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6/11/18 9:29:34   点击:0   [ 关 闭 ]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基础组织结构研究  

    郑微微在《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4期中撰文,介绍了现代大学基础组织的属性,阐述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基础组织结构的构建准则,并提出了应用技术型大学两种基础组织结构的模式。

    其次,作者从组织理论发展的角度看,提出应用技术型大学基础组织的构建要遵从组织的发展运行原则。主要包括:1.组织构建要符合组织发展的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应该关注管理者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对话,关注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实现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2.组织构建要体现功能性,更加凸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无论对于教学功能而言,还是对于社会服务功能而言,应该有利于同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合作;3.应尽力避免结构性冲突,通过减少管理机构数量、合理分配权责等措施,提高组织效率;4.避免同质化,应该保持有个性特色的组织体系;5.组织运行要保障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组织的设计要围绕目标需要而展开;6.组织结构要有利于内外部协同。

    最后,作者提出了两种基础组织结构的模式。1.延展型院系结构,这是直线式基础上的矩阵结构,是“校——院——系”结构模式的拓展;2.无系层级扁平化结构,此模式是取消系层级,实施扁平化管理,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服务有机融合的矩阵型扁平化组织体系,它有利于协调校地联合培养人才以及开展技术服务。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10

关于以效果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

    唐以志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6期中撰文,从质量概念变化趋势及国外评估模式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分析入手,借助过程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将效率、效益、相关性、影响、有效性等效果指标作为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质量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根本,是提升职业教育活力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质量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源于工商业领域并被工商企业看作是未来市场上最重要的制胜法宝,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美国学者加文曾经在1984年对战后30多年出现的各种质量定义进行分类,他认为存在着五种主要的质量定义,即超验的质量定义、产品导向的质量定义、使用者导向的质量定义、生产导向的质量定义、价值导向的质量定义,并且随时代变化每种定义体现出不同的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

    近年来,在质量管理和评估中,效果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从国际评估理论和实践来看,效率、效益、有效性、相关性、影响、可持续性等效果指标成为衡量质量的主要指标。

    作者举例阐述了当今主流的评估模式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共同发展趋势:1.新的ClPP评估模式突出了效果要素。2.SPO的质量评价模型是一种效果导向的质量标准体系。3.世界银行“逻辑模型”指明了效果导向评估模式的发展方向。因此,从评估理论和实践的视野来看,将产出及其使用产出后产生的成果或直接效益以及带来的影响或间接效益等作为构建评估体系的基础是当今主流评估模式共同的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按照输入——输出——成果——影响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的逻辑模型,职业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多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要素句括:输入源、输入、活动、输出、成果。有了这些质量标准,我们就可以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对职业教育进行评价,我们就建立起了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7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

    童卫军、姜涛在《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l期中撰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的启动和建设,带动了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但目前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资源库的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作者分析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现状。目前,网络上有关教育类的资源平台系统非常多。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服务平台,有高等教育出版社运营维护的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平台,也有企业投入的教育服务平台,同时还有很多地方和院校自主开发的资源平台,适合于局域网的安装系统,有的不提供互联网模式。而教育部官方指定使用的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目前有两个:“数字校园学习中心”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存在的问题:l.资源建设缺乏标准和规范。2.资源库应用忽视师生互动。3.缺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机制。4.推广应用缺少利益驱动机制。

    其次,作者提出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构建与思考。1.构建应对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应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依照区域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胜任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并细化为“能力单元”,形成涵盖一个专业所有岗位“能力单元”的教学标准体系。2.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站式学习平台。教学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资源、课程管理、项目管理、互动教学、实训管理、作业测试、分析评价等;学习系统主要包括课程选择、学业档案、在线学习互动、职业生涯定位导航等。3.创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运行机制。行业企业应作为建设主体主动参与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并享有一定的权益,专业教学资源库应成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要平台,资源库学习平台不仅仅面向学生,还要为在职者与社会访客的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提供支撑。4.借助平台战略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整合各类利益相关方的资源与需求,明确各类资源建设者、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保障机制,完善利益驱动机制和自我造血功能,从而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环境。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7

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成军在《中国高教所究》2015年第12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开放、“跨界” 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同时遵循职业规律和教育规律,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不仅要具有规制的功能,还要有引导和激发的功能,其管理文化应体现在宽容的精神、民主的态度和参与的意识中。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普适与个性高度结合的内部治理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要突出“共同治理、开放治理和分类治理”。首先,高职院校唯有在以企业参与为核心的共同治理上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议事规则、行为约束和运行制度,才能真正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职教运行机制,从而激发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活力,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其次,基于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特征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形成“跨界”运行中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利益制衡机制,以教学治理为核心的开放的内部治理行为,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其三,改革现行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诉求,实行分类治理。具体来讲,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选择,灵活组合课程模块,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方式,实行以学分制为主的学籍管理,为学生的多元成长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通道。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和管理系统,实行企业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评价课程学习过程,第三方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绩效,保证“跨界” 中的有序、高效,从而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保障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