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5/11/5 15:16:41   点击:0   [ 关 闭 ]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丁金昌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分析了在高职院校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课程内容重知识介绍轻实践能力培养等现象,原因在于:1.课程改革与创新不深入,存在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2.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特色;3.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紧密性不强等问题。

    在高职院校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因为:1.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高职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客户,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开展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2.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一致;3.高职院校的生源特征表现为更善于接受实践类课程。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既要体现“高等性”,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突出“职业性”,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形成体现层次特征和类型特色的高职课程新体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如下举措:1.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2.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给合的通识课程;3.系统设计适用于三层次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4.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和建立相应的保障条件。保障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顺利实施。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10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张捷、陈光磊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中撰文,梳理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之路,介绍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并对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二战后,德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对技术创新和生产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坚持单一的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因此,德国政府于1968年审议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高等学校协定》,决定建立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此后,联邦政府及各州相继颁布法律,确定应用科技大学的法律地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主要体现以下六点特色:1.办学理念方面,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应用技术研发。2.培养目标方面,注重理论与职业训练相结合。3.专业设置方面,坚持应用性和就业导向。4.课程设置方面,注重教学内容和实践指导的有机结合。5.教师聘用方面,严定准入资格和从业要求。6.生源要求方面,入学要求高且注重实践经历。

根据以上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的分析,作者得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依法治校,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真正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2.打造对接地方产业链的办学理念,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应产业链培养应用型人才;3.根据培养目标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4.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突破教师知识结构与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瓶颈;5.拓宽“出口”,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6.限定“入口”,选择最适合的生源。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10

 

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动因与逻辑

    戴汉冬、石伟平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36期中撰文,阐述了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出台的动因,分析了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内容逻辑,探索了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运行逻辑。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大主题,因此探析各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动因与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出台的动因有两个:l.外在动因,即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双重导引,校企合作立法合法化层层推进。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为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中的重要一环,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产业化迅速扩散;2.内在动因,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内生驱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应势而需。首先,增进利益相关者的内生动力,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其次,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各地已出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主要是从三大方面来进行内容建构:1.从管理与机制方面,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指导机构,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2.从扶持保障方面,完善校企合作资助优惠政策,保障校企合作参与各方利益;3.从权责与义务方面,明确利益相关者权责与义务,促进校企合作运行规范有序。

纵观各地政府出台的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运行逻辑:1.宏观指导,以系统化的统筹协调为基础;2.利益驱动,以满足合作各方利益为导向;3.责任引领,以实现权、责、利匹配为原则;4.协同推进,以调动多方资源参与为助力。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5.10

 

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赵新亮在《重庆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撰文指出,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实现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需要建立大学内部权力的系统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大学内部治理能力。根据大学内部权力的三维结构,全面分析当前大学内部权力的结构失衡问题,提出不同权力维度的结构优化思路:即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横向分散,校部权力向院系权力纵向下移,多个权力主体博弈与权力制衡。为保障内部权力的有效运行,需借鉴分权制衡理论构建大学内部权力的“三权制衡”模式,即需从科学分配大学内部治理权力、严格规范大学内部权力执行、建立大学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加强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围绕权力配置、权力制衡、权力执行等维度构建系统、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为实现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孙莉摘自《新华文摘》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