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路径研究
时间:2017/1/2 16:02:50   点击:0   [ 关 闭 ]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意义

    20世纪初始,职业指导走过了萌芽、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程。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指导,简直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职业指导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20世纪末,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和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指导办法》,确立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法律地位,使职业指导的发展走上了法制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是指导者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的个人特点与职业相关的背景等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供职业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强调指导对象是用人单位和学生双主体,而不是求职者单个体;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某个阶段,而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职业生涯;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提供职业信息,而应该是深层次的教育帮扶。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准确选择、适当运用,则更能体现其引导、教育效果。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帮助学生就业,还帮助学生学会择业、就业、创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呈现多样化的渠道:高考统招、对口单招、自主招生等。目前的生源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二是通过对口单招录取的中职毕业生,三是通过注册入学的学生。生源构成相对复杂,入学成绩差距较大,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能相差一百多分。学生素质的差别进一步加大。起点不同、认知不同等原因致使他们在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高职院校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渐转向内涵发展,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高职院校需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社会职业变动来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指导。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指导的理念不够先进

    不少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往往重职业性、轻教育性,重技能训练、轻职业指导。学校对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技能训练比较关注,但对学生职业指导的教育,如个人发展的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比较忽视,未能给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许多高职学生认为职业指导的学习可有可无,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一种职业选择和决策的能力,难以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增加了适应岗位的难度。

    ()职业指导的平台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虽然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多数是大班课堂讲授且教学的课时偏少,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不能针对生源多元化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学生参与热情不足,常常停留在疲于应付、质量不高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社会职业的积极性较高,但学校末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与服务,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指导,学生缺乏社会分工及社会职业方面的知识,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工作对学生职业选择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尽管与用人单位、就业市场之间有联系与沟通,但仅仅是将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招聘条件告诉学生,缺乏宏观的调控和管理。学生对自我认识以及对岗位的情况、就业形势都不甚了解。据调查统计显示,近半数的学生缺乏对职业规划的清晰认识,人云亦云地随大流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学校的职业指导对学生的影响可有可无。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未充分发挥帮助学生择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职业指导的队伍不够专业

    职业指导教师在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职业辅导员”“生涯设计指导者”“就业市场信息者”。但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他们有的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水平。目前,我国从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队伍主要是从事大学生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大多是没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知识储备不足,职业指导工作中职业发展、生涯设计、职业测试等涉及的专业知识欠缺,专业能力薄弱。

    三、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路径探索

    ()更新职业指导理念,提升师资水平

    高职院校要重视职业指导教育,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将职业指导课程系统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真正把职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职业指导氛围。学校领导带头到用人单位调研,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将职业指导工作持续化和常态化;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调动校友、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合作单位等一切可用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制约学校就业成效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稳定的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团队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质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指导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理念、新知识,全面完成学校部署的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建立职业指导平台,提高服务能力

    l.整合资源,建立职业指导管理平台。

    高职院校可整合资源,将多头管理集中到就业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职业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开展职业咨询、职业辅导,系统讲授相关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求职技巧等,尤其要针对不同生源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帮助其量身定制职业发展目标与实施计划,实现个性化就业。通过建立生源多元化的学生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全面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

    2.完善信息,建立职业指导信息平台。

    当前,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的信息平台十分必要,有利于减少人才和资源浪费,有利于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把社会和人才的双向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可依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和就业信息移动服务平台,自主开发学校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就业市场运行管理平台、就业相关数据调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全面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和跟踪机制。这些完善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信息传递快捷、信息发布全面、信息服务立体的效果,全面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3.丰富活动,建立职业指导训练平台

    不同生源素质学生的培养方式理应有所差别,高职院校除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层面上有的放矢,更需要利用各种有效方法,争取最大程度的指导效果,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职业认知、职业专业训练、创业综合对抗、访谈成功人士、专家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活动训练方式中找到兴趣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就业创业大赛,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求职和创业能力。

    ()创新就业工作模式,增强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要从创新工作模式入手,首先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在知识储备、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区别,通过学情分析,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分别从职业认知、专业训练、综合对抗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其次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三类生源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可以从提高就业通适能力出发,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举办创业培训班,系统开展创业意识、创业计划的培训,让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通过对口单招录取的中职毕业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对于这类学生高职院校可增加职业技能培训课时,大胆鼓励学生多渠道积累就业经验,如通过SYBKAB创业培训、跳蚤市场、创业一条街等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通过注册大学的学生,要打破仅在课堂上进行职业指导教育的固化观念,可将全方位模拟实践职业指导课程解决方案融入教学之中。这样不仅把企业管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把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通过3D展现、计算机数学建模、对抗博弈等技术,把枯燥复杂的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形象直观、充满乐趣的体验式训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要不断更新职业指导服务理念,精心构建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以适应就业形势严峻的新常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探索就业新途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化应该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标。

   孙莉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