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15/5/14 9:32:19   点击:0   [ 关 闭 ]

    一、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

    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石。文化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新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人才,包括"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三大类。

    自从2000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文化创意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文化创意人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将会开发出更多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但总体而言,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偏小。据统计,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新产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2%。面对市场、社会日益旺盛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及时增设了诸如工业设计、动漫、广告设计、软件开发等文化创意专业,调整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文化创意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从目前文化创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一方面是文化企业难求高端的文化创意人才,另一方面是低端的文化创意人才找不到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领衔的课题组于20134-5月在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7份,问卷有效率为89.25%。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忽视培养文化创意思维、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文化创意课程、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学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有效互动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忽视文化创意思维培养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保守,从小学到大学,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的少,被动接受的多,缺乏独立思考"特别是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教师多采取"灌输式""填鸭式""题海式"的教学,科目多、作业量大,使学生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从而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进入大学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对专业之外的领域有更多的求知欲望。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在“你对文化创意竞赛感兴趣吗?”的调查显示,非常感兴趣的占25.8%,兴趣一般的占53.5%,不感兴趣的占19.3%,认为根本没必要的占1.4%。另有31.7%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创意,有80.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可见,学生对文化创意兴趣不高,传统应试教育降低了学生创意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缺乏文化创意课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涵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采取了选课制度,并扩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在传统专业中很少融入文化创意课程。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5.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辅导课,24.9%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各种资料,44.3%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场地资金支持。但是,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文化创意课程的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在场地和资金支持方面更是匮乏,导致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但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配套还很不够,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调查中,有21.3%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老师指导。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创意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能给学生予内在的精神示范。此外,要将文化创意融入一些传统的艺术类、经管类、工科类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师资素质也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在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上,高职院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有效互动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而在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之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又必须确定重视实践的观念,建设培养创意人才校()外合作(培训)基地。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如果学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你更倾向于"的调查显示,51%的学生倾向于实践体验,24.1%的学生倾向于成功人士讲座,14.3%的倾向于案例分析,10.6%的倾向于专家授课。可见,在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更欢迎实践体验,希望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虽然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已有多年,建立了不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相关的企业或行业建立了密切的互惠关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实体企业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互动,导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实践平台。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亟需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科学定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文化创意人才。

    ()科学定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育人"。以"育人"为目标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定位,是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和引导,依托文化创意的教学平台对素质教育进行新的完善和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模仿者或复制者,而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并能独立思考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特色,分析相关文化市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群,培养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等不同层次的创意人才,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战略,使文化创意人才在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1.培养文化创意思维。高职院校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创意活动的热情。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课程体系,倡导学科交叉,特别是艺术学科与理工科、经济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传统优势专业的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融入人文艺术类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人文艺术底蕴,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思维。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文化创意课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特别是要重视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要求,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把创新、创业、创意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把文化、经济、管理、教育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引入其中,从而形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加大创意教学软硬件的投入,相关实验室应该免费为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创意实验,积累创意资本。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文化市场调研,根据文化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以确保文化创意人才链的各环节的完整性。

    3.加强文化创意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的关键。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理论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教师创意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学生创意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示范。实践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创意教师的创意经历和实践经验,可以聘请有着丰富创意实践经验、担任过文化企业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员担任创意兼职教师;还可以将现有的理论型师资选派到相应的文化企业或单位挂职锻炼,以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促进理论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4.丰富文化创意活动载体。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标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这一模式,将创新创业竞赛与文化创意活动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机衔接,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也创新了第二课堂活动内涵。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品味,也是一所大学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文化创意理念,开展如创意文化节等文化创意性活动,通过原创DV、动漫、摄影、手机游戏、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原创文学作品、网络音乐、创意型创业方案、公益活动策划等创意性的竞赛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思维,为有创意意向的学生提供展示创意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体验创意生活、推介创意项目、互动创意观点,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由娱乐走向创意,形成浓厚的文化创意氛围。

    5.搭建文化创意实践平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搭建文化创意实践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拓展文化创意实践平台要注重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校内文化创意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将文化创意纳入社会实践和实习课程框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文化创意与实习见习、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的文化创意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在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孵化器"、文化创意园区、创意社区等平台,为学生的文化创意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创建文化创意网站或微博,加强创意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了解创意动态,推介创意商机,并进行跟踪服务。校外文化创意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文化创意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与文化市场零距离接触,从而在社会实践中磨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创意能力。高职院校在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和帮助学有余力并有创意意向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尝试与文化市场对接,进行一些小项目的投资,积累实战经验,促进文化创意向文化产品的转化。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