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路下“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的框架设计
时间:2017/1/2 16:04:07   点击:0   [ 关 闭 ]

詹碧卿,林风人

 

    一、“职业人才成长服务”的理念内涵

    职业教育是服务型教育,它以服务为宗旨,为产业和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服务,其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服务”。首先,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目的,从职业出发的教育,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职业人才,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对象适应职业需要,能胜任工作并能有持续良好的职业发展。其次,职业教育要帮助学生自主成才而不是代替他们成才,更不是塑造成才。学生的职业成长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热切的职业向往,以及坚持不懈、“工学结合”的实践与学习。再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职业人才的成长经历“职业认知和选择”“职前准备”“职后发展”3个阶段。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业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阶段概念十分模糊并且部分阶段缺失。职业教育有必要改变这种现状,了解和把握职业人才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从不同阶段特定需求出发,有效做好服务,不但要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明确、有效的“职前准备”服务,而且要将服务向职业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拓展延伸。

    为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为学生服务”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为职业人才成长服务”。事实上职业院校在服务职业人才成长的过程中,不但服务了学生,而且为企业输送大量适销对路、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也为产业行业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企业、学生三方面的服务统一起来,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概括起来,“职业人才成长服务”理念内涵包括以下5个环节。

    1.突出“职业目标”

    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应当围绕着职业目标采取系列措施: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相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所处岗位群要求相匹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联系、培养主体是校企多元共同参与、培养模式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培养方式是教、学、训、做、赛、评相融合……

    2.强调“成长服务”

    要分析职业人才成长的内、外因,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职业人才成长的内因包括个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成长的内驱力和主动性,是决定性的因素;职业人才成长的外因来自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的主导因素。职业教育的外因只有通过激发和服务于职业人才的内因才能起到作用。因此,学校不但要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也要指导学生了解产业行业背景和职业要求,明确职业目标;不但要研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培养职业人才的思路与途径,明确职业人才能力定位;不但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也要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模式,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瞄准职业目标,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细化阶段学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和有效管理,使得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与职业人才的主体作用两者耦合互动、良性循环。

    3.实施“全程服务”

    要研究职业人才成长的阶段性规律,实施职业教育的全程服务,包括“职业认知与选择”“职前准备”和“就业和职后发展”3个阶段。首先,学生在校期间是“职前准备”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要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等多角度强化“职前准备”服务;其次,职业教育要从在校期间向入学前和毕业后两头延伸拓展,除了在校期间的“职前准备”服务,还必须增加大学前的“职业认知与选择”服务与毕业后的“职后发展”服务;再次,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提供有效的职业成长服务,要实施从职业认知与选择、职前准备到职后发展有序衔接、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全程服务。

    4.推动“合作培养”

    职业教育不能关门办学,要聚集政府、行业、产业、企业和社会团体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保证培养质量;要立足地方经济,将具有偶然性的点与点的校企合作,转变为区域产业链与专业群的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开展产教融合型的校企合作。应探索要素整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根据职业人才成长的需要,提供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实操性实训条件,共同培养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职业人才。

    5.着力“落地运行”

    着眼“职业人才成长服务”的可操作性,要挖掘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意识,重塑服务流程,将理念创新转化为可操作的“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在“互联网+”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支持下,整合互联网技术和社会资源,建设与其培养模式相配套的信息化平台系统和网络资源,构成“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支撑载体,保障“职业人才成长服务”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落地运行。

    二、“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何将作为个体的职业人才成长的“职业认知与选择”“职前准备”“职后发展”3个阶段有机纳入职业教育的“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体系?

    本文的思路是:首先,应针对大部分学生职业意识模糊的状态,设置“职业认知与选择”阶段并对应学生入学前的阶段。职业院校可以提前对入学前的潜在学生开展“生源服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职业选择,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联,唤醒其职业意识。其次,将重要的“职前准备”对应于学生在校期间。职业院校可以提供拓展性的“课程教学服务”与“实践教学服务”,将课内外相贯通、校企共合作、工学相结合,有效地实施职前准备。再次,把“职后发展”对应于学生毕业之后阶段。职业院校可以提供各种有利于毕业生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和机会,帮助毕业生长期持续地进行职业发展。最后,鉴于职业人才成长内因和外因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职业指导服务”和“政校企合作服务”贯穿于职业人才成长3个阶段的全过程。

    这样就将职业院校服务职业人才的外因主线与职业人才自主成长的内因主线关联起来,耦合互动起来,既体现了职业人才成长服务的5个环节内容,又构建了“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包含以下6个模块。

    1.生源服务

    本模块是入口模块,包括为潜在生源提供职业倾向性测评服务,提供相关行业、产业发展的数据分析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信息,分析职业与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知职业,选择专业;通过中高职之间的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改革交流以及职业指导课题合作,以及多媒体招生咨询信息服务等,多方面服务于潜在生源;分析生源地的产业布局等经济特征、人文历史等社会特征,研究潜在生源的地域分布规律,制定有效的招生策略。

    2.职业指导服务

    本模块是特色模块,贯穿于职业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包括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精细课程建设;将职业指导工作提前到招生阶段,并贯穿整个在校期间,系统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完善校友档案形成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为校友提供职后发展服务,并为新一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依据。

    3.课程教学服务

    本模块是主要和基础模块。一是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推动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二是探索学习模式改革。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协同学习、探究学习,挖掘潜能,激发积极性。三是探索教研模式改革。将教师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双师团队协同教学教研,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和职业教育能力。四是探索职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以清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依托,借助"翻转课堂"MOOCs等新型教学组织方式,整合建设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推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4.实践教学服务

    本模块是重要和攻坚模块。包括实训中心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及量化考核评估体系探索;实训中心各类资源的分类管理和优化配置探索;多类型实训项目管理探索,包括校内实训项目、校外实训项目、校内工学结合实践立项项目、横向课题项目,以及基于师生工作室实践项目;虚拟空间仿真教学的推广应用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远程视频实训系统的探索等。

    5.政校企合作服务

    本模块着力于政校企多方合作,贯穿于职业人才成长全过程。包括:深入挖掘政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政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的体制和长效机制;探索政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如何共建专业、共建二级学院和职教集团,如何共建实训与培训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等;加强政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发布和互动,为学生、企业、产业、行业和社会团体服务。

    6.终身教育服务

    本模块是出口模块。包括探索如何通过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等方式,为校友提供长期、稳定的学历提升平台;探索如何按照职业标准,挖掘行业企业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培训课程,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为员工技术提升和企业升级转型服务;探索如何与社区合作建设社区大学,与企业、行业合作建设技术培训基地,为终身教育服务。

    三、“职业人才成长服务”信息化支撑系统的总体架构

   “职业人才成长服务”的信息化支撑系统是以“职业人才成长服务”理念为理论基础,在深入研究“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校园各种资源与业务,帮助并支持“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落地运行的信息技术平台。

    系统整体架构分为基础系统环境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展示层、接入层5个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与规范体系为系统建设提供规范和安全保障;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共享数据平台三大系统平台构成基础应用框架平台,保证管理系统和核心应用系统能够统一规范、顺利实施和灵活拓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保证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并提高运行效率和效果,针对生源服务、职业指导服务、课程教学服务、实践教学服务、政校企合作服务、终身教育服务这6个探索类项目,本文设计了生源服务管理系统、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职业指导管理系统、政校企合作管理系统、终身教育管理系统等对应的6个支撑类项目,由这6个支撑类项目构成本系统总体架构中应用层的核心业务。本系统还包括特色专业资源、优质课程、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等信息化校本教学资源。

    四、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项目推进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为保障“信息化环境下‘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探索”顺利实施,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力量,对其中的6个教学探索类子项目和6个技术支持类子项目重点攻关。特别把每个教学探索子项目与一个技术支撑子项目结为对口协助关系,形成独特的项目管理机制。

    1.实行项目小组负责制

    以校内立项方式组建项目组,申报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和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启动项目建设。

    2.探索类项目与支撑类项目协同工作

    探索类项目组由业务所在责任单位、试点单位成员组成,并吸纳对口技术支撑项目组组长和骨干参加。支撑类项目组主要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计算机系技术人员组成,并吸纳对口探索组组长参加。探索类项目与支撑类项目对口协同工作,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3.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每个探索项目都选择若干单位做试点,在试点单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将探索成果梳理转换成需求分析报告,交予开发对应的支撑类软件项目;软件成型并经过测试后,再交与试点单位试运行,由试点单位提供软件使用报告;软件经过修改升级后,再逐步推广使用。

    4.在项目研究开发中成长

    项目组成员有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骨干,也有软件企业开发人员,他们优势互补,在沟通、培训中学习;在探索、研究中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职业教育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通过项目建设培养了一支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五、结语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本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特别是生源服务、职业指导服务、课程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探索、政校企合作服务探索等探索类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获得国家级、省级5个教学成果奖;学生职业成长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学生工作室、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创业创新项目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当然,信息化环境下“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还只是局部探索,期望借助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互联网+”的东风,能进一步加深对该项目的研究与完善。

 

孙莉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