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着力部署 推进稳就业这件民生大事
时间:2019/5/15 16:05:41   点击:0   [ 关 闭 ]

王瑞红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下称“若干意见”) , 明确提出要加大稳就业支持力度。尤其随着各地高校毕业生双选会陆续启动, 834万新增高校毕业生即将涌入就业市场, 这一数据比上一年增加了14万。由此可见就业总量压力较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表示, 从整个就业市场求人倍率看, 连续保持在1.2以上, 就业岗位数大于求职人数, 高校毕业生可以有比较多的岗位选择。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多种政策齐头并进

《若干意见》明确日常指出,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本地区促进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 建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而在中央部委层面, 《若干意见》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 人社部统筹协调促进就业政策制定、督促落实、统计监测等工作;财政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立足职能职责,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开展促进就业专项活动。就业也成为部分地方政府工作的硬性考核指标。“就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需要各级政府压实责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 也需要各类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说, 需要通过统一部署, 推动形成各方共识, 凝聚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合力。

据了解, 为更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人社部部署了2019年推动公共就业服务10大专项活动, 包括就业援助月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同时, 还将推行“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 服务对象是1624岁失业青年, 重点为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此外, 教育部近日也下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 涉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等19条具体的举措。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我国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834万人, 再创新高。未来, 我国的就业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人社部此前也表示, 我国还有一些累积未就业的毕业生, 就业任务繁重。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 伴随着来年春季就业潮而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此次的《若干意见》能够未雨绸缪, 先行一步, 也说明了政策的前瞻性。

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储祖旺认为, 高校毕业生所学的东西如何和市场接轨, 这就需要有见习阶段, 现在国家拿出补贴, 让已经毕业的学生参与见习, 可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性, 提高技能, 促进尽快就业。据了解, 很多已经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一大问题是, 缺少见习实习的机会。因此, 解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是采用市场化手段促进用人单位与这些毕业生对接。有专家认为, 为期三年的百万青年见习计划, 预计会在用人单位的对接上有所安排。

目前在地方层面, 多地都在“找工作季”积极部署。例如安徽为各类困难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标准由每人800元提高至1000;对稳定就业12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按照其1个月缴纳社会保险工资基数标准, 给予一次性就业奖励。同时将出台就业工作问责约谈办法,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并建立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 把高质量就业纳入政府高质量发展指标、政绩考核体系。再如广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按每人3000元给予到基层就业补贴。上海则对毕业两年以内的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 新增了首次创业一次性的8000元补贴政策。还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 细化目标任务, 明确责任分工, 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在召开的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 尽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增加, 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 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好各种困难和挑战。各地各高校要抓住关键环节, 全力做好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林蕙青提出, 要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 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 建立全员参与的“一对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 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防范就业欺诈行为。随着834万新增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 就业总量压力必将会增大。为此, 中央多部委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出系列就业创业“大礼包”, 同时也在酝酿出台更积极的稳就业政策。

“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各地各高校要抓住关键环节, 全力做好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表示。有关专家指出, 由于受产业调整、专业设置等方面影响, 我国大学生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存在一定错配, 再加上新成长劳动力薪资、工作条件等期望较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近日表示, 当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 这些都会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和就业带来影响,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一步要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就业, 拓展就业渠道, 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教育部为稳就业再出“大招”, 在其下发的《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 所强调的具体举措就是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其中包括, 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降税减费等优惠政策。

此外, 各地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志力上多下功夫。因为, 意志力决定了创新企业能否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长期发展。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市场局面, 他们既要在多样化的市场中甄别出各种潜在的危机, 也要处理好资金来源、市场竞争等多种难题, 不断增加的压力会逐步消耗工作的热情, 导致其难以抵抗外界压力而放弃。在这样的情况下, 各地对大学生创业者要加大对自我意志力的培养, 保持长期、持续的动力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在坚持不放弃的理念支撑下使创新创业从梦想变为现实。

通过“双创”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

事实上, 近期中央及地方上都在积极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工作。在创业方面, 《若干意见》提出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 除了可分别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外。各地还可因地制宜适当放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 由此产生的贴息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强调, 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 千方百计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实施好创业担保贷款, 加快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地, 推动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也在2018年举办的“重点领域网络招聘会”上强调, 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就业创业。根据国家发改委前期发布的数据显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初步统计显示, 新动能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

从各地来看, 对创业的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和补贴上限均有所调整。上海从补社保、补场租、补载体、补首次创业等方面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场地费补贴, 对初创企业社保费用的年度补贴额提升至最高6万元左右。广东则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 并将一次性创业资助标准提高到1万元, 范围扩大到返乡创业人员。同时, 继续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对初创3年内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高3万元的补贴。

湖南省日前也提出, 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准确研判形势, 采取有效措施,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监测研判, 做好政策储备。新疆提出, 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研判及精准施策力度, 做到未雨绸缪、措施有效。陕西省强调,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 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及创业。形成多层次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吸纳更多劳动力在民营企业就业。

应该说, 在各方的努力下, 尤其是在国家鼓励“双创”, 积极培育新动能的宏观政策背景下, 就业形势虽然严峻, 但前景依然看好。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形势的优劣对经济运行而言更是至关重要。中央和各地一系列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简政放权以促进新动能培育释放就业潜力的努力, 均旨在进一步巩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近年来,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全面落实,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机和条件日趋成熟。从技术的角度分析, 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简化了创新创业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步骤;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 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 国家提出了“互联网+”创业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等多项举措, 并着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 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 社会大众更倾向于购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市场的需求趋向多元化与个性化, 这些, 均为创业者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同时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明了方向。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