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6/12/20 15:46:56   点击:0   [ 关 闭 ]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

    李政、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4期中撰文,描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基于SECI模型,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建立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

    首先,作者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式创新。具体而言,有以下特征:1.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的融合式创新。学校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积淀与问题反思的空间,而企业的实践环境则为学生提供理论转化与设计应用的平台,正是在两者之间不断地穿梭与融合之中形成应用层面的创新成果。2.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融合式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要能够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式创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长期的隐性知识积累及其与显性知识的互动将为学生及其所在组织(企业)创造知识财富。4.以工程知识为载体的多要素融合式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社会价值必须通过工程知识这一载体实现科学理论与技能技术的过渡与协同。

    其次,作者借鉴了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框架。知识的创造主要由四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共同化,第二个阶段是表出化,第三个阶段是联结化,第四个阶段是内在化。知识的创造始于共同化,在经过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的过程后实现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的融合吸收以及在“质”与“量”上的扩大(即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并开启新一轮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在知识创新上体现出了如下三个特点:1.知识创新是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融合的过程。2.知识创新是二元情境融合的过程。3.知识创新是实践行动与学习反思融合的过程。

    最后,作者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1.校企双主体开放式合作搭建共享型知识创造平台。2.“理实一体化”与“理实交叉式”安排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内在机制。3.制度群建设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制度保障。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25

 

中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

    胡晓玲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3期中撰文,基于学生发展理论视角,分析并比较了中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借鉴了美国高校先进的经验,提出了推动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作者首先对学生发展理论的四个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1.从大学生认知方面看,认为在校大学生应当被视为完整的个体,应从全面发展的视角促进其各方面均衡发展。2.从大学生发展规律方面看,认为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高校必须重点关注这些个性特征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3.从大学生发展环境看,认为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在校大学生与高校环境之间的互动契合,高校必须要给予在校大学生一个具有充分挑战并且足够支持的均衡环境。4.从高校事务合作关系角度看,认为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课程事务及课外事务等方面必须要进行统筹协调。

    接着,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1.在教育内容体系方面,美国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设计,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及早形成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而中国没有形成网络化、整体化的教育内容体系,使在校大学生难以及时形成职业生涯意识,不利于职业能力提早形成。2.在教育师资队伍方面,美国具有一批硕士以上学历并经过系统化岗位培训活动的师资队伍,并且培训人员聘任及岗位晋升上都拥有一套完善齐全的程序及流程;而中国职业生涯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多为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3.在教育过程方面,美国推广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而中国缺乏职业生涯教育全过程性指导思想。4.在教育实效性方面,美国遵循“以学生为本”为理念,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注重实效性的持续提升;而中国以群体化、大课程为主要形式,没有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化、“一对一”的辅导及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总结了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经验的四点启示:1.构建“全方位”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2.培养“专业化”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3.推进“全过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模式。4.强化“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辅导。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25

 

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若干启示

    阚阅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2期中撰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从法制环境、生态系统、社会创业、创业课程和知识创业等维度提出了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作者认为美国创业教育注重生态系统建设。除教育机构外,美国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包括了公共部门、私人部门、非营利部门等诸多主体。1.政府部门。美国联邦、各州及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项目与经费支持以及外部环境支持。2.非营利组织。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支特服务和多种创业培训服务。3.投资机构。主要包括天使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两类。4.企业组织。企业参与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另一种形式是由专业化的创业孵化和加速公司提供全流程的创业支持服务。第二,作者认为美国创业教育倡导社会创业的价值观念。1.阿育王组织是全球最大的社会企业家培育组织,也是推动社会创业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以及高校社会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2.美国诸多的民间非政府组织也是提倡和推进社会创业理念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作者认为美国创业教育积极支持女性创业。1.美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以女性创业为指向的教育项目。2.众多女性基金会也是美国促进女性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第四,作者认为美国创业教育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1.基础教育阶段创业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的小学和初中主要通过各种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高中则在活动的基础上设立了相关的课程。2.高等教育阶段创业课程。美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更加系统、丰富,主要通过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业的相关项目、建设创客空间或孵化器等措施,促进学生将创新和创意转化为创业实践。

    最后,作者提出了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1.营造法治环境。2.建设生态体系。3.重视社会创业。4.完善创业课程。5.强化知识创业。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22

 

论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胡冰、李小鲁在《高教探索》2016年第5期中撰文,阐述了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分析了高职教育中依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两个维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新使命。

    首先,作者阐述了理性缺失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1.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专业精神。2.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良好的职业态度。3.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人文素养。

    其次,作者分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依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两个维度。1.技术理性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技术理性来源于人类技术技能的发展,是技术技能者认识职业、认识自我及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中的专业精神实际上是解决工匠专业发展问题,也就是技术的可发展的空间等问题。技术理性在解决技术发展问题中起重要影响;技术理性要求工匠必须细致、精益求精;技术理性影响“工匠”的特殊发展。2.价值理性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价值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价值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

    最后,作者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新使命。1.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着力培养把握两个理性的能力,培育工匠的专业性。2.思想政治课必须善于提升运用两个理性的效果,培育工匠的职业性。3.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中将理性转化为知识,培育工匠的人文性。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22

 

“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机制探析

    李政在《机械职业教育》2016年第4期中撰文,从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抽离出“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探析了“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出了“互联网+”影响职业教育的路径与维度。

    “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是“互联网+”与职业教育“嫁接式”影响,即直接路径;二是“互联网+”以职业为中介的“传导式”影响,即间接路径。直接路径强调互联网在理念与实体层面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前提是将目前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的某些要素视为传统,通过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现代性元素的摄入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其核心要义是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和优势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间接路径是“互联网+”将借助技术手段和传统产业的基础,对职业的内涵、领域、形态等产生影响,进而通过职业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

    “互联网+”全方位地对职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扩充与重构、运行模式的改良与创新、专业结构的调整与适应、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创新进行渗透。在理念层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进了职业教育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和作为支撑的教育过程理念的转变;在内容层面,“互联网+”推进了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扩充,互联网产业的独立发展造就了新的知识体系并基于自身技术的成熟发展及其传统产业互动,衍生出全新的岗位;在模式层面,“互联网+”与“+互联网”并举,职业院校运行模式的革新将会进一步深化;在结构层面,“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的进程,这也是互联网重塑职业教育内部结构的过程,包括针对产业边界模糊化的专业结构调整、针对知识结构复杂化的课程结构调整、针对技术含量日益提升的能力结构调整等。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