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业 指 导
时间:2016/6/1 10:28:50   点击:0   [ 关 闭 ]

别漠视企业的首次来电

看着同学们纷纷投递简历,马不停蹄地求职,应届毕业生小谷也被这种无形的紧迫感带动了。他跟随求职大军奔赴各大招聘会,目不暇接地浏览和收集各类求职信息,争取一个又一个面试机会。

一个下午,一阵手机铃声把小谷从午睡中惊醒。“请问是小谷吗?”“谁啊?”小谷睡意朦胧地应和着。“我是上海某网络有限公司,你之前投递了我们公司的市场策划一职……”“什么,什么网络公司?不记得了,你直接说什么事吧。”小谷在电话中明显透露出不满、焦躁和催促的语气。“你好,通过你的简历,我们认为你基本符合市场策划的岗位要求,我们想先了解一下你个人关于求职的一些想法。”“我也没什么想法,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来,你对工作还没有做好该做的准备。谢谢你投递我们公司,再见!”

电话就这么被干脆地挂断了。“网络公司,我投过他们公司的岗位吗?”睡意全无的小谷,打开招聘网站,找寻着自己投递过的岗位,结果他发现,这家公司的市场策划竟是自己最看中的应聘岗位之一。这家企业不仅给实习生的待遇比同类企业高,而且岗位的锻炼机会也多。小谷后悔地拉扯着自己的头发,深深意识到一次宝贵的就业机会就这么失之交臂了。

其实,像小谷这样的同学还真不少,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对企业的“第一通”电话予以足够重视,难得的机会就在“漠然”的电话面试后,划上了终止符。比如小谷,在电话面试中就存在这几个典型问题:

第一,未能正确看待电话面试

未接触过电话面试的求职者多数会主观地认为,电话面试就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咨询,企业只会问询个人的现状和基本学习情况,是一场了解彼此的闲聊。因此很多人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会掉以轻心,从而在语气、语调等方面比较随性,甚至出现小谷这样语调急促、不耐烦,对电话打断其睡眠隐隐透露出不满以及交谈缺乏礼貌等问题,当然职场人该有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就更谈不上了。这样的应聘者很容易给企业留下不友好、缺乏适应陌生环境能力等负面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求职者不重视电话面试,不了解电话面试在整个面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淡忘应聘的企业和岗位

当企业告知小谷公司名称后,小谷不能快速做出反应,致使企业和其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他全然没有印象,对企业的问题也茫然不知如何对答,缺乏互动。

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多数求职者在投递简历时采取了“撒网式”的求职攻略,之后也没有做好记录工作,他们秉持的是带有侥幸心理的“碰运气”策略,所以在面对企业电话面试时,脑海里根本没有关键信息的储备,对应聘想法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对职业和岗位缺乏了解

小谷投递简历时,对市场策划岗位应该是有兴趣的,只是他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和分析岗位的工作内容、素质要求,没有全面地了解应聘企业的背景和所属的行业领域。在企业请他谈谈对岗位的想法时,小谷只能苍白地回答“NO”。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源,是他缺乏入职匹配的概念和意识,职业定位不够清晰明朗,凭借主观判断来进行岗位选择,没有对自身能力、学识背景与岗位的匹配度认真深入地考量。

看似简单、直接的电话面试,没想到能反映出如此多的求职问题。那么求职者应该怎样应对电话面试呢?

首先,真正明确电话面试的重要性。电话面试是整个面试环节的前沿,对于企业而言,发挥着节省面试时间和成本,尽可能剔除不合适人员的作用。因此接电话不礼貌、沟通交流不顺畅、表达不够清晰、缺乏逻辑、回答问题支支吾吾、没有个人想法等情况的应聘者,可能己经默默地丧失了这次工作机会。可见,电话面试也需要求职者在隐形的声音性仪容仪表、精神面貌、表达能力、思想深度、流畅清晰等方面及早做好准备。

其次,需要对应聘企业和岗位逐一记录,更要对企业和岗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当企业致电时,应该非常迅速地反应出这是哪家企业、自己应聘的是什么岗位、岗位有什么要求等。唯有此,才会有电话面试的深入进行,也才会有接下来的面试邀约,继而争取到录用机会。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缺了其中任何一环都会让求职无疾而终。

再次,切实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命题貌似成了求职路上的不变话题,事实也的确如此,求职者选择岗位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投递简历就是个人筛选信息和选择职场道路的第一步。电话面试通常都会要求求职者简单谈谈应聘的想法,如果求职者对此次应聘只是肤浅地停留在随便试试的层面,相信结局一定不会那么美好。

最后,需要注意接听电话的技术性问题,接听电话时,因为看不到个人的相貌,所以企业只能通过语气、语调等来初步判断求职者的态度和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尊重电话面试的机会、尊重电话面试的工作人员、尊重接受电话面试的自己,都是电话面试的基础。此外,个人接听电话时,一定要尽快找到安静且信号较强的接听环境,保证沟通通畅顺利。当然,安静的电话面试环境还能避免个人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分心。如果有可能,还要做好问题记录。

电话面试是个人与企业接触的第一步,也是个人走向成功就业的第一步。你对电话面试的漠视换来的多数是企业对你的无视。由此可见,职场之旅能否顺利开启,关键得看求职者对于第一通电话面试的把握和重视度。       

张悦摘自《成才与就业》2016.1/2

 

 

基层就业,为根基更牢靠

据统计,全国共有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涌往全国基层,主要参与的项目有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计划等。有些人发展得很好,很喜欢基层的味道,也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的则水土不服,抱怨和后悔。不过大学生的各种选择,并非大多数人一下子就遇到了终身职业,并非大多数人的生涯发展一帆风顺。这里说说基层就业如何更好地促进个人生涯发展,写给那些正在基层、想下基层或正在犹豫要不要下的那些毕业生。

基层就业有很多难处,但下得越深,反弹力就会越大

基层就业开展这么年来,虽然出了一些成绩,但阻力和障碍还是不少。去基层的,能留下有多少?或者说待的时间长一些有多少?政策的落实有没有到位?

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是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重要的激励因素,也是为大学生铺垫好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国家层面和政府层面的事情,是基层就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所以,国家要更加重视基层项目开发的长期性,要考虑参加基层就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发展通道。

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基层的环境和大学生的适应力之间的融合。大学生所读大学大多都在城市,有的还在一线、二线城市,学校的环境和配套设施都很齐全,学校和城市的人文环境、学习氛围都是绝对优于基层的。同时,一些人还要面对生活习惯、风俗等差异。这些都是去基层就业大学生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生活的四年甚至更久,一下子降低标准,并非容易接受。这就好比一个经常生活在绿洲的人一下子去了沙漠,估计开始也会好奇一番,但时间长了就会苦不堪言。

以上所说的是最现实问题。不过从个人生涯能力发展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越能搞定和驾驭困难的事情和环境则容易使自己得到成长。早在1908年,心理学家罗伯特·M·耶基斯和约翰·D·道森就提出过相关概念,指出一个相对舒服的状态可使人的行为处于安稳的状态,会有稳定的表现。但有时人需要相对焦虑和不舒服的状态和空间。这个“焦虑空间”往往会激发一个人的潜力。如果一个人适度离开原有的“舒服空间”,树立新的目标和远景,就必须挑战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也就会慢慢扩大自己的“舒服空间”。不离开原有的“舒适区”,就不会有新的发展。

大学生离开大学都会去到新的环境和岗位,都会不同程度地扩大自己的“舒适空间”。不过基层就上相对于其它很多的职业和岗位会有更大的挑战性,会让大学生更加不舒服,会迅速进入个人的“焦虑空间”。如,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比以前更差,人际交往上会更有困难,改变和做好一件事情会更加有难度等,这些都会让大学生有更高的自身历练价值和提升空间。

如果到更困难、更复杂的基层,就会让大学生更加不舒服,下得越深,越不舒服,反弹力就会越大,就会更能超越自我,实现更大发展。

朝着基层就业方向走,学会修炼内功,职场生涯发展有力量

基层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是国家基层治理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和政策来加强下基层后的保障机制,无论是代偿大学学费,还是以后的公务员多考虑基层经验等都在慢慢提出更多的优惠和激励措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趋势和潮流。

 如果真的想从事公务员行业,基层就上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因为符合公务员培养趋势。这几年公务员选聘越来越注重看基层就业经验,这对于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福音。这就好比,打篮球,不光要投篮,还要学会跑位,而且是向着传球的方向跑位才合理。这就是方向趋势。比如前几年很多在电视台工作的人纷纷转向了互联网视频行业,有的人就抓住了趋势的力量,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这就是顺应了趋势,自己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除了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基层的印记,还要具备向上发展的职业能力。所以还要在基层做好自身修炼。修炼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储备知识。多学习马列知识,学会研读   文件,多涉猎社会管理、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技能方面。多加强文书表达、沟通、社交、演讲等能力的训练;三是    品质。可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来做好自我管理。

当然,这基本是为了以后从事公务员而积极准备。另外,基层就业大学生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或者特色项目进行创新创业。这也是很好的一个选择,既能帮助基层经济发展,也能实现自我需要。

总之,学习是基层就业大学生要坚持的,有了学习力和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之有了好的自我修炼和积累,发展就等于抓住了机会。

基层就业 ,只为根基更牢靠

现在的人才培养都越来越重视基层工作经验。比如说大型的企业会设置管理培训生项目,不管毕业生以后从事什么职业都先进行半年或一年的轮训,促使他们对基层的工作和各岗位有个大概的认识。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大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共识。俞敏洪曾说过,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应有从基层做起的勇气,要做好扫厕所的准备。从这可以看出,基层就业不仅仅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一种方式,而是很多单位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另外,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看,一个人的生涯都是为下一个阶段的生涯做准备和铺垫。因此大学生就业要重视生涯初期的基层经验和技能储备,否则职场中欠下的债始终要还的。当年俞敏洪做大学教师时就在外面兼培训机构的课程,然后自己创业搞英语培训,无论是从教学、管理、财务等,他都慢慢积累了很多经验,后面新东方越做越大,以至于后来上市。他深知这个过程一定要打好基础,后面的事情方可水到渠成。当你知道宁泽涛不靠脸靠实力吃饭的时候,你要知他从小6岁开始练习游泳,在最基层的游泳队参加比赛;当你知道京东的快递不错的时候,还知道刘强东和奶茶妹在一起时,你要知道刘强东当年摆过地摊,做过零售;当你知道乐嘉穿着长衫出入各种电视台时,你要知道当年也有过给人钱也没人听的演讲。但这开始的磨砾和惨淡都是为了根基更牢。

基层就业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最原始最真实的基层状态,当你真的可以搞好一个村里的工作时才能搞好一个镇的工作,搞好一个镇的工作时,一个县的工作才能放必给你。记得2015年,全国开展了优秀县委书记的评选,因为习主席是从村里走出来的,也干过县委书记。他知道基层的工作极其重要,要真正将很多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还是要靠基层的工作。如果县级以上的领导都有着基层的经验和工作能力,估计很多惠民的工作就会更多,工作的精准性也会更高。

基层工作的无奈

    在促进基层就业工作上,国家、地方和高校有着不同的角色。国家和地方是政策的制定者,而基层高校是执行者。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上,高校不断尝试。北京大学的“家国战略”就是目前高校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主要做法的缩影。

    近年来,选调生日益成为地方基层党政机关输送干部后备人选的重要渠道。北京大学将其作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备受重视的“家国战略”。“家国战略”从“家”与“国”两个维度引导毕业生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奉献祖国建设相结合。鼓励毕业生积极报名选调生,到基层、西部及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

    在推荐选拔选调生的过程中,北京大学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一是以企业招聘的标准推进选调生招聘。从发布信息、举办宣讲会、组织报名,到安排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最终组织毕业生签约,每个环节都有序进行,地方政府有效选拔适合人才的同时,学生也感觉备受重视。二是开展大量细致而又个性化的咨询工作。北京大学通过座谈或个别辅导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及时反馈给地方组织部门。

    目前,已有吉林、广西、重庆、河南、甘肃、新疆、江苏、辽宁、四川、天津、福建、湖北襄阳等全国13个省区市来校招录选调生或者定向招录公务员,其中吉林、广西、重庆、甘肃,新疆、河南、湖北襄阳等地建立了针对北大的定向招录计划,并为北大毕业生制定了优厚的培养计划。

    在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上,高校充当着桥梁的角色,既要了解基层用人单位需求,也要对有意投身基层工作毕业进行心理疏导和物质帮助。北京大学在选拔选调生中的做法,是现阶段高校促进基层就业的通行做法。但在政策上的桎梏,高校很多时都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高校如果在征兵工作方面做得好的话,也能得到发文表扬,颁发牌扁。至于基层工作方面,高校得到的支持确实不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现实一点,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起点低≠发展差

    奋斗在就业工作第一线的老师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出国、自主创业去了,颇具发展潜力的基层地区却很少被问津的,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了?”

    近年来,就业工作逐渐从重量到重质方向转变。学生就业质量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命运。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否适应社会及国家发展的需要,才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

“那里实在太缺老师了”、“那里的条件太艰苦了”……但凡到基层工作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叹。事实上,他们大多不是畏俱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是碍于自身职业发展困惑而止步基层。到农村工作,自我价值无疑得到最好的体现,学生也得到空前的存在感。与此同时,到基层工作发展前景有限,也是存在大多数学生脑海中刻板印象。这就是政府跟踪、帮扶力度不足使然的。没有珠玉在前,学生难免存在犹豫和观望的心态。

    除了宣传力度不足,促进基层就业的政策力度也略显不够。对于有志于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目前考核门槛过高。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简化录用手续,取消可有可无的公式化、机械化的考核程序,尽可能吸收优秀毕业生。此外,也应关注下基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设立合理的晋升制度,帮助学生真正扎根基层,继而闯出一番事业。学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有长远目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2016年,匍匐前进的基层就业工作将以更接地气,更有效方式呈现,让更多学生明白起点低不一定发展差,理性就业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想。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