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校互动 ,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时间:2016/1/4 10:18:03   点击:0   [ 关 闭 ]

祝木伟  张书  冷士良

    一、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有效的政策驱动。很多发达国家都制订了鼓励用人单位接受学生实践的政策,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退税制度规定,用人单位每接受一位学生实践,就可以享受相应的退税待遇。这样的政策就会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能够促进校企合作走向深入。我国虽然一直在提倡校企合作,但是却没有制订相关的执行细则推动用人单位乐意接受学生实践,这就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学校、学生有到企业去接受锻炼的需求,但是企业的积极性却不高。

    二是培养成本高,收益低。虽然学生去企业实习是廉价劳动力,但是企业所需要的工作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达到这样的水准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企业认为这样边实习、边读书的员工难以集中于自已的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营和工作效率,没有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

    二、当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主要困境

    1.政府、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职责,大部分行业企业认为他们只是人才的消费者。特别是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挑选人才的余地较大,限制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部门对“政校合作”的观念意识、参与力度也不够强。

    2.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的目标定位不清晰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在全国高校中方兴未艾。但我国大部分大学科技园是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建设大学科技园的高职院校相对较少。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定位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因此,在教育教学和运行机制上也与普通本科不完全相同,需明确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目标定位。

    3.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要素不明确

    企业参与合作育人存在很多障碍因素,包括降低生产效率、增加运行成本、防止技术泄密等方面。另外,高职院校与入驻大学科技园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要素不够明确,严重影响校企之间的深度和有效合作。

    4.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缺乏有效性

    校企合作育人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但是相关的制度(包括市场契约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师资共育共享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机制、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很不健全。

    三、构建“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l.“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有效整合“政行企校”4方资源建立的服务人才培养的大学科技园;“校”是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3年制的高职院校;“企”特别是指入驻到大学科技园中的企业;“园校互动,校企一体”是指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大学科技园尤其是科技园中的企业作为一个共同体,交替、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2.建设园区的设想或构想——以教学为中心的四合作载体

    基于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成为关键。根据合作理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他组织的支持和合作。从意识层面上讲,企业对校企合作是认可的,但从利益角度看,合作到底给企业带来什么?如何让企业觉得合作是有利可图的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合作博弈理论,从解决校企合作的效率、公平和公正以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角度出发,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融入”的四合作原则,提出了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构想,把愿意与学校合作育人的企业引入到园区中来,以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构想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暨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统筹规划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服务园区企业等工作,促进园区内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利益共赢。使园区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创业训练及孵化基地、协同创新的基地,并最终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

    四、“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以共赢为目标,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从根本上讲,二者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为二者的合作育人提供了相当大的可能。另外,学校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师资、技术、场地、制度等优势,为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深化了“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以特色为导向,明确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园的定位

    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与本科定位不同。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其次,高职院校培养和输送的是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后,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除了培养人才、注重科研外,还加强对创业的鼓励和支持。目前,大学科技园创业成果丰硕,截至2013年底,学院教师和学生分别创立公司10家和17家,师生合作创立有限责任公司15家。这些公司的成立运营带来了超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培养了会教学、懂创业的教师,造就了懂专业、会发展的学生。

    3.以优势为依托,疏通影响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的障碍因素

    通过建设园区载体,搭建八大服务平台,加强制度和政策建设以及发挥师资优势,完善园区的硬件、软件及各种条件保障的建设,把园区建设好,最终目的是把企业引进来,为开创“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建设园区载体,实现产学融合。2012年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徐州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机遇,与徐州市政府合作,利用黄河校区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建立电子商务和文化创业产业集聚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暨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园区设施齐全完备,为入驻企业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同时,学校现有的研发基地和实验室及人才、网络、信息、图书资料、科研设施、公共设施等资源,一律对科技园区的企业开放,使入驻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加快发展。

    第二,搭建八大平台,服务入驻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园区服务平台,实现从实践教学基地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升级转变。园区坚持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公共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共享、服务开放”的建设原则,融合各种科技资源,整合各种服务功能,不断建设完善八大服务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一流的综合服务。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企业参与。学校在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基础上,也相应制订了推动企业参与的相关制度文件,包括《入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暨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企业的优惠若干规定》《关于扶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及教职员工入园创办专业型公司的管理办法》和《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鼓励企业入驻园区,鼓励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科技园内积极创办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如其中一项优惠政策规定:“鼓励有市场影响力、能够提升园区形象的标杆性企业进驻,科技园按照房租的10%-20%给予企业补贴(期限3)”,这能充分调动园区入驻企业更好地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为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重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第四,发挥师资优势,实现校企共育。要想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很难建立,“园校互动,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对高职教师的高标准,把园区内的工程师纳入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这样教师无须多专多能,只需要搞好自己的专业即可。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专家,工程师是生产、操作的专家,也就是说,学校里的教师要与园区内企业里的工程师联合起来,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培养人才。

    新模式下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能围绕实践增强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即企业与学校共育,使学生具有为企业解决生产、营销和管理等问题的实际才能,与企业行业形成良性互动,使人才紧密贴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4.以服务为手段,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体现在“目标共定、方案共建、过程共管、多方评价”4个方面,即大学科技园中的企业与学校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推进多方评价体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及职业的需求,促进职业与岗位的零对接。

    第一,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探索“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成立了大学科技园与人才培养工作对接领导小组,以大学科技园中的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主体,在建立“智慧徐州”的大背景下,依据徐州地区人才培养的需求、园区发展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尤其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遵循人成长成才的规律。

    第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包括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配置与构建。学校专门设立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下,统筹专家、一线教师、企业内的生产能手等多方力量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园区为平台和载体,统筹学校、园区内企业和学生三大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以实训的组织实施为例,从实训岗位信息的发布——对实训任务和实训计划进行对接和安排接纳学生入园实训,做好日常协调与服务工作——实训鉴定、反馈及实训证书的发放等各个环节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第四,构建多方评价体系。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在吸收同类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并重新制订相关政策对评价体系加以规范与促进,最终确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即学校和园区内的企业联合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核,倡导以能力和成果为基准的考核办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岗位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吻合。主要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质化与量化相结合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制度,保障教学能够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顺利进行。引导教师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教给学生新知识,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富有特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孙莉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