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5/5/13 10:09:41   点击:0   [ 关 闭 ]

高职院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路径

 

    陈春琳在《江苏高教》2013年第5期中撰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驱动机制,剖析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的逻辑起点,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体系进行了探讨。

    在国家实施人才培养“卓越计划”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卓越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的实施在目标与路径上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其他高校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适切性,因此,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凸显创业教育服务供给的双重性。即创业教育服务需要同时考虑和满足个人和社会两类不同主体的需要。2.构建供给与需求的和谐关系。这一关系的构建是实现创业教育体系开放运行的重要基础。3.明确制度供给中相关的三个匹配度。即创业教育的价值选择与学生个体创业需求的匹配度、创业教育的制度选择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创业教育的目标路径与学生个体创业能力的匹配度。

高职院校在卓越人才未来发展目标等的驱动下,围绕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逻辑起点,在如下方面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体系选择:1.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强调纵向的维度上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也强调横向的维度上显性知识与隐性能力的结合。2.教学形式的创新设计体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个体的项目学习共同体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共同体。3.创业教育的督导与诊断服务体系。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需求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同时,学校要建立创业教育督导机制,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完善创业教育。4.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即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从而确保创业教育的质量。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01          

 

 

职业主义与能力本位:两种职业教育范式的比较

 

    关晶在《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职业主义和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分析了两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资格鉴定制度等实践层面的差别以及两者在职业观、能力观和资格观上的深层差异,最后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职业主义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职业教育范式,主要存在于一些欧洲大陆的国家,尤其是德语系国家。在职业主义范式下,职业教育呈现如下特点:1.职业教育体系呈较为典型的双轨制形态。2.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过程监控、标准化;教学内容重视培养"职业人"的综合素养;培养方式注重规范化的课程和完整的培养过程。3.职业资格体系相对独立,通常采用规范、严格的鉴定方式。

    能力本位范式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能力本位范式下,职业教育呈现如下特点:1.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外部的普职融通,内部的学徒制与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等值以及雇主主导的准市场机制等特点;2.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块化和弹性学制为重要特征,从控制过程转向控制结果,同时弱化了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规范;3.在资格鉴定制度方面,以全国统一且与普通教育等值融通的资格框架以及"学分累积制"为重要特色,鉴定方式更重视对能力的测试。

    就本质而言,两种职业教育范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职业观、能力观及资格观的差异。前者的职业观除了谋生手段以外,还有获得某种专业培训和身份地位的意义,后者的职业观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前者的能力观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后者是指具体的职业能力;前者的资格观基于过程,后者仅与结果有关。形成上述三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职业主义范式的国家往往有深厚的职业文化,而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的精英文化则在能力本位范式的国家更有影响;职业主义范式的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往往保持着高度的规范性,而在能力本位范式的国家多种资格证书均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行。综上所述,两种职业教育范式的渊源、特征迥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者呈现出了相互博弈、平衡甚至融合的趋势。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4

 

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商应美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当前,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研究既是大学生相关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一项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其中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校尽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较为薄弱,存在整体规划不够、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事实上,高校创业实践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征与要求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和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为此,在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路径选择中,要顶层规划、灵活设计、多措并举、多路共进,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加强研究与实践,结合学校实际与时俱进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实践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4.5     

 

 

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

   

     周光礼、黄容霞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学改革制度化意味着改革创新成果被成功传播和复制。影响教学改革制度化的因素很多,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制度环境,二是行动者变革能力。制度环境与行动者之间存在松散的耦合关系。探讨教学改革制度化,首先必须承认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意味着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从根本上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教学改革在一个地方成功,固然离不开好的理念,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使这些好的理念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环境。没有体制的本质性变革,大规模的可持续改革就难以发生。其次还必须意识到改革者是能动的创造者。承认制度环境对教学改革的约束作用,并不否认行动者的能动性,行动者可以对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朝好的方向转化。改变组织周边环境的关键是提升改革者的变革能力。教学改革的最终驱动力是制度性利益。制度性利益的实现受制于改革者自身的能力。加强改革者的能力建设呼唤一种新的教育学:改革教育学,即既重视教育理论,又重视行动理论。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4.5          

 

 

高校教育改革的两难困境

 

刘福才、刘复兴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教育改革本质上是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是通过制度安排重新配置教育利益的过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教育改革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嵌入到特定的制度结构之中,并为制度结构所型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一旦不合理,便会引致教育改革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产生制度困境。教育改革实质上是通过政策调整进行的制度创新,不能忽视政策过程所处的制度环境。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常常遭遇来自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刚性规定的阻力,其实质在于学校教育改革的办学自主权与国家现行法律刚性规定所引致的制度创新和路径依赖之间存在矛盾。克服这一两难困境要求教育改革既要重视“内容指向”,又要兼顾“过程指向”;既要重视技术环境,更要考量制度环境,同时教育改革主体要把握好教育制度变革的可选择性限度。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4.7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自我领导力培育

陈正芹、吴涛在《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撰文指出,自我领导力的培育是一种基于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可以说,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对发展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为:一是有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有助于高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合理建构和有效实现;三是有助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四是有助于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视野。总之,在创业教育中提高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领导力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说,通过梳理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创业教育中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可以为今后各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意义来说,在实证研究和创业教育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育研究,不仅有助于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也有助于契合学生创业能力需求,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能对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领导力教育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4.7         

 

 

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路径初探 

   

     宋朝霞在《高教探索》2013年第6期中撰文,分析了技能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探索了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途径,并提出了加快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建议。

    生产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本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能够应用技术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今高度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要实现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需要构建与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即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和分布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符合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和人类需求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以上规律,作者提出加快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1.整个社会的努力。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一是教育能够通过增加劳动者技能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二是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和训练不同的劳动力胜任不同职位、不同水平的工作,使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2.企业的直接参与。职业教育能够连续不断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需要直接参与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一是职业教育决定了企业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为企业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职业教育增加劳动者对该行业情况的了解;三是企业需要直接参与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3.职业院校以学生为本。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院校要以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开发并参与组织教学。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