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和职业性是定位职业教育本质的应然视角
时间:2017/4/1 9:40:32   点击:0   [ 关 闭 ]

廖策权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它回答职业教育“为何”“何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是舶来品,是概念先行,“即先引进一个概念,再去建构它的实践体系”,属非内生模式。基于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职业教育具有理论准备不足的先天缺陷,对诸如“本质是什么”等一些重大基本问题来固化为应有的共识性成果。

    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当探究何为“本质”。“本”为原本、固有之意,“质”乃质地、底子、本色之意,本质即为事物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物归于此类而非他类的关键,它决定事物成长和发展的特殊规律。

    为方便论述,笔者引入有机化学中“同系物”的概念,同系物必须是同一类物质,“系”内各物化学成分相同,但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特定的化学成分是“系”内各物的基本特征,CH2原子团的数量是“系”内各物的个性化特征,化学成分及CH2原子团的数量共同构成“系”内各物的本质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特定物质的本质特征,除具备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自身的个性化特征。从哲学角度讲,基本特征与本质特征的关系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职业教育归于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或类型,各种形式或类型的教育可视为同系物,它们应具备共同的基本特征,凡不具备这种特征的社会活动形式,不应视为教育。此外,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定类型,除具备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否则职业教育就缺乏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二、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这种定位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职业教育属于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或形式,须具备教育的基本特征;二是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有别,应具有其他类型教育不具有或不应强化的个性特征。因此,职业教育的本质这一问题可聚焦教育的基本特征及职业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

    ()教育性:教育的宗旨和要义

    教育的对象是人,“培养人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就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基本特性。何为教育性?将教育性以一个独立的概念来加以界定是不恰当的,因为此处的教育性依附于教育而存在。笔者以为,将教育性作为教育的性质探析其内涵是正确的选择。

    1.伦理性。教育的伦理性集中表现在育人成才的价值方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个体发展需要是考虑一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无论教育的宏观设计还是教育的具体实践,都应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社会需要始终是教育的关注要点,但通过教育满足社会需要须以人的培养、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中介与桥梁。从教育性的角度讲,社会需要的满足只是教育的效应,非教育的直接目标。教育应指向人的灵性解放、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这是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二是正确处理学业和成长的关系。人的成长基于德性的养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锻炼、能力的提升等,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教育在这个进程中要起到培养人们各方面素质的作用。

    2.策略性。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策略指“在做当前决策时即将未来的决策考虑在内的一种计划”,是一种“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是基于一定指导思想的战略层面的行动安排。教育的教育性不会自然凸显,须对教育实践活动做战略层面的行动安排,这种行动安排一方面指向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教育策略必须符合教育目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集真、善、美为一身的本真的人”,这是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更是教育的立场问题,它决定教育的原则、方法,甚至指导思想。对于任何教育策略的选择均须以人的完满人格养成和个体潜能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堆积与传授,更是精神与灵魂的塑造,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训练”,所以,从育人的功能而言,教育目的的核心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时下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改革,正是基于合目的性教育价值取向的国家教育策略选择。

    其次,教育策略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合目的性的教育实践还须合规律性。教育规律包含教育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反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育人规律揭示教育与人的成长的关系。在教育的教育性背景下探讨教育策略问题,焦点是育人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是育人规律的基本内涵。

    ()职业性: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个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指职业教育特有的以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属性。职业教育聚焦的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集合。如果说普通教育是一种基于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内隐的、非功利的,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外显的,具有功利性特征。职业教育基于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职业而生,围绕受教育者职业能力培养而展开,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彰显浓厚的职业性,表现出普通教育不具有的个性和特色。

    1.专业设置的社会职业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富含职业要素,既体现职业分类的内在逻辑,也反映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劳动者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更决定了职业教育个性化的办学模式。

    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设置专业的规律不同,职业教育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设置专业,社会职业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之源。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对学科体系专业分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能力的科学编码”。“职业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它建立在对职业特征和要求的深刻认知及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

    2.目标定位的实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最鲜明的特色。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强烈的期望和清晰的定义,一切活动均围绕培养职业人展开,将特定职业以及岗位群对人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要求依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化为培养内容,强调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技术规范,聚焦技术操作上的“熟”“巧”,追求最优的质量和效率,表现出职业教育所特有的实用性。如果说普通教育是一种非职业定向的、使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人属性,即人之为人的教育,体现的是人本主义和价值理性的哲学思想,职业教育就是基于职业定向的职业人教育,是一种目标外显的功利性教育,体现的是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哲学思想。

    3.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就社会存在的角度讲,职业是教育之外的现象或活动,职业人的技能、能力、素质仅凭教育过程中的内省和感悟是不可能达成的,必须遵循职业活动的规律,将培养过程外化或开放至具体的职业劳动领域。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开放性集中体现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显著的特征,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基于开放办学理念的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合作育人为前提,强调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三、职业教育的本质:教育性和职业性的耦合

    如前文所述,教育性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个性化特征,职业教育即是两类特征的统一和融合。教育性保证了职业教育归于教育“系”内,它继承着教育“母体”的基因;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教育,它承载着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教育性、职业性诠释了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它们相互传输着能量,是一种双向耦合。教育性、职业性的耦合既体现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融通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也彰显职业教育“道”“艺”合一的培养目标。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合的职业教育价值诉求

    人类的任何目的性活动,必然以一种理想目标为价值取向,从哲学上讲,价值取向均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马克思·韦伯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韦伯认为,“工具理性是针对既定目的,有效地使用手段和工具中体现出的合理性,它强调功利的动机和效用的最大化”;价值理性是针对固有价值和纯粹信仰的坚守体现出的合理性,它“不计较功用效益,以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为取舍标准”。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表现为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它强调学生学业与职业的对接,强调学以致用、以用为本,重视技艺、技能的训练,追求职业适应和人职匹配;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性表现了职业教育还应具有的非功利性价值取同,强调对教育固有价值的坚守,聚焦人的心灵训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塑造,追求人的非职业定向的全面、和谐成长。

    作为一种培养职业人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然有工具性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种取向或属性得不到张扬,职业教育就远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天职,从而陷入泛教育化的境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反之,无论对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做何种程度的强化,职业教育终究还是一种教育,应有自身的价值理性取向,它应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体现出一切教育活动理应具有的教育性,以人的精神和灵魂塑造为己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追求,这种取向或属性得不到坚守,职业教育即沦为单纯的职业训练,职业院校也将成为纯粹的职业训练场。

    因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别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价值理性是“本”,工具理性是“用”,它们“内涵上互通、互补,功能上互动”,协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

    ()“道”“艺”合一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追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一可解为“一切事物发展的终极趣向”,本文取此意。“艺”指技术、技艺,意为操作层面的方法与程序。楼宇烈先生认为“道”与“艺”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上达和下学,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关系,“艺”与“道”不能分离,“艺”若无“道”则无灵魂,“艺”如不能上升至“道”,则只能是纯粹的“术”。

    职业教育的规律也体现了“道”与“艺”的关系,职业教育之“道”指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或终极趣向,也即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教育性的核心是育人、成人,职业教育之“道”在于“全人培养”,在于对受教育者整体生命成长的关注,这恰是教育之大“道”。职业教育之“艺”指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职业岗位技艺、技能、专门职业能力的关注,指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也是职业教育职业性的集中体现。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特定社会化内涵的职业人的教育活动,职业人的 “特定社会化内涵”并非单纯指通识意义上的精神素质、人格品质,同时也体现为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前者乃为人之“道”,经教育及个人感悟逐步养成;后者系从业之“艺”,须经专业性的教育和操作训练方能掌握。

    作为“道”的教育性和作为“艺”的职业性不是独立存在的,“全人”意义上的职业人必定“道”“艺”双馨,真正的职业教育实践也必须是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和谐统一。无“道”之“艺”无异于牧羊之术,薄“道”而精“艺”之人只可为“匠”,“道”“艺”双馨方可为“师”。反之,无“艺”之“道”也只能是虚无缥缈,薄“艺”而厚“道”多缺乏生存之基,培植“道”、训练“艺”须统一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技艺精湛、精神博雅的完满职业人,这是职业教育应有的境界。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性和职业性的耦合,二者和谐共生,共同服务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有浓厚的重职业性轻教育性倾向,将职业教育视为单纯的就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当作岗位技能训练,忽视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部分专家学者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过分喧染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甚至提出职业教育应从职业性转向教育性。上述倾向均源于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片面认识。职业教育是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如果将职业教育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教育性就是根,职业性是干、枝、花、果,厚培其根,方能干壮、枝繁、花艳、果实;同理,无干、枝、花、果之树,不论根如何厚实、坚韧,也无多大实际价值。   

孙莉摘自《教育与职业》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