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5/11/5 15:11:35   点击:0   [ 关 闭 ]

    一、“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的提出与内涵实质

    ()“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的产生背景

    多年来,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单一资源运作,单一主体的理念与意志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普遍导致人才培养陷入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办学资金短缺与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要求相悖,人才质量的自我欣赏与社会评价形成反差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境。

    为了走出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以及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经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办学体制未能取得有效的创新突破,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行业企业的资源,特别是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不能深度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企业无论在功能作用上还是法律地位上,都未能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高职教育仍未能突破“单一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仍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产业的要求,为了尝试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成果项目负责人刘惠坚教授于20084月,在全国率先提出让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力量的“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并试点实践,20096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实践经广东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汇编上报,在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简报》(597)刊出,得到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099月,该成果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立项,201010月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立项。成果项目选择了“软件技术”等11个专业进行了改革实践。经过4年多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内涵实质

    本成果项目中的“校企双主体”办学,在内涵上主要包括4层意思:

    一是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最终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根本条件。没有办学体制的创新突破,企业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成为办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校企合作也将难以为继。

    二是“校企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办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并随着办学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企业将逐渐从功能作用主体走向法律地位主体。

    三是“校企双主体”办学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种由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行业企业)、两支培养队伍(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

    四是企业成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的关键,是量化实现企业资源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专业实训实践指导、教学与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并在各环节的参与度超过50%的工作量,从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

    由此可见,“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实质,是指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条件下,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协同办学和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反映的是办学体制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校企双主体”办学的问题导入与解决路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公办高职院校单一办学主体、单一主体资源状况,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主独大,远离实际,导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滞后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二是在课程教学方面,无论章节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严重脱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满堂灌,技术手段落后;三是在办学条件方面,办学经费匮乏难以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所需的高成本,真实的技能训练场所严重短缺;四是在团队建设方面,现行教师准入制度的限制,导致了企业技术专家难以聘请的难题、专业教师缺乏社会服务能力和机会的普遍性问题。

    “校企双主体”办学,是一种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其所追求的目的是通过改革与创新,解决现实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最终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问题。

    成果项目从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顶层路径设计,通过组建区域职教集团,全力构建广东省与珠海市政府主导、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政校行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新体制;通过建设一批校内外“教学企业”,作为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的新型人事制度,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等,解决“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依托校内外人才培养培训阵地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协同育人大平台——珠海职教集团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实现,有赖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突破。成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并逐步取得创新突破,从而为成果项目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首先,组建了以珠海市政府为主导的校行企紧密合作的珠海市区域职教集团。学校虽是省属院校,但主校区2000多亩,1.8万多名学生,近50个专业;又地处珠三角核心地区——珠海市,这一著名的改革开放特区。成果项目提出并实现了区域政府通过行政调控和政策牵引,对全区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实行统筹,这些资源包括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政策资源、行业企业资源、中高职院校资源以及技术本科院校资源、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等,这些资源全面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了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体制新格局,并最终为实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学校与珠海市航空产业园、学校所在地金湾区政府、广东省高新技术协会等单位签订的政校行企战略合作协议,从而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条件。

    第三,建立了学校各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从而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运行成为现实。

    2.建设人才培养主基地——校内外“教学企业”

    把独立经营的企业改造成为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教学企业”,是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通过建设近30个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教学企业”,实现了把合作企业资源与专家变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力量的目标,学校为此还制订了合作企业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习实训、考试考核、质量评价、毕业就业等方面承担不少于50%的工作量的量化标准。

    为确保“教学企业”的建设与运营,校企双方还共同制订了“教学企业”建设指导意见、“教学企业”评级与奖励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3.共建优秀教学团队——“互聘共培、双岗双薪”

    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为实现成果项目的改革目标,学校制订了一系列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文件,如“校企互聘共培”教师队伍管理办法等,实施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在校企工作岗位承担实质任务、专任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兼职等“双岗双薪”制度,打造了一支包含珠江学者岗位、省级教学名师、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科技特派员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在内的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

    4.提升专业团队能力——社会服务功能

    “校企双主体”的基础,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能否可持续,取决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否互利共赢。如果校企合作,只有企业单方面的贡献,或者校企双方的贡献不对等,这种合作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学校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就成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成果项目实践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

    以学校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新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专业的教学组织方式为“异步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实践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异步教学组织形式”,即学生进入学校第一年都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这与其他学校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第二年,则会根据求职市场的需求设置编程、设计等不同的细分岗位,让学生根据兴趣挑选,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第三年下学期,学生必须进入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每个学生的岗位则由企业根据需要来安排。“教学企业”建设则是该专业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联合微软(中国)公司、苹果(中国)公司等10多家IT行业知名企业,在校内外共同投资建设校内外“教学企业”,为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该专业还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共同开发《Oracle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实用教程》等3部教材,将新信息、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共同开发了一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9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承担专业项目化教学任务,开设了恒峰定制班、东方海外项目班、金山软件测试班、南方软件园永亚班,项目班的学生大部分在这些大中型IT企业就业。

    该专业校企双方“互聘共培”30多名教师,实现专业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承担,企业专家承担50%以上的教学工作量。2012年获得广东省高等院校珠江学者岗位,同年该专业5名教师被聘为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1名教师荣获“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2011年和2013年该专业学生两年均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计算机网络应用比赛团体一等奖;2009-2013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专科组)连续获得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除了开发出“史上最坑爹”这样成功的游戏,该团队还研发出“超级变声器”等10余款成功应用软件,这也为他们在校园里赢得“最牛高职生”的称号。

    三、“校企双主体”办学成果项目的创新与效果

    ()成果项目的创新点

    1.职业教育理论创新

    成果项目针对单一办学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弊端,率先提出了“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揭示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随着办学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逐渐从功能作用主体走向法律地位主体的发展必然;构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基本路径;提出了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量化标准;阐明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内涵。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职业教育适应性理论。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成果项目从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路径设计。通过组建珠海职教集团,构建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政校行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新体制;通过建设校内外“教学企业”,全面发挥企业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作用;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的新型人事制度,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等基本路径,创新性构建出企业主体资源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

    3.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成果项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适应“教学企业”运营及学生水平能力特点的“异步式”、“三段递进式”等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企业真实案例为内容的专业资源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在校内外“教学企业”边实习边工作边学习,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专家在人才培养各环节承担不少于50%的工作量等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实践效果明显。

    ()成果项目的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4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303项,其中,国家级及全国性技能大赛奖励156项。学生参与设计并被企业采用的工业设计作品34个,参与企业手机应用开发的项目23项。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各界好评,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创业。

    2.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明显

    4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18部教材获得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立项;校企“互聘共培”教师97(其中,54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主管,43名企业骨干被学院聘为专任教师);获“珠江学者”岗位1;建成了27个校内外“教学企业”,其中,2个获得了省级实训基地立项,2个获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立项。

    3.社会各界媒体争相报道

    多家媒体报道了学校“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成果,学校还被评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4.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4年来,试点专业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200余项、开展社会培训2万多人次、横向科研合作资金超千万元。

    5.成果项目推广影响较大

    “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提出并实施以来,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研究和实践“校企双主体”的文章达89;50多所院校来院学习交流;刘惠坚、康思骑等成果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应邀在教育部座谈会、全省高校书记校长读书班等会议,以及全省各高职院校介绍和推广了经验。

    6.成果示范作用意义重大

    成果项目作为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项目核心内容,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该成果提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并进行了改革实践,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上有所创新。成果所形成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区域职教集团、“教学企业”“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等新理念与实践经验,符合国家关于创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政策导向。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四、“校企双主体”办学成果项目实践难题与解决方法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

    构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企业作为另一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目前仍没有充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保障。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所投入的人财物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主要的是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情感关系来建立和维系,一旦这样的关系打破平衡,校企的深度融合就难以为继。

    成果项目为了更好地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重点在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上努力,追求区域政府的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建统筹区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资源的职教集团,全方位对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为地方区域发展服务。这一思路方法效果良好,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力量的量化标准问题

    “校企双主体”,就是指学校和企业都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果是蜻蜓点水、简单合作,就不可能是主体力量。成果项目研究和制订了一系列量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衡量标准,从而解决了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包括从进口到出口,是否是主体力量的评价难题。

成果项目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孙莉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