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业 指 导
时间:2017/1/2 16:23:19   点击:0   [ 关 闭 ]

求职,从大一开始

求职,从大一开始,有这个必要吗?估计很多新生会认为,好不容易通过高考的磨练,进入大学要好好享受一下自由时光,怎么这会儿就要开始准备求职了呢?况且求职应该是大四或研三师兄师姐应该做的事情,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想想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光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路

    我曾经接到的一个真实案例,Z同学是学机械制造的,本科期间成绩一般,但是他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很强,曾经担任2个大的社团的主要负责人,策划、负责了学校一些大型活动,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执行力。自己的求职意向是进国内某大型汽车公司,因为参与到校园接待,也跟HR比较熟悉。但是,最后却没有被录取。原因是他的成绩G点没有通过网申的要求,对方在招聘系统对G点设置了要求,必须要超过3.6以上。结果再怎么沟通、再怎么优秀最后还是没有被录取。

每当到了求职季,我总会接到学生的各种咨询。听到的最多是同学的后悔和遗憾,“早知道这样,我就在大学期间把英语六级过了”“早知道这样,我就好好学习,至少绩点可以高一点”“早知道这样,就好好锻炼自己的能力了”等等,不胜枚举。大学四年,很多同学处于迷茫之中,即使到了大四求职受挫的时候,还没有弄清楚是什么原因。我不禁想问,“同学,大学四年你都干什么去了?”我也做过一个调查,在大一新生中,16.3%的同学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和规划;而大二的同学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只有21.5%,大三和大四的也只不过30.5%41.2%,真可谓“谁的大学不迷茫?”所以,从求职准备的角度出发,你必须从大一开始找到兴趣,设定目标,然后逐步去完成。

看来,就业绝不是到了大四学学简历写作、求职技巧就可以很好完成。求职背后隐藏的是对自己职业的定位和长期、系统规划,背后隐藏的是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及品质的全面提升;求职只是对这一切问题的集中检阅,是职业生涯规划在某个点的集中展现。

工作找我VS创造工作

    每年到了招聘季的时候,总有部分学生在旁人羡慕的眼光中拿到诸多企业的录用通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深受企业青睐,工作不请自来呢?我们可以从W同学身上窥知一二。W同学毕业于一所普通院校的企业管理专业,大二时就确定了考研的目标,大四毕业顺利的考入了一所985高校就读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期间除了学习理论,跟着导师做课题、项目,他还去高校、培训机构授课锻炼自己的讲课能力,到管理咨询公司去实习,研究生期间做了5个管理咨询项目,发表了5篇文章。因为这些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他也积累了一个又一个人脉,毕业时有3个非常好的机会摆在眼前,一个是保博士,一个是进入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做项目,另一个是在做项目过程中接触的国有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家国企也愿意给他一个主管的职位。W同学基本上没有去参加校内招聘会,他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选择,去了那家国有企业工作,现在发展非常不错。可以说,有准备的就业是“工作找你”;无准备的就业是“我找工作”,这两种不同状态的结果可想而知,“我找工作”的那拔人一直在为自己有无机会奔波,而“工作找我”的这群人只需要作出选择即可。你的选择又如何呢?

    “我创造工作”又是求职的另外一种境界和层次,这个工作本来社会上没有,但是社会对此有需求,而自己又非常有兴趣,也有能力去做,重新创造了一个职业。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邓中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豪地表示“我的工作是我自己创造的”。他回国时想做一个事情,希望通过自己对硅谷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民族高科技产业的理解,推动国家项目走向企业化。之后中星微电子集团成立,以硅谷的方式来做中国的芯片,而不是选择传统的建设重点实验室的方式,这条路从没有走过,他通过自己的争取获得了认可和成功。

    工程师、会计、教师每一个职业不是天生都有,而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逐步发展起来的。当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职业在社会出现,只要你用心,说不定就重新创造了一个职业。当然,创造一个职业也是要经历艰辛的过程,从起步到发展,要经历被社会认知认可的漫长过程,只要你做到了,社会一定会记住你。“工作找我”或许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难以实现,但是,如果你付出了,或许你就会达到。有时候我们换一种思路看看,不要把问题和矛盾都堆积到最后那一下,在前期做好准备,就会有不一样的机会等着你,实现“工作找你”的目标。

趁年轻,折腾吧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看起来很长却实际很短,大学生涯是人整个生涯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否认真过好了大学的每一天,大学终将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大学期间,所养成的思维习惯、人际关系或一些经历都能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到底大学里应该干些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将之前收集到的就业准备的回答再次整理,将他们的话,总结提炼。

    如果我准备大四求职,我会在大一期间确认我的专业兴趣并坚持一生;我会学习好数学、英语等工具类知识;我会开展自我探索,初步了解自己真实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我会提前为未来的职业做些考虑,没事儿想想我的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关系;我会在大一时选择一个值得我待1-2年的社团。

    如果我准备大四求职,我会在大二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问题,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我会爱好1-2门体育、艺术并坚持一生。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会坚持做公益,帮助那些应该被帮助的人。

    如果我准备大四求职,我会在大三期间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情况。并结合现状调整自己发展方向;我会好好学习专业课知识。不断提升,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会利用大三的暑假、寒假狠狠地去见识一下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企业。

    如果我准备大四求职,我会在大四期间熟悉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完善求职材料,并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不断行动;我会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目标;我会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大学是折腾的四年,是成长的四年。大学期间应该让自己过得充实一些,如果毕业要找工作就得有一些求职准备,当然,有同学说我可能大学毕业不工作会出国或深造,这也没有关系,即使现在不工作,未来硕士毕业或博士毕业终究会面临走向职场,那不妨做一个7年或10年的定位和规划。不得不说,有规划的大学是蓝图,无规划的大学是糊涂。求职不光是大四简单的简历写作和投递,更应该从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分析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求职从大一出发一点都不早。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3

 

千专业万专业,专业能力最重要

    每到7月份,我都会接到很多家长的电话,这些电话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孩子快毕业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另一类是孩子高考结束后,咨询填报志愿的事情,想知道读哪些专业比较好?

    电话那头的家长,明显带有一丝焦灼,为孩子的出路和未来。每当面对这些问题,我其实也很焦虑,担心自己未经深入思考或社会验证的活,有可能误导孩子的一生。

    其实,入学与就业,选专业与找工作,就是被这些电话一下子连贯起来了,更像是剧院演出的舞台,连接着出场和谢幕,而每个舞台上的人都希望能演绎出一番精彩。

    选择一个好专业未必就等同于一份好工作,孩子人生的出发点不好,未必人生的归宿就是一个死胡同。在专业和就业之间,横亘着专业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个才是家长应该深深思虑的问题。

    套用一句网络时髦句子:在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

凭专业入门,让能力升华

    很多早期毕业包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都是凭专业入门,在专业对口的部门做起,凭着韧劲、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了非凡人生。

    作为央视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客字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品牌。1989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白岩松,在经过一串意外的波折后,进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刚开始就不够顺遂,先被派去郊区锻炼了一年,回来后被安排在一个边缘的栏目《中国广播报》,用他自己的话说“让我去排节目表去了”,当初梦想着进《新闻与报纸摘要》这样的第一品牌栏目,最后也被证明仅仅是“梦想”。

    在沮丧与困顿之中,白岩松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在期待落空后,他在报社开始了被他称之为“烟消云散的新闻理想”。百无聊赖之中,他跑到对面书店买了一本报纸编辑的书来研读,全面了解新闻业务知识和成功案例。面对在报社的大量闲暇时间,他没有继续百无聊赖下去,而是利用所学在报社汪洋恣意地写稿发稿,于是迅速受到重用,成为主力。他的作品也陆续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开始就有了一定的小口碑。两年之后,他成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晚会的撰稿,他的才华和能力也得到了饱满的释放。

机遇就这样在这个不甘平庸不断进取的年轻人身上延伸。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接到了崔永元的邀约电话,给新成立的栏目《东方之子》当策划。当然崔永元的邀请只是一个引子,能不能真正成为策划,还得靠实力说话——当时《东方之子》的制片人在看了白岩松在报纸上刚采访完的香港歌星的文章以及其他几篇他的采访文章后,当即就对白岩松说:“你是我要的人”。

    在《东方之子》,他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好评。干了三个月后,领导告诉他“小白,你是《东方时空》评出的最佳主持人”。自此主持人的概念第一次进入他的脑海,并造就了央视荧幕上那个持续了20年的光辉形象。回忆这段经历,白岩松说:“因为我没想长干,因此我保持了初期没有任何杂念的想法,一切发自内心。”

    当你看到白岩松在央视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中侃侃而谈,挥洒自如的时候,当你在他身上看得到专业和就业完美结合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运气?机遇?态度?能力?还是不放弃的努力?

靠专业“跨栏”,让就业蝶变

    还是回到白岩松身上。他在一次讲座中说,现在他招人的时候,在设置条件时,看重的是那些没有从事过电视行业的人。当众人都表示不解的时候,他解释说搞电视节目搞久了,思维容易固化,视野也比较局限,迫切需要新鲜血液。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结果那批人招进来后,“真的非常好用”。

    在你的周围,有一些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的人,并且随着你视野不断拓宽,你会发现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奇怪的是,他们在专业更换后,反而事业有成,在职场如鱼得水,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少。

    我一个高中同学,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生物专业,硕士毕业时自觉对研究类工作缺乏兴趣,恰巧有银行在学校招聘,投了简历去试试,结果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入职。几年过去,混得风生水起,同学聚会也是比较出风头的那类人。据他说,同学中有卖农药的,有卖保险的,有做公务员的,有做飞行员的,甚至还有做房地产的,开餐饮店的。他笑称“同学聚会之时,就是考验自己对职业想象力的时候”。

    这位仁兄有一个在一所985院校读新闻专业的朋友,一次闲聊的时候,他说了几个身边的例子:

    他同校同学,大学专业物理,毕业做广告客户,两年后成为职业演员一枚;

    他同班同学,大学专业新闻,毕业后在500强做销售,三年后成为现代舞者,得了一个国际大奖;                                          

    他同校师兄,大学专业中文,后任某南方城市市长秘书,现在是某跨国通讯企业首席科学家;

    他同校师姐,大学专业力学,后从事了很短一段建筑监理,现在宣传系统工作;

    他同宿舍同学,大学专业新闻,研究生专业传播,在一著名飞机制造公司工作过一阵,后来转行金融,现在中科院做研究员;

    他同专业同学,专业也是新闻,出过国,当过记者,现在某著名IT公司做前瞻性研究;

    还记得非典吗?钟南山,这个名字不陌生吧?曾经是个职业运动员,就是那种不怎么学文化课,专业搞训练的。退役之后从医,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专家,攻克了非典治疗难题。

    当然上面说的一些人的各种经历,大多只是寥寥几笔,外人看了可能觉得光怪陆离,羡慕的不行。但是有几人能知道里面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经过了多少挫折,有多少的汗水和泪水呢?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职业转换的成功,首先在于一颗勇于挑战自我的心,一种奋发进取的职业态度和精神,一种干一行成就一行的能力,唯此才能继续向前,渐入佳境。

    李开复曾经在一封给大学生的信中说过,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已。

毫无疑问,他的话适合所有人。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4

 

别让身体语言出卖你

    小艾是名应届生,忙于找工作的他发现,寄出去的简历总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于是请来表哥“指点”。表哥看后认为,小艾的简历毫无亮点,便随手给他“加”了两段实习经历、数项学生会职务。对于虚假和夸大,表哥告诉小艾,这就叫“包装”,“单位不会查证实习和学生干部经历的,只要你面试时能说就行。”

    新的简历果然不凡,寄出没几天就得到了面试通知。怀着忐忑的心情,小艾步入面试室。背诵预先准备好的自我介绍时,他心虚得不敢正眼瞅面试官。“听说你在XX企业实习过,能简单介绍一下工作内容和实习感受吗?”听到提问,小艾慌忙抬头,面对面试官的炯炯目光,他觉得招架不住又迅速低下了头。接下来的面试对小艾而言简直是种折磨,面试官盯着这段实习经历刨根问底:部门有几个同事、分别负责什么工作、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等,这些远远超出表哥给他准备的范围。最终小艾只能坦白,实习经历是假的。事后,他很困惑,为什么面试官就那么准,别的不问,偏偏盯着自己造假的部分穷追猛打?

    曾有企业人事经理告诉笔者:面试时,应聘者可否录用,进来第一眼就已经有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这话听着有点玄。话都没讲一句,怎么就能确定应聘者是否合格?可仔细想想,又不无道理。苏格拉底说:“高贵与尊严,自卑与自强,精明与机敏,傲慢与粗俗,都能从静止或者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反映出来。”

    近代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7%取决于用辞,38%取决于音质,55%取决于非语言交流。所谓非语言交流,主要就是身体语言。所以当有些应聘者纳闷,为何面试官的问题总能戳到自己痛处时,是否注意到——其实是体语出卖了你。

    此外,应聘者的性格也很容易通过体语表现出来。比如脚步语,一般情况下,脚步沉稳,表示其沉着、踏实;脚步轻快可反映其内心的愉悦;脚步小且轻,表示其谨慎、服从;脚步匆忙、沉重且凌乱,则可判断其性格开朗、急躁,缺少城府……

    作为一种自然反应,体语很难被控制。尤其在面试时,除非你是天才演员,否则往往会顾此失彼、弄巧成拙,所以建议求职者还是应本色求职,面试首要的前提是真诚,如果虚构简历中的信息,面试时难免会忐忑不安,这样怎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结果还没面试,就已输人一筹。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因为君子诚实守信、德行无亏,自然会有一种浩然正气,举止流露出信心。

    既然身体语言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面试时让体语给自己加分呢?

一是文明礼貌。彬彬有礼、行为得体,不仅容易获得面试官的好感,工作后也更易融入团队。文明和礼貌,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企业用人择人的一个隐性条件。二是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谦虚品质的体现。善于倾听者不仅能收获好人缘,也更容易得到指点和帮助。面试中,倾听的姿势也会让面试官感到尊重和舒服。三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者面试必是有备而来,言行举止表现自信,这种自信亦会感染到面试官。不过凡事有度,过于积极主动,在面试中易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这点需要注意。

张悦摘自《成才与就业》2016.11

 

兴趣+能力=就业

    也许是因为从小受到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影响,我对于编辑和记者类工作总有一份憧憬,觉得这份职业既能针贬时弊,又充满着温暖的人情味,让人对于事物怀有一份感怀之心,所以高考时我填报了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校内外的尝试

    刚进大学时,学校社团和学生会都在招新,抱着对文字工作的期待,我申请了团校的通讯员工作。在写每期班、团培训通讯稿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简明扼要对于一则通讯的重要性,这为我之后的求职打下了基础。

    转眼间来到大三暑假,在家赋闲的我想找一份实习工作,一来充实暑假生活,二来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一次尝试,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记者这一职业。

    我在网上搜索的实习岗位为编辑、记者类,正巧测览到上海青年报招聘实习记者这则启事,心想这可正中下怀,终于有机会小试牛刀啦!可是不知为何,网上只留下了报社的通讯地址,并没有留下负责招聘的HR邮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将个人简历以邮寄的方式寄给了青年报,现在想来这个方法还真有点复古情怀,感觉似乎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场景。没想到,一周后我还真收到了报社的面试通知,让我前去面试。面试官是特稿部的陈老师,他询问了我一些基本问题,如所学专业,为什么选择来报社实习,喜欢阅读的报刊和对新闻的认识,也许是对邮寄简历方式的惊讶,或者是被我的热情所感染,面试结束后老师对我说:“特稿部的实习会挺辛苦的,欢迎你来实习。”

   感受真正的“辛苦”

   原以为陈老师的这句话带有些夸张的成分,辛苦那是当然的,记者可不都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哪里有突发事、紧要事,记者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不过在后来实习的两个月时间里,我才渐渐明白陈老师所说的——特稿部的真正辛苦所在。

    老师给我和另一位实习生布置的第一项任务是“黑车专题报道”,他大概讲述了几个切入的角度,为的是把这样一条新闻做得丰富、多面。我们收集了几个己知的黑车聚集点后,以大学生身份展开“暗访”。

    我们冒着39℃的高温,踩点了几个黑车聚集的地铁站之后,又沿途坐了好几辆黑车,然后和黑车司机攀谈,询问黑车运营价格、每天收入多少等问题。就这样忙活了两天后,我们满怀信心地将写完的稿子交给老师。陈老师肯定了我们的辛劳,但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建议我们体验黑车司机一天的生活。于是乎,我们想方设法又联系到了一名黑车司机,跟随司机观察了他所居住的环境,跟着这位师傅跑了一天黑车,比起前两天泛泛而谈的内容,这次有了一些详细具体的例子。就这样一天下来,我们早己疲惫不堪,但回家还得继续码字。第二天交稿给老师后,他评价内容己经丰富了,但还缺少执法者和社会学者的观点。

    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我们继续完善稿子,跑去交管局,结果吃了闭门羹,后来通过电话完成了对执法者和社会学家的采访。最后这篇8000字的稿子,我们前前后后用了两周的时间来做前期调查、中期采访,以及最后的修改。

    我到这时才明白陈老师所说的“辛苦”含义,既有人热天在外奔波的劳累,也有被拒绝时的无奈、郁闷,还有耐心地反复修改、提炼观点,以及交稿后担心稿件能不能用,那颗忐忑的心被悬得很高……原来出稿是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这一次磨炼,我感觉自己的耐心真的提高了,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了,和陌生人交流也克服了胆怯之情。当然看到努力化为油墨印刷出来的文字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报社实习的这两个月中,感觉自己成长了许多,这段经历也为我以后的职业选择探明了方向。

    一本成长的内刊

    转眼间迎来了大四毕业季,通过在报社实习的日子,我坚定了和笔杆子打交道的职业理想。也是在实习中,我了解到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会出版内刊来记录企业一路走来的历程,所以我选择了人力资源部的内刊编辑作为自己的求职方向。这份工作兼具编辑和记者的两种属性,所以在面试时,面试官详细询问了我以前在报社、杂志社实习的经历和一些具体细节,查看了我发表的文章。面试结束后,我很快收到了录用通知,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成了一名社会人。

终于找到一份能将兴趣和能力结合起来的工作,在工作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也是在工作中,我见证了企业一步步的发展印记以及自己的成长!  

 张悦摘自《成才与就业》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