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模式新视点:“三段式·全程化”
时间:2016/1/4 10:25:54   点击:0   [ 关 闭 ]

李苏燕  黄道平

    一、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模式及问题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融集校内的课堂教学以及创业模拟、校外的实践体验及跟踪服务为一体,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性的教学教育体系。高校中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复合型创业教育模式、全程跟进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统筹模式、聚焦模式、融合模式等。这些模式中,有些是由高校中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产学办等行政事务部门牵头,有些是由高校中的某一学院如商学院、经贸管理学院等教学单位牵头,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涵括创业教育内容、积极组织创业竞赛、开设创业街或创业园等方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些模式的成功经验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顾此失彼,创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创业教学冷冷清清

    大学生要想一毕业就能自主创业,就需要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创业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家庭也缺乏对子女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在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中直接进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情况较为罕见。必修课中,创业教育仅仅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多数是学生要创业了,就进行创业培训,临时抱佛脚。选修课中,也只是开设一门或多门有关创业的课程,参与学生少,普及率不高。甚至只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安排几个学时而已,创业教育缺少系统化、全面化、全程化。                     

    ()创业竞赛热热闹闹

相比起冷清的创业教学,创业竞赛却显示出热闹非凡的景象。创业计划竞赛涉及面广、影响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校也很重视。但大赛过后,以竞赛促进创业教学改革的现象却很少,参赛的大部分原因都是为了荣誉、物质利益、或者获得风险投资而已。

    ()创业实践步履维艰

    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的难点在于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创业资金从何而来,是大学生创业时需面临的关键问题。着手创业的大学生中,一部分创业资金来自家人或亲朋好友的支持,一部分来源于政府、企业或学校的创业基金,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银行的担保贷款。从整体来说,家庭富有并支持学生创业的现象并不多见,从政府、企业或学校拿到基金补贴的也少之又少。同时,创业实践需要场所,可学校在投不投、建不建的问题上处于尴尬的境地,大部分高校用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场地都非常缺乏,高校的创业实践步履维艰。

    二、“三段式·全程化”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创业教育重在培养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学生,使之能主动参与实践、勇于创业。面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构建“三段式·全程化”创业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三段式·全程化”创业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专业教育为导向,以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强调参与、体验、理解、领悟及亲身实践的创业教育,具体有课程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三种模式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融合,分三阶段全程开展,贯穿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课程式创业教育——初识了解创业

    课程式创业教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各类创业讲座。它是高校宣传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可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知名校友、在校成功创业学生等为大一新生开展“我为创业做准备”、“创业之路”、“我的职业梦想”等系列讲座。二是必修课程中的创业意识引导。创业不是一时冲动的行为,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就需要在各类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高校可以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在各类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创业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或行业如何进行创业而专门设置的学科课程,其本质特点是把创业和所学专业相结合。主要课程如创新思维、机械创新设计、中小企业创业实务、小型智能电子产品开发系统、推销与谈判技巧、法律与税收、创新创业与就业等。

    课程式的创业教育比较适合于创业教育的第一阶段,教育对象定位在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刚入校的学生对知识渴求,对创业好奇,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但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课程式创业教育要多渠道进行,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相应选择并有所取舍。

    ()第二阶段:实践式创业教育——感悟体验创业

    实践式创业教育是建立在课程式创业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探索,它将创业教育从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三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活动课程和隐形课程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优化学生创业品质。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创业计划大赛、参观中小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营造环境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如在校园内布置创业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风采等。此阶段的教育对象重点锁定在二年级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创业意识的加强仍应作为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同时,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始终坚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创业激情,鼓励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宗旨。要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机构和制度,成立学生创业成果训练及孵化中心,为即将真正创业的学生提供场地保证和技术指导。同时要采取一系列支持学生创业的举措:如“创业教育校外行”,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场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去亲历体验,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领悟企业文化,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验并增强工作责任、团队协作等创业必备素质,培养严肃认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创业精神。

    ()第三阶段:综合式创业教育——真枪实干去创业

    综合式创业教育,是课程式创业教育和实践式创业教育的结合运用。这种模式适合第三阶段及以后的创业教育,也就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前二阶段的教育,一定数量具有创业意向甚至是有创业思路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要成功创业,他们就得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掌握初创企业流程、懂得规避企业管理及运行中的风险等相关知识。为充分支持、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进行“真枪实干”,高校需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创业与“专业、企业、校友资源、技能竞赛、实习”五结合的机制,确保创业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1.通过宣传创业成功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为帮助在校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高校需充分发掘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回校巡讲,介绍创业过程中的感受及成功创业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校的宣传栏、就业创业指导网站、报纸上多方式、多渠道的宣传校友成功创业故事,为学生树立创业榜样,提供精神动力。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提升创业工作影响。课外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工作,坚持以赛促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通过竞赛,形成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善于突破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在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3.通过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吸引学生投身创业实践。高校要成立指导学生创业的专门机构,如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或创业管理办公室等,给学生自主创业团队提供注册咨询、创业模拟实训、创业过程实时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等系列服务。要与不同的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建立创业见习基地,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能在这些基地进行创业见习和培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经营过程,掌握企业运作方式,从而提升他们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

    4.通过“双休日工程”,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活动平台。为搭建良好的创业实践活动平台,高校在双休日期间需整合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选修课、讲座、项目训练、成果展示、培训等资源并加以实施,如创业心理实训、创业融资技巧、创业技能培训等,为学生成功创业积累知识和力量提供有力支持。学生可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类型来加强学习,储备创业知识和技能。

    5.通过评选创业基金项目,对学生创业进行扶持。为鼓励学生创业,高校需努力克服困难,设立固定的基金项目为学生创业提供启动基金。对学生申报材料进行公开评审,并确定是否立项为创业基金项目。对于申报成功的项目,主要在公司注册流程、应用技术创新经费、企业前期管理经营费用、企业税务的代理、经营中的管理培训及相关政策的把握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申报未成功的项目,从创业计划的撰写、创业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的完善上给予指导,帮助其理清思路、规划未来。

    6.通过培育创新型教师团队,提高创业教育“软实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教师是关键。高校需成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内外、境内外培训,给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开阔国际视野的平台,从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软实力”。

    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显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特征与色彩,让学生着手创业时能真正做到“水到渠成”。

    三、“三段式·全程化”创业教育模式的保障措施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早期阶段,创业教育所需的制度保障经费支持、基地实践并不完善,“三段式·全程化”创业教育模式的推进,需要构建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背后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费支持与基地建设。

    ()组织、制度是保障创业教育有序推进的重中之重

    要让大学生的创业想法落实到行动当中,首先就得有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一份长效的、稳定的保障机制。政府、社会、高校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明确定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要成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创新创业专业研究例会。负责创业教育的牵头部门,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创业指导教师、思政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努力参与、全过程支持、上下齐抓共管的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机制。

    ()有经费、场地的保障是持续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业教育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需要确定的资金支持。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激励高校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政府需鼓励并设立创业基金,通过政策上的支持、鼓励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高校需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创新师资建设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场地建设,并对成功创业的学生给予前期资金支持。

    ()设备、基地是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

    高校要加强与政府、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联系,通过整合社会企业、社会创业服务机构、学生社团、共青团组织、校办产业以及地方政府资源,建立立体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并对创业实践基地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为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如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实验实训平台,全面模拟真实企业的创业运营管理过程。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完成企业从规划、创建到运营、管理等所有决策。通过这一实训平台,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技术支持、咨询服务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动力源

    要确保成功创业,除了创业者本身需具备的创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训平台、企业提供的实践基地外,持续的技术支持、咨询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创业初期、创业中期还是创业后期,创业学生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支持学生创业的政府、企业、高校出谋划策,引导其对出现的问题和运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从而让其对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知识技能有更深切的体会与感受,达到提升综合管理技能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实施,切实做到“三段式·全程化”。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