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业 指 导
时间:2015/12/24 15:56:53   点击:0   [ 关 闭 ]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 ,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传统而背离实际的就业观念、不良的就业心理、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厚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没有明确目标、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择业主动性不足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一、陈旧而贪图安逸的就业观念不利于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

    为了促进就业,各高校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现实严重脱节。比如,有的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求安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铁饭碗”。这种观念促使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用人单位的性质,把目光放在机关单位和大型的国有企业,对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单位往往不屑一顾。有的毕业生怕吃苦,这是一种贪图安逸就业观念。由于此种观念作祟,在就业的过程中,自然把目光集中在地理位置比较好的东部城市和薪酬比较高待遇比较好的企业单位,而这样的企业单位需要的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的成熟型人才,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但在学历上不符合要求,还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实在是力不从心和望尘莫及。而有就业需求的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的农村,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不优越,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环境比较艰苦,大学生往往是不愿意前往。这种怕吃苦、贪享乐的心理,造成一种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的心态。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到企业、下基层没几天就离职,成为失业者,离职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企业环境差、工作累、管理严、适应不了倒班制度等等。在以上就业观念指导下,多年来,“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矛盾局面一直并存,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更是随处可见。

二、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厚,技术能力不足 ,造成就业缺乏竞争力

    据调查,省属二本及以下的院校,很多学生自爆是边玩边学的考进了大学,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自由散漫的习惯和贪玩的心理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自由宽松的大学环境里极度地膨胀,大把的时间被用来上网聊天打游戏、处朋友谈恋爱,白白地浪费掉,而当他们茫然地度过大学生活,却发现学到的知识少得可怜。临到毕业找工作面试之时,面对招聘人员提出的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可谓是一问三不知。加上不注重实践积累,技术能力也较差,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很难获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聘用,失业在所难免。

三、不良就业心理影响下,部分大学毕业生难顺利就业

    就业竞争的挑战与压力,复杂而多元化的就业环境,给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毕业生无法排解,因而产生了种种不良的就业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顺风成长,很少经历社会磨练,面对顺境,很容易夸大自己的优势,感觉自己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既好高骛远又缺乏远见,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尤其在就业形势较严峻的今天,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挫折失败在所难免,可是偏偏有些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不起,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能客观的看问题,焦虑、自卑、自负冷漠、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和愤愤不满,不能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导致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影响就业的成功。

四、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没有明确目标 ,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失败

    我国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每个人都自始至终在围着“中考指挥棒”和“高考指挥棒”转,进入大学之前,中国的孩子几乎没有一点儿职业观念,缺乏职业准备;进入大学之后,本来对职业规划应该有紧迫感,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年就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就像有的职业规划师所指出的那样:“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可实际情况是:大学生们在大学的一、二年级里,觉得职业与自己相隔甚远,往往忽视规划自己;进入大三、大四,当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同时袭来的时候,又往往不知所措,头脑空白,不知道怎么规划未来。根据一项调查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这种状态下的大学毕业生又何谈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体验、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当大学毕业季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盲目地参加招聘会,这种情况导致就业的过程中,方向不明,路子不清,无所适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睬和聘用,或者就业搁浅,或者勉强就业后不久离职,就业后又很快失业。

五、依赖心理严重 ,缺乏独立性 ,择业主动性不足而错失就业机会

    在我们国家,学生的教育无不是围绕中考和高考“指挥棒”在转,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学仍然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性和主动性都非常差,在就业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极强的“等、靠”的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就业市场;不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依靠自身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睬;不会积极主动地收集与求职有关的各类信息;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在择业目标选择上,缺乏主见,依赖心强;将择业寄希望于父母的社会关系上,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者因为积极主动性不够、准备不足,致使面试屡次遭受失败,或者干脆错失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己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多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相措施,试图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供强力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症下药”,既然“就业难”有很多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所致,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抓起,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改变其就业观念,培养其独立和自主能力,消除其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增强其职业规划意识,更主要的是加固其专业基础知识,培养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培养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正如温家宝总理说过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3

 

 

像“女汉子”般行走江湖

 

案例

小雪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经学校推荐,她曾在一家私企做过半年行政文员的实习工作。可毕业后,她迟迟没有找到工作,原因在于害怕面试。在面试时,小雪常常因为紧张而不敢和面试官有眼神交流,并且总担心自己无法顺利回答面试官的提问。她非常渴望摆脱这样的状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却不知如何改变,于是向笔者求助。

分析

    在咨询过程中,小雪讲话时轻声细语,总是低着头。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文静、内向的女孩,与时下流行的“女汉子”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女汉子”是近年来的一大流行语,展现出新时代中人们看待女性的新视角。“女汉子”一般指在行为和性格上类似男性的女性,集温柔和彪悍于一身。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下,很多女性不得不把自己变成独立、自主、强悍的“女汉子”,以应对愈加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对小雪这样刚走出校园的女生而言,想要成为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女汉子”还需要不断历练、不断提升。

    那么,小雪在求职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应该如何缓解,从而帮助其尽快找到工作呢?进入职场后,文静、内向的她该如何适应职场、如何独立自主起来呢?笔者给出了如下分析和建议——

首先,转换个体角色,真正“心理断乳”

    理解用人单位的角色期待,并管理好自己的角色期待,这很重要。部分应届毕业生在踏入职场之初,从心理上不愿接受甚至排斥自己的成长,仍保持着“天真”的言行举止,留恋学生角色。小雪是90后,在家庭的呵护和关注下长大,家庭的过度包容让她没有意识到,毕业后应该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正是这种让人“没机会”长大的家庭环境和个人对职场的畏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让小雪忽略了做好“让自己成熟起来迎接职场挑战”的准备,从而在面试中给用人单位留下“稚嫩”“不够成熟”“太娇气”等印象。面试的屡次失败,又加重了小雪的心理负担,形成一面试就紧张的恶性循环。

    针对角色转换这一问题,小雪可以从两方面予以加强:第一,转变思维模式。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要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成长,树立自立自强的竞争意识。加强与师长间的沟通,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和人生经验,并形成自己的思路,最终自己做决定。第二,学会转化理论知识。找到工作后,建议小雪通过工作岗位这一平台,学以致用,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并不断提升。知识的转化需要过程,不用妄自菲薄,也勿焦虑自卑。可以秉承虚心好学、勤于思考、乐于奉献等原则,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慢慢实现自我成长。

其次,调整求职心态,学习面试技巧。

    小雪自述在面试过程中容易紧张,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手心出冷汗等现象。这些紧张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一个人面对挑战或机遇时或多或少会这样。适度的紧张和兴奋有助于个人从态度上予以重视,鞭策自己好好表现;但过度的紧张和兴奋则会导致个人无法正常接受挑战、把握机会。

    小雪一面试就紧张,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说明她非常看重每次面试机会和面试后的成败得失,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好。但换个角度而言,小雪把面试官过于“权威化”“神圣化”,觉得自己的求职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因而心存畏惧。这反映出小雪抗压能力不足且缺乏面试技巧。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小雪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不卑不亢,争取工作机会。小雪要明白,工作是应聘者通过努力获得的,不是面试官的“赏赐”,是应聘者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双赢。

    第二,正确看待失败。希望尽快就业是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心声,但刚走出校园的学生难免欠缺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要学会客观看待自身的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做好受挫的准备。

    第三,加强面试技巧的学习。小雪应该在面试前先深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应聘优势,列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多进行模拟训练,学习深呼吸等放松技巧。

    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共性的或是个性的困惑与疑问。像小雪这样敢于说出来,直面不足,已是一大进步。希望她加强角色转换的意识和面试技巧的学习,尽快成熟起来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真正像“女汉子”般行走职场。

 张悦摘自《成才与就业》2015.10A

频繁跳槽带来的“副作用”

 

    “跳槽”,原本是职场中的常见现象,这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事。例如在一个单位干久了,想通过换一家单位来换一种生活方式,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近年来,我们常见到众多频繁跳槽之人,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80后、90后,半年之内换三四份工作,已习以为常。

他们频繁跳槽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因为待遇与自己期望不符而“跳”;有的因为跟某个同事或某个领导关系不合而“跳”;有的因为厌恶长期加班而“跳”等等。虽然跳槽的原因、动机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自已的生存现状更“顺心”,更“如意”。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或寻求更广阔发展空间而偶尔跳槽,倒是合理,并且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只是因为一些“不如意”的鸡毛蒜皮小事而频繁跳槽,那么就属于病态跳槽了。这不但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良性转机,而且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副作用”一:容易丢失好不容易积累的人脉资源

    在你受聘进入一个单位工作时,不仅拥有了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且自然而然地同时拥有了一群朝夕相处的同事。如果你干的是对外业务性质的工作,那么你拥有同事的同时,也将拥有一群被称之为“衣食父母”的客户。在这些人群中,虽然每个人的受教育层次,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必定会有那么一些人能和你谈得来。或者说,必定有人跟你是同一类人,喜欢你,欣赏你,敬佩你。如果通过一定时间的交往,这些喜欢你,欣赏你,敬佩你的人,就可能成为你工作中、生活中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朋友。说白了,是可为自己今后生活带来便利的资源,也就是所谓的“人脉资源”。“人脉资源”的优劣多寡,能决定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兴衰成败。

而“人脉资源”的积累需要工作平台“做东”,需要时间“做媒”。没有某个工作平台,你不可能认识那么多人。没有稳定、长期的一段时间培养感情,不可能巩固成“人脉资源”,当你跳糟后,即使有那么几个跟你谈得来的同事、客户,均会因为失去一起共事的交际平台,而渐渐疏远,继而形同陌路。这就是跳槽必定带来的“副作用”之一。

“副作用”二:将使你无法提升职业能力

    在一个职业平台上,有四个因素将影响你的职业能力。一是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从事该工作的熟练程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工作经验”;三是你认识该工作的价值观;四是你与该工作所建立的职业感情。这四个因素中,后三个因素都是需要较长从业时间才能形成的。

    例如一个在铁路上从事巡道工作的巡道工人,从业三个月与从业三年,其工作能力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一个从业三个月的工人,不仅谈不上工作经验,而且无法认识到这种在铁路上走来走去的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更谈不上能与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建立什么职业感情。因此,很多从业者会因为巡道工作的简单重复,枯燥无味而跳槽。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认识到该份工作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而兢兢业业在岗位上从业一生。其实,各行各业,均是这个理。从业时间,决定着你的能力,这能力中包括工作经验和职业价值观以及你与工作之间的职业情感。

    一个人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跟人与人之间的支柱一样,是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慢慢建立感情的。只有建立感情后,才能由表及里,逐渐了解你的工作,进而认识你的工作,并与自己的工作建立深厚的感情。如果工作没几个月就跳槽了,可能单位里的人都还没认全,又从何谈起对工作的认识。当然就更谈不上工作感情和工作能力了,如果频繁跳槽,其后果就是将使你在那个行业中,永远保持着一个“菜鸟”的身份。到头来空白了头,其结果必然一事无成。

“副作用”三:将导致你的收入不稳定

    用人单位招进一个新人,只是主观上预测该员工能够胜任目标岗位工作,但客观上到底能不能胜任,这是需要通过实践检验的。因此,在用人单位还不知道你到底是骡还是马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给你开出“千里马”的工价。只能给你出个“骡子”的价格,试用你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让你溜-溜,看你到底是骡还是马。因此,职场中有个说法叫“跳槽穷十年,改行穷三年”。其中之理,便在于此。

    职场中人,如果你总在频繁跳槽,那等于你总是被人冠以“骡子”的价格,给人溜着玩。经历着一个单位试用,到另一个单位试用的命运。再则,作为经常跳槽的人,不可能今天从这个单位离职,明天就能在另一个单位上班,除非你是职场精英。显然,频繁跳糟的人都不属这类,多半是职场“菜鸟”。想必跳过槽的人,均深有体会:重新择业,需要经过一个长短无法预知的过渡期。运气好的话,短期内可以重新找到新工作。运气差的话,就可能要经历漫长的失业过渡期了,这个过渡期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到了一家新企业,又得接受“骡子”的工价,让你溜几个月,美其名曰“试用期”。不可否认,有个别职场高手能够通过跳槽来提高薪资待遇,但这对大多数职场人来说是不现实的,特别是那些刚出社会,没有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频繁跳槽,将会严重威胁到你的生存问题。

“副作用”四:将严重影响你在行业里的个人声誉

    职场中,乐于跳槽的人,每一次跳槽都会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其中可能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和理由,如果跳糟的次数多了,那么在同事、朋友、家人的眼里都可能被归结为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没有能力”。一般常人的惯性思维是:只有没有能力的人,才干不好工作,才至于不得不频繁跳槽。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你在朋友、家人眼里的形象。

    另外,跳槽找工作,一般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一种专业技能,往往代表着一个行业。一个行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转来转去就那么些人。它就像如来佛的掌心,你就是孙悟空你也很难跳出这个范围。因此,你个人声誉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你今后的求职谋生。再则,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在三至六个月的时间内,是很难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说白了,前面几个月发给你的工资,都属于用人单位支付给你的“风险投资”。如果,该员工没干几个月就离职了,即代表用人单位用这笔“风险投资”做了一笔赔本的买卖。事实上,没哪个单位会喜欢接纳一个动不动就跳槽的人,其中之理便在于此。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往往是职场中人用来实现“往高处走”的常用手法。跳糟跳得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命运与前途。也就是说,如果“跳”得好,确实能实现“往高处走”,如果“跳”得差,就可能使你像水一样,“往低处流”了。因此,职场中人在作出跳槽决定时,务必谨慎斟酌,利弊分析。有必要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和自己当前的能力,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来进行理性分析。经过利弊评估后,方能作出跳槽决定。

张悦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