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业 指 导
时间:2017/7/10 9:11:31   点击:0   [ 关 闭 ]

那些年,为求职买下的单

    黄英,一名法学的研究生,已经毕业两年了,现在一家小型律师事务所做行政助理。说起目前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一天到晚挺闲的,找不到什么存在感。”她知道我从事职业咨询及培训,希望通过我能解决她的求职困惑。毕业两年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再次见了面,我感受到她已经有些焦虑,迷茫、彷惶,甚至埋怨自己,抱怨社会不公。  “我怎么那么倒霉,找工作那么不顺利,别的同学一个一个好工作,生活也稳定,真是令人羡慕!”

    其实,我在黄英同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认识她,她当时是学校很大一个社团的负责人,给我的感觉是能力很强,管着200多人的团队,领导能力和执行力都特别出色,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大型活动,按理说找个好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她是从一个三本院校考研到一所985重点高校,而且分数很高,对于学弟学妹们来讲,她的考研成功无疑是一篇经典的屌丝逆袭案例。而如今是怎么了?她告诉我,在求职这两年,投递了大约600多封简历,面试了30多家企业,依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么优秀的一名同学,怎么就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呢?我与她慢慢攀谈起来。

盲目不定 ,错失校招

    黄英是2014年民商法专业毕业的,20139月,2014届的毕业生就开始浩浩荡荡投入到求职大军中,一大票人穿梭在校园招聘市场“抢饭碗”。黄英也明白法学就业一般是走公检法或者公司法务、律师等,但她觉得做公务员太早过于稳定,于是准备走“律政佳人”这条路。可惜的是,她没有想到律师资格证对于进入律师行业如此重要。在校读书时也没有把司考当一回事,结果拖着到毕业也没过。那一届民商法专业20多人,她成了唯一20个未通过司法考试的毕业生之一。因此,不得不暂时放弃律师或律师助理的想法。于是,她开始寻找公司法务方面的工作。

    当目标遇到现实时,变得不堪一击,她对就业形势的严峻估计不足,加之法学专业毕业生这几年就业面本身较窄,让她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在进入校招时才知道,即使不是法学专业,不是本专业的岗位,招聘单位也会看重是否通过司考,悔之晚矣。参加了不少宣讲会和学校的秋招,但都没有合适工作,看着周围同学一个个拿到offer之后,心里有些着急,奈何没有合适的。在春招4月份的时候她终于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金融投资公司运营岗,一个是高专院校当老师,都与法律不太相关,这与她定的目标相去甚远,于是她拒绝了。后来跟家里商量后决定先不就业,等九月份考完司考再说。

    总结黄英的校园招聘经历,尽管她本身条件不错,能力也不错,但也有几点值得总结:一是对未来没有做详细的规划,准备不足,本专业关键性的考试未通过。她的目标一直在改变,飘忽不定。二是积极性不够,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三是将求职寄希望于一次考试,自动放弃了校园招聘的机会,这可是应届生求职的黄金时期。

初遇社招 ,辗转面试

    一晃到了2015年的9月,司法考试的成绩下来了,黄英差4分没有通过当年的考试。她以为自己不能参加校园招聘,于是一头扎进了社会招聘。我们知道,企业招聘根据招聘的渠道分为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社会招聘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成熟的员工,相对来讲注重工作经验的考察。黄英在各大社会招聘的平台上寻找工作,黄英发现上面的单位比校招差了很多,而且薪酬福利很低。开始投了许多本专业的公司法务,几乎都石沉大海,后来发现是没过司考的原因。看来司法考试已然成了从事法律工作的门槛。她去一些社会上的招聘会,大多需要中专文凭即可,招聘的主要是技工、销售人员等岗位。

    于是她开始转投一些行政岗位,那段时间真是认真去求职,每天睁眼就开电脑投简历,晚上关机前也投简历。后来也不挑工作的好坏了,哪怕只是一个面试的机会,一天赶好几个面试或者一个也没有也是常态。看着这些自己看不上的企业还不要你时,她的内心仿佛受到一万点暴击,烦躁、抑郁、痛苦、期望、失望每天交替着上演,有时候为此整夜地失眠了。

    她应聘过远东集团、碧桂园等企业,30余次的面试遇到了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比如曾经去报考一家建筑技术职业学院的辅导员岗位,因专业不限,报考人数特别多,报名就达到700人,结果考了第7名,面试录取前6名,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又去社保局下面的事业单位应聘,岗位需求3人,笔试倒是过了,但是因为应聘单位太多,来不及对社保局的业务进行熟悉,导致面试的一些问题答不上来。还有一次去应聘消防队的行政岗位,其实只要中专就可以,但因为有编制,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前去面试的有70多人,结果被刷。后来问面试官的理由是“学历太高,不知道能否留得住。”甚至还在求职过程面试了一家骗子公司。

总结黄英的社会招聘求职,坎坷不断。其实在第二年9月,黄英不应该把求职的主要精力放到社会招聘,又是一拔校招季,她仍然可以以应届生的身份去参加校园招聘。如果以社会招聘的形式应聘完全没有优势。后来求职心态出了问题,病急乱投医。什么单位都去,什么岗位都投,成了无头苍蝇。她将自己定位在做行政,反而没有了竞争力,很多文科毕业的学生一说找工作就是做行政,实际是对自己定位也不准的,做哪一类行政,具体到哪一个岗位,具体能做哪些事情,求职时最关键是要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炼并表现出来。

初入职场 ,适应障碍

    终于到了11月,经过2个月的努力,黄英终于应聘了一家国有企业下属公司做行政。初入职场,她干得小心翼翼,特别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奇怪的是,这家公司对新人没有针对性培训,她感觉每天都很闲,找不到事情做。慢慢地,她发现性格开朗的

自己变得不会做事、甚至不会说话,很多时候不会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跟不上同事们的节奏,行事作风也难以认同。后来莫名其妙的被同事打了一次小报告,让领导有了不好的印象,加上一直没有具体的事情做,就在试用期满之后被毫无征兆地炒了鱿鱼。

    20163月,经过老师的推荐,黄英到了一家创业园区做企业服务工作。其实在里面还不错,同事之间很合拍,每天很充实,领导也很重视,每次开会总会征询她的意见和想法,觉得自己的价值展现出来了。尽管做得不错,但在黄英心中,想从事法律工作的愿望还未放弃,司法考试还没有通过,企业服务的岗位工作量还是比较饱和,不利于她准备司法考试。她希望通过司法考试之后,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待1-2年,积累经验,往律师或法务方面发展。三个月后,经过再三思虑,她毅然辞职了。为了养活自己,黄英开始在一家小型律师事务所做行政,想先接触这个行业,慢慢学习实务,经过实习期,拿到执业证,就是一位“律政佳人”了。

总结黄英的这几段经历,几乎在1年时间换了3个工作,3个月一换,其实,我们有时候讲“滚石不生苔,换行不发财。”这对应届生来讲尤其重要,你需要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岗位沉淀下去,才能真正学习到东西。同时,在“定位-分析-匹配-执行-调适”的求职五件事模型中,她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有待加强,尽管在学校是不错的,但社会和学校之间、专业和职业之间总有一些不一样,职场不比单纯的同学关系,里面存在利益关联,处理起来相对复杂,这对于初出茅庐的黄英来讲还需要继续学习。

认清自己,坚定不移

    黄英说“很多时候,她会怀疑自己,在内心反复的问自己到底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以后的规划是怎样?”但是很多时候被现实一步一步给逼上了梁山。再问到她的计划时,她准备继续在司考的路上走下去,往自己专业的路上走下去。我看到她坚毅的眼色和准备好大战一场的准备。她也认为,其实在求职的过程中,每个人会面临不同的情况。初出社会,总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难题。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她还有很多时间,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也正是有了这些过程才能看清自己。在总结这曲折的求职经历,她归结为三点:一是定位不足,没有计划。二是信息搜集筛选能力不足。三是运气不好。我只是听她默默地讲了很多,并没有干预她的想法。希望她能够在9月份的司考中获得不错的成绩,走上自己所为喜欢的的道路。

其实,黄英的经历是典型的应届生求职失败的案例,表现为目标不明确、常换工作、执拗于一些单纯的想法。黄英的一些想法和经历或多或少出现在一些应届生身上。同一届毕业的学生为什么3年后或多或少有些差距,必有原因的。《求职需干五件事》这本书提出,求职是定位、分析、匹配、执行、调适的过程。黄英的经历仿佛在五个环节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尤其在定位方面比较混乱,就业准备不够充分,求职能力也有待加强,调适方面也需提高,适应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急需提高。求职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9

求职的压力与动力

勇敢地去承受压力,突破压力,我们的人生才会出现新的希望和转机,才能使事业走向最后的顶峰,获得最大的成功。

    有一位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应聘来到一家企业,但无论多么努力,业绩也是平平,因为年轻人不喜欢那份工作。他想考研,想重新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但不管怎么去想,计划总是不能得以实现,因此非常苦恼。在绞尽脑汁之后,他选择了到深山老林里游玩散心。

     一天,他来到一个风景名胜区,正为找不到上山的道路而发愁,身边走过来一位老人。老人有八十多岁的样子,却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大概看出他的犹豫,一同行走着的老人对他投过来关切的目光,他也走上前去,和老人搭讪。当知道年轻人是从省城而来,又得知他因工作压力十分苦恼的时候,老人开始与年轻人攀谈起来。

    一位挑山的汉子从他们身旁擦肩而过。汉子长得精瘦,看上去身体并不太健壮,却在那副担子的巨压下走得大步如风。汉子匆忙的身影吸引了老人的目光,他指着那个挑夫,对年轻人说,你去把挑夫的担子借来一用,我自会告诉你一个解除烦恼的道理。年轻人听了,忙向那位挑夫走去,并借来了他的担子。

    担子很重,担子上的东西足有两百多斤。老人示意年轻人担在肩上。年轻人哪里干过这样的活计?担子勉强担在肩上,却迈不动沉重的脚步,只好茫然地看着老人。

    老人笑,问正在擦汗的挑夫,看你身子也很单薄,怎么能够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还要快步如风?

    挑夫说,因为这份活我已经干了很多年了,早已磨练出来。况且担子太重,而我又想尽快地赶回家去,家里还有等着我早归的老娘和妻儿啊!挑夫说完,把担子要了回去,担在肩上,快步如飞地赶路去了。

    老人转头向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你都听到了吧?担子重虽重,在挑夫的肩上就能轻快如风,这是因为年轻人前面有一定的目标,那就是家人的等待,那是他要到达的目的和方向。而你呢,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当然是迈不动沉重的步子的。你只感觉到压力,却没有发现其中的动力,怎么能化解这其中的矛盾?

    说完,老人快步离去,不一会儿就没了踪影。望着老人消失的背影,小伙子若有所悟。

    在物理学上,力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心力量是动力,外界作用是压力。对我们来说,任何一件事情都会产生压力的,外部的压力能够带来无穷的动力,比如这副普通的担子,而心内的动力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学会面对残酷的竞争,不仅要学会缓解压力,还要学会变压力为动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压力和动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勇敢地去承受压力,突破压力,我们的人生才会出现新的希望和转机,才能使事业走向最后的顶峰,获得最大的成功。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0

你会握手吗

不久前,著名主持人鲁豫上了网络热搜。原来,一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公开批评她不注重礼节:不管哪位采访者来,鲁豫都会翘着二郎腿,坐着与嘉宾握手。更有一次一位白发老教授来访,鲁豫仍不起身,还是老教授先向观众鞠躬,而后主动走向鲁豫,可鲁豫还是没起身,坐在沙发上与老教授握手。这样的情形在很多节目中出现,包括她用英语采访美国前大使博卡斯的中国之旅。不知鲁豫为何喜欢坐着与嘉宾握手,这可是交际大忌。

    今天,握手已成为许多国家习以为常的礼节。通常,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等,人们均会以握手来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

    如果在你面试时,坐着与主考官握手,那你肯定就直接被淘汰了。即使拿到offer、进入公司,与上司、同事和客户也会给人留下没有教养的印象,甚至让人误以为你不尊重对方,这对你顺利进入职场非常不利。

所以初入职场,首先要学会正确握手。

    握手的顺序

记得有一次去一家公司,在和老总聊天时,他不时地看着手表,并说后面安排了一场面试。看得出,老总很重视这场面试。于是,我“善解人意”地提出,“其他事项和您的同事聊吧,您先去面试。”等我聊完事出门,正赶上面试结束,在面试间门口,只见老总主动伸手和求职者告别,可那位年轻人竟没“接茬”,任老总的手“在风中微颤”。我和那位求职者一同乘电梯下楼,在电梯间,我问他面试感觉如何,他很满意地表示“不错”,其实我很想和他说:年轻人,你可能不知道,这次面试你输在最后一个环节啦!

面试时,如果考官先伸手,求职者一定不能视而不见。当然,如考官无握手之意,应聘者点头或鞠躬致意即可,不要先伸手。这里就涉及握手的顺序原则——尊者在前,即尊者先伸手才能相握。

进入单位后,在平级的同事中,初次见面时宜先出手为敬。在接待公司客户时,当客户抵达应由你先伸手表示欢迎;客户告辞时,应由客户先伸手表示辞行,你才能相握,否则便有逐客之嫌。

    握手的姿势

    握手的正确姿势,是伸出右手,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一定要站着握手,在握手前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请注意,一定要用右手握手;不能伸出左手。即使你是左撇子,握手也一定要用右手。当然如果你右手不便,可以事先声明。

你可以边握手边说“您好”“请多多关照”,握手时可以上下微摇以示热情,但不宜左右摇动或一动不动。对主考官或上级初次见面时,握手可取双握式,即右手握紧对方右手时,左手再加握对方的手背或前臂;握手时间以3秒左右为宜。

张悦摘自《成才与就业》2017.6

职场失意为哪般

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笔者接触过不少求职者,发现有些人总会心生怨念:不是抱怨好的就业机遇末降临在自己身上,就是数落之前工作过的单位种种不是,抑或埋怨从事过的岗位一无是处、毫无发展前景等。在与这些求职者的交流沟通中,笔者发现职场“失意者”们有着共通之处:

    盲目上阵  毫无准备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设置适合的职业目标,;对于应聘的岗位也没有具体的查询了解。而盲目应聘的结果不是导致面试屡战屡败,就是踏上岗位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个岗位,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

所以建议在求职之前,每个人都应结合自身的职业兴趣以及市场现实需求等,对自己当前的职业胜任力,做一个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估和职业定位,只有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才能成功叩开职场大门。反之,若是负重逆流前行,非但到不了目的地,更会反噬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遇挫退缩  轻言放弃

    有些人之所以职场“失意”,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职场抗挫能力较弱有关。在工作岗位上一遇到瓶颈、困难,就选择退缩和逃避,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他们听不得上级的批评指正或是平级间逆耳的建议,结果导致无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职场中难免会遭遇风雨和颠簸,职场人一定要不断磨炼自己的“钢盔铁甲”。使其坚韧牢固,能够随时抵御迎面而来的汹涌风浪。“钢盔铁甲”的磨炼是从内到外的、既要历练出内里的韧性,也要磨合出外在的刚性,即拥有强大的职场生存韧性心理以及卓越的专业优势技能。

得过且过  安于现状

    进入工作岗位后,一些人的工作激情持续没多久就消失殆尽了,他们缺少进取心和主动意识,总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不愿多做,更不愿意协同其他同事。这类人在工作中总是遵循原有的办法、思路,没有更新知识、提升自我的自觉性,也不会自主地去创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结果一旦所在单位发生变动,这些人就“主动”成为被淘汰的第一人选,而等他们发现危机来临时,己无力逃脱。

态度决定一切,你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客户或是上级主管也愿意把业务交给你;你不求上进、牢骚满腹,大家自然都不愿意与你合作,这样的人势必会被慢慢淘汰。

张悦摘自《成才与就业》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