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6/6/1 10:30:17   点击:0   [ 关 闭 ]

非智力因素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刘宝宏在《教育探索》2015年第10期中撰文,基于非智力因素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效应、高职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指对认知反映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它本身不属于认知反映活动,非智力因素与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人素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合力作用的产物,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实践、校园环境、党团活动、寝室环境、师生关系、学生管理等都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非智力因素教育是职业方法能力的源泉,是职业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非智力因素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促进性、先导性和极高的关联度,职业核心能力的取得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呈较高的正关联。

    作者根据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影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非智力因素有学习动机、个人兴趣、情绪情感、目标感和性格。在学习动机方面,有16%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作业是一种任务;在个人兴趣方面,主要表现出兴趣不稳定不广泛、兴趣中心错位;在情绪情感方面,50%的同学情绪稳定,42%的同学情绪基本稳定,8%的同学情绪极不稳定;在目标感方面,55%的同学目标一般,35%的同学目标高,7%的同学目标低;在性格方面,呈现出总体信心缺乏、独立意识较强、竞争意识较弱、欠缺毅力等问题。

最后,作者根据上述调查,提出了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为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价值目标,建立自尊自强的人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良好性格和交流能力,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具体的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并进行积极的交流能力训练。3.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具体为通过教师开展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风、合作意识和习惯,并以割裂科技/文化和体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和竞争。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1

 

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或然症结与路径选择

 

    汤霓、王亚南、石伟早在《教育科学》2015年第5期中撰文,阐述了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利益主体及其诉求,分析了阻碍现代学徒制根植我国的四大或然结症,提出了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路径选择。

    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或者因现代学徒制构建而受到影响的组织与个体。由于后者所指涉的范围过于庞大,因此在该文中作者主要分析前者。当前能够对现代学徒制的构建产生影响的主要利益主体有:企业、学生(家长)、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师傅、行业组织等。它们的利益诉求分别为:1.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政府支持以及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及社会声誉;2.学生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与良好的职业前景,以及通过学徒制项目通向其他教育轨道;3.职业院校是为了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并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4.政府是为了发挥资源统筹作用,满足公共需要;5.企业师傅是为了获得额外的经济报酬;6.行业组织是为了通过发挥其在学徒培养过程中监管的作用,确保整个行业内技能传承的有序开展与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意味着我国正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作者通过基本确指影响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利益主体及其诉求分析,探讨了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四大或然症结:第一,挖人外部性:如何规避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第二,学徒异化:如何防范学徒制变为剥削学徒的廉价用工机制;第三,替代忧虑:如何激发企业师傅在技能传承上的积极性;第四,校企割裂:如何调整两者在利益诉求与权责分配上的错位与失衡。

    为了使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对上述或然症结进行良好处理,因此作者针对以上症结提出了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四种路径选择:第一,采取非市场治理措施,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第二,确定学徒制课程框架,保障学徒培养质量;第三,建立企业师傅教师资格制度,维护其劳动安全;第四,完善法制建设,规范利益相关者合作行为。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1

 

国际化视域下高职院校交流与合作开展研究

 

    舒畅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0期中撰文,以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出发点,阐释了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探讨了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际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首先,作者阐释了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教育国际化是利用木土和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边交流与合作。高职教育教学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固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深远意义:l.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动力;2.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作者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高职教育国际化处于弱势地位。2.受多种因素制约,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动力不足。3.国际化程度不高,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缺乏竞争力。

    最后,作者提出了国际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L.强化政府责任,营造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营造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2.积极采取措施,打破国际交流合作的瓶颈。政府要适当向高职院校实行财政倾斜政策,完善职业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3.优化战略管理,增强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竞争力。包括培养国际化师资、打造国际化特色课程、加强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等。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1

 

类型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结构模型

 

    庄西真在《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1期中撰文,提出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机构与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规定的看法。

    机构维度、职业发展阶梯维度和能力维度是确定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的三个重要指标。1.机构维度。政府办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教师的主体也存在于此类机构之中,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来自岗位一线的,作为兼职教师的优秀员工为辅;企业办职业院校,规模较大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以专职教师为主,规模较小的企业职业教育实施机构往往并不常设专职教师;社会办职业院校,以营利性为主,这类机构一般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2.能力维度。专业教学能力,指教师组织职业教育知识、技能教学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职业指导能力,指职业院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职业品德、职业能力并适应职业活动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职业院校教师整合、分配资源与领导的能力,即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指针对所涉猎的领域,在技术实体层面和教育教学层面实现思想和成果的新突破;学习探索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和能力。3.职业发展阶梯维度。根据教师能力的阶梯型差异,可将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梯分为三个阶段:新入职教师、合格教师、专家型教师。

不同机构、不同岗位对教师能力的理解和组成有着不同的看法,进而影响教师在能力发展上的取向与侧重。1.政府办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且职业成长的路径也较为复杂。2.企业办职业院校以定向性的人才储备、员工培训为主要功能,且教师往往也兼备培训需求调研、课程开发与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技能,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3.社会办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要能够满足机构日常运转对教师的需求,所以在能力要求上有自己的特点。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