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7/7/10 9:21:40   点击:0   [ 关 闭 ]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路径

    李书影在《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中撰文,结合各时期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发展动因,探究了其特征鲜明的发展历程和多元化的演变路径,总结了其教育国际化改革的经验,以期为当今我国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提供启示。

    作者首先梳理了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探索与酝酿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表现为学院管理层对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也有效地促成一些重要的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设立;2.实施与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开始反思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国际环境认知的现状,并积极利用美国联邦政府设立的助学金,开设国际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所在社区的经济发展适应全球化的国际现状;3.深化与推广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0),在此期间,美国社区学院通过设置多元化的国际教育课程、加大国际生招生规模、鼓励师生出国留学等方式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深化改革和推广;4.制度化与规模化时期(2000年至今),新世纪,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重功能进行重新认知和高度重视,标志着其高等教育国际化随时代的要求迈向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制度化和规模化的基本特征。

    受政府政策性的引导和内部全球化学习需求的驱动,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国际化改革在新世纪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传承以往举措的基础上,其多元化演变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优化区域性校际联盟的合作,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2.促进国际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实现留学项目设置的多元化;3.加大国际生的交流力度,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4.促进国际教育政策的战略化,增强毕业生的全球素养。

    最后,作者基于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2.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素养;3.构建教育国际化校际联盟,优化资源共享与师资发展。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10

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路径

    张兴华在《继续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中撰文,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及其类型,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的标准与特点,进而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路径。

    作者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这一名词语素结构与语义上的分析,指出其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相对平衡的权力过程。按主体和程序的不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可以分为层级式、分权式和协商式三种类型。继而作者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的两个标准:1.理论标准。其一,协商式治理体系是公共治理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体现;其二,协商治理体系体现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发展趋势;其三,协商式治理体系体现冲突与和谐的辩证统一。2.显性标准。并总结了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的特点:1.协商民主是其理论来源。2.体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方向。因此,协商式治理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论述,作者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路径:1.明确资本,也就是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公民、行业组织要明确在治理体系中的位置。2.构建平台,也就是要为职业教育协商治理创造一个对话的平台系统,使得各主题围绕这些平台展开协商对话、合作。3.理性表达,让各利益主体能够找到并认准自身位置,按照游戏规则来进行表达,开展合法协商。4.民主决策,民主决策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限制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将民主决策由对话变为强民主、注重程序正义。5.形成规则,即通过协商共治的民主决策过程,能够形成实质性的决议或决策,从而形成一般性的治理规则。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10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域外实践及启示

    罗先锋、黄芳等人在《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2期中撰文,介绍了高等职业教育副学士学位域外发展的背景及概况,并分析了其在政策目标、实施路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副学士学位是一种由两年制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技术院校或四年制学院为完成两年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颁授的证书。高等职业教育副学士学位域外的发展多是基于国家宏观政策或是劳动力市场内部需求,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推动社会公平及促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等方面作用显著。

    纵观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作者总结了各国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1.制定与国情相适应的政策目标;2.通过院校试点逐步推进本土化实施路径;3.构建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副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由多元机构共同参与,且方式多样;4.课程设置兼具职业性和学术性,兼顾基础学科和职业导向课程,将实习学生的全职或兼职学习转化为课堂学习的学分;5.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采用了包括制定法律、政策,构建标准,建立数据库进行检测以及严格进行内外部评价等多种措施。

    根据对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实践经验的总结,作者得出三点启示:1.重视顶层设计和院校实践的上下结合;2.重视自主创新和域外经验借鉴的内外结合;3.重视专业组织指导和经费投入的软硬结合。结合前述经验,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刚刚起步,作者认为我国应着力从政策顶层设计和鼓励院校试点两个方面推进。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10

基于本科转型视域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周建松在《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2期中撰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与诉求,并探讨了本科转型对高职院校的现实影响,进而提出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但各院校间的同质化倾向也逐渐加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普遍要面临三重转型:1.专升本转型;2.从单一学科专业向多学科专业转型;3.从模仿传统的学术型教育办学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转型。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实践还处于自发自为的探索状态之时,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具有本科学历、产教合作层级、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其转型对高职院校会产生诸多影响:第一,观念影响。本科学历对大众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势必会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生源的争夺。1.本科院校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和先机,为其赢得招生优势;2.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和专业硕士招生及学位授予权,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削减了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第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后,如果从类别和层次划分,高职院校将成为应用本科的低层次同类型高校,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是一个挑战。第五,教育部相关政策对于专科高职院校原则上不升格或并入本科高校的规定,制约了现有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对高职教育科学规划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进行探讨。第一,增强高职教育发展自信。第二,做好产教融合大文章,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第三,把创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建设敬业、爱生、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3.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凸显高职院校特色。此外,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服务行业、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