成员还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创新, 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从而获得持续长久的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途径有五种, 也称作“五项修炼”模式, 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超越意识的培养、心智模式的改善、共同愿景的建立、团体学习意识的培养和系统思考模式的运用。其中, 运用系统思考模式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核心。其一, 自我超越意识的培养。自我超越指的是组织成员在分析现实状况的前提下, 不断建立新的目标, 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突破的过程, 这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和生命力源泉。其二, 心智模式的改善。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会受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组织成员会通过不断学习, 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弥补心智模式的不足。其三, 共同愿景的建立。组织成员通过交流互动, 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这是组织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其四, 团体学习意识的培养。组织成员通过交流讨论, 形成总体大于个人的意见效果, 推动实现共同愿景。其五, 系统思考模式的运用。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系统思考要求组织成员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看待、分析问题, 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借鉴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符合企业改革发展的趋势, 也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相吻合。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的发展基于成员个人的成长, 个人的成长源于内心的向往, 并通过日常工作得以实现。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以学校共同愿景为导向, 以激活教师学习力为核心, 既关注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 也重视教师个体的成长与价值诉求, 可以实现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双重价值。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路径

1. 强化职业认同, 激发学习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 既是教师基于自身经历逐步确认教师角色的过程, 也是教师对当前所从事教师职业的认同。增强教师职业认同, 一是需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切实转变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重视不够的局面, 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职业荣誉感;二是需要高职院校做好平台建设及政策激励, 让教师发展有空间、干事有平台、成事有奖励, 提升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实现教师学习、工作有动力;三是需要教师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认可和接纳教师职业, 了解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客观评估自身,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陷, 并不断调整与完善。

通过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的努力, 逐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情感, 增强职业认同, 让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师职业的价值, 自愿承担教师职责, 履行教师义务, 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这是激发教师学习动力, 促进教师注重自主发展, 努力实现自我超越的基础。

2. 做好发展规划, 构建共同愿景。

目标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通过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设定近期、中期乃至长期的发展目标, 为高职院校教师构建共同的愿景和努力方向。

共同愿景要远大宏伟, 发挥凝心聚力和导向功能。高职院校在设定发展目标时要站在高职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制高点, 牢牢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确保发展目标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让教师看到美好前景。这不但能够激发教师内驱力, 还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导向力, 让教师愿意为共同愿景的实现而不断学习, 促进自我超越。

共同愿景要科学可行, 激励教师自信有为。高职院校在设定发展目标时要深入调研, 做好校情、学情分析, 把握环境发展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 明确具体措施、发展步骤, 切实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可知可感的近期目标的如期实现, 可以很好地激励教师, 振奋他们的精神, 让他们对学校以及自身充满自信, 对共同愿景的实现充满信心, 从而激励他们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更加奋发有为。

共同愿景要关注个体需求, 增强教师行动能力。共同愿景的建立要与教师个体发展即个人愿景结合起来。个人愿景是教师希望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 是个人的期望和价值取向, 能够有效驱动教师努力学习进取。教师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在构建共同愿景时, 要充分考虑并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景, 启发广大教师将个人愿景升华为共同愿景。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有机结合, 可以让教师认识到学校目标的实现与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职称待遇提高、社会地位提高是一致的, 从而增强行动能力, 提升内涵, 凝心聚力谋求学校发展。

3. 构建学习体系, 提高学习实效。

一是强化校企合作, 搭建实践平台。近年来,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现出诸多不足。虽然合作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但是合作紧密型企业少, 有名无实的挂牌企业多, 校企合作亟待深化。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其一,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希望高职院校教师能够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带来更大的效益。其二, 高职院校教师追求的是通过校企合作深入生产研发一线, 提升科研水平, 积累实践经验。但囿于教师自身能力不足, 加上企业社会责任不强, 担心教师的参与会影响生产、研发进度, 导致校企合作中教师挂名的多, 实际参与工作的少。改变校企合作虚化问题, 需要实施三方面作为:第一, 教师增强校企合作意识, 强化知识学习与能力储备。只有具备较高科研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实现教师个人与企业的互利共赢。教师要关注企业发展趋势, 密切联系企业需求, 努力完善知识能力框架, 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第二, 企业要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 注重与院校合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教师的努力, 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作为高职人才的主要用人单位, 企业要积极配合, 从长远利益出发, 与高职院校共同构建交流平台, 承担起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第三, 政府部门要积极作为, 发挥好引导和监管作用。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 督促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应要求企业必须承担校企合作的责任, 把校企合作做得好不好作为企业评估的重要内容, 对校企合作做得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植。

二是基于系统思考, 更新学习内容。高职院校教师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孤立开来, 应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全局思考教育教学, 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基于系统思考, 激发教师主动查漏补缺, 弥补知识、能力的“低谷”, 登攀知识、能力的“高峰”, 实现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知识、技能的无缝对接, 打造强有力的教师团队。教师要主动思考所负责的专业课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占据什么地位, 哪些基础理论、实践技能需要学生掌握, 所教授的课程对于学生能力提升具备什么作用。只有把教育教学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教师才能更好地审视教学工作, 找准能力提升点, 精准更新学习内容, 补短板, 强弱项, 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三是改善心智模式, 促进团队学习。心智模式是教师认知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综合反映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教育教学风格, 潜藏于教师的内心。要改变教师心智模式, 一方面, 要求教师学会自我审视, 融入高职教育大环境, 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优点, 发现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既要保留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又要培养兼容并蓄的胸怀, 善于接纳别人的批评意见, 加强教学反思, 更新知识结构, 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 为教师提供团体学习、交流互动的机会, 使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破个人局限, 实现教学能力互补;在思想的碰撞中启迪智慧, 交换想法, 发挥集体的力量, 打造强有力的团队, 提升教书育人的整体水平。

4. 建立考评机制, 营造乐学氛围。

高职院校要将教师学习的态度、参与度以及取得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职称、待遇、荣誉结合起来,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增强教师学习的自觉性, 形成以考核引导学习、以考核促进学习、以考核督促学习的浓厚氛围。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制定考核措施和评估机制, 明确考核的原则、内容和标准, 建立教师学习档案, 将教师脱产进修、个人自学以及参与集体学习情况及考核结果记入档案。

坚持学以致用的考核原则。对于教师学习情况的考核, 既要看教师参与学习的态度, 也要看教师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程度, 更要看教师运用学到的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以及运用掌握的新技能促进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实际效果。

坚持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对于积极参与学习, 促进自主发展, 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师, 优先解决职称晋升问题;对于通过学习, 能力有效提升、工作实效显著的教师, 提高薪酬待遇;对于在教学研究、科技研发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对于参与学习不积极、学习效果不明显的教师, 要及时批评提醒, 乃至降级使用。切实解决教师对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学习方法单一的问题, 营造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支持学习, 教师个人乐于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 提高教师学习质量。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