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6/10/12 14:40:04   点击:0   [ 关 闭 ]

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

    袁靖宇在《江苏高教》2015年第6期中撰文,比较了中德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分析了中德职业教育发展差异的文化制度和环境因素,并就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德国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首先介绍了三种职业教育模式:l.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制;2.是以德国为代表、欧洲多国实施的“双元制”;3.以中国为代表的职校制。接着,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1.文化传统不同。职业无高低的思想传统、崇尚技能的传统和社会各界与私人资助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都是德国重视职业教育的根源,而在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2.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德国是制造技术、工业软件、工业电子技术的主宰和全球制造产业领先的供应商,而中国是全球新技术的机械应用者和新产品的市场,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创造的附加值低;3.劳动力市场不同。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德国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为了获得高技术技能的劳动力,不得不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而中国在世界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下游,劳动力市场需求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新技术的机械性应用者的特征;4.产教融合模式不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也是最大特点为产教深度融合,而职校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企业需要和企业发展。

    基于以上的差异分析,作者就“高职院校怎样借鉴德国经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1.适应现阶段国情要求,促进骨干职教集团完善本行业职业标准;2.围绕岗位胜任和岗位迁移能力提升,突出学生通用技能培养,重视学生科学价值工程观培养;3.定位应用性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4

 

从“断头桥”到“立交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的路径探寻

    徐小容、朱德全在《西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l期中撰文,阐明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的概念逻辑,分析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障碍和困境,揭示了我国构建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立交”路径的渠道。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也即是通过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方式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在转型过程中,“应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普通院校如何转型”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需要理清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的概念逻辑:l.应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从属逻辑;2.高校发展类型与地方高校转型的关系逻辑;3.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的层次逻辑。

    在明晰了上述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阻碍和困境,首先是制度性障碍,这是一种外在阻滞,它包括:1.教育相关政策制度限制过严;2.高校招考制度失之偏颇;3.学校评估制度重“标准”轻“特色”;4.教师评聘制度重“学”轻“术”。其次,存在条件性束缚,这是一种内在窘境,包括:1.办学定位盲目攀高;2.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3.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度不高;4.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5.内部治理结构封闭单一;6.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偏低。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的“立交”路径建构:1.高屋建瓴:顶层设计制度层面的标准体系;2.优质竞争:筑构公平公正的政策制度环境;3.扩大自主: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制度;4.优势链接:对接区域经济的“地气”以长高校发展的“底气”;5.纵横贯通:构建交互融通的立交贯通体系。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7

 

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童卫军、任占营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中撰文,分析了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所存在的三大困境,阐述了当前职业教育形成产教融合的新生态,并针对三大困境,提出了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建设性意见。           

    首先,作者分析了导致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存在的三大困境:l.“身份困境”,主要表现在院校办学性质的模糊带来政策缺失,院校的公益性质与企业逐利目标的背离等方面;2.“资金困境”,表现在缺少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导致办学经费很难得以保障,以及办学身份尴尬,导致政策扶持缺位;3.“模式困境”,具体表现在,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实现,二是“产教融合”的优势不能发挥,三是行业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其次,随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也开始呈现新的生态。作者着重介绍了新生态的四个方面:1.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有新突破;2.行业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3.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初步形成;4.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明确。

最后,基于当前我国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三大“困境”,并结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新生态,作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和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明确参与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为不同办学主体的职业院校提供平等的政策待遇和评价体系,创新多元化职业教育培养机制,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提供法律支持;2.改善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办学环境,包括认可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公益性,明确职业教育企业办学主体的相关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3.保障行业企业办学的资金来源,明确生均拨款政策适用于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加大其专项经费投入,促进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4.创新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促进行业企业办学,由行业牵头组成由多家企业剥离院校组成的股份制职业教育集团等。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7

 

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研究

    李兴洲、王丽在《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中撰文,解读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内涵,分析了实践共同体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方式。

    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是职业教育领域根据一定的学科、专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教学、实训、科研等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共同需求而聚集起来,通过相互对话、学习、讨论、借鉴、模仿等方式,相互促进和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作为情境学习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学习的重要载体。

    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无论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个体自主学习,还是对于学生的良好学习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实践共同体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有利的结构性学习资源,为职业教育教师资源共享、借鉴他人、丰富个人经验从而应对新问题提供载体。2.实践共同体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职业认同的情感支持,提供坚实可靠的工作基础和动力支撑。3.实践共同体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实践反思的真实参照,实现教师、学生互相发展的共同目标。4.实践共同体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专业身份转变的合理契机,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分析实践共同体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作者提出了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有效方式。1.继承共同的以职业认同的叙事分享为主体的文化历史遗产。2.完善相互依存的系统,实现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企业专家、学生的交流合作与共同成长。3.实现专家指导对新手成长保证的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技术的再生产循环。4.建立实践共同体资料库,增强教师实践工作的反映性。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10

 

 

教育政策文本视角下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建设及其思考

 

    涂三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6期中撰文,从教育政策文本入手,回顾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政策的现状与进展,对兼职教师政策关注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评价,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兼职教师建设的政策设想。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梳理了兼职教师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实践进展。就政策实践时空范围看,有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之别。国家兼职教师政策主要是指中央和国家教育政策中关于兼职教师建设工作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主要分为将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作为问题关注到出台专门政策这两个阶段。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地方各省市积极落实国家兼职教师政策,配合出台地方实施办法。此外,加大机制体制创新,推动本地兼职教师政策的创新实践。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对兼职教师政策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评价:第一,兼职教师政策的目标与岗位设定。主要涉及对于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公共文化课教师的政策区别应对问题。第二,兼职教师的比例与标准。国家应当明确兼职教师比重标准,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第三,兼职教师的政策如何从文本走向有效实践。关键在于政策决策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有效的协调和沟通。第四,兼职教师的政策工具与政策重心。院校应当主动作为,创新机制体制,让企业的能工巧匠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这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根本。另外,还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提高兼职教师队伍认识。2.改革聘用办法和兼职资格制度。3.创新地方实践。4.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