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5/11/5 15:08:57   点击:0   [ 关 闭 ]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以“十双”为特征的校企联手工作机制

    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发挥校内教育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多年来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与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电石厂分析车间、炼油厂分析车间等企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传承历史加强协调,不断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了以“十双”为特征的共同培养、共同研究、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深化友谊、协作共识、校企联手、互惠共赢的良好效果。

    传承历史,不断加深友谊。学院与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等企业同处吉林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院主要为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等企业培养毕业生,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新世纪以来,学院注重深化与企业的传统友谊,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生产情况,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协调,明确共同职责。2010年在吉林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由学院牵头与50余家企业组建了吉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并在集团章程的基础上同有关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依托吉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了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总结了校企合作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与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电石厂分析车间、炼油厂分析车间等企业细化了集团章程和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中的具体措施,完善了共同培养、共同研究、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工作机制。经过多年实施,实现了校企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单项合作向系统合作转变、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的“三个转变”。

    发挥优势,实现互惠共赢。发挥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的不同环境中两个场景、两支队伍、两种管理、两种文化的各自优势,针对各自所需的结合点,共同关切的聚合点,具体实施的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做到了培养方案双制订、课程开发双负责、教材编写双主编、实训条件双建设、教学资源双共享、教学过程双参与、教学质量双评价、培养成果双受益、员工素质双培训、技术难题双解决,丰富了校企合作内容,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三阶递进培养程式

    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准则,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三步递升教学,将“新手”培养成“化学检验工”。

    l.第一阶注重理想、修身教育,强化基础理论向实践技能的递进

    在第123学期通过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文明修身教育,努力使学生重塑自尊心、自信心。专业教育交替进行校外认知实训、校内公共基础和职业基础课程学习、校内实训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从基础理论向实践技能的递进。

    2.第二阶注重学业、诚信教育,强化专业单项能力向综合能力的递进

    45学期,重点将学生引导到对专业的学习上来,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学习,做诚信友善之人。通过交替进行校内职业核心课程学习、校外岗位产品检验实习、校内职业拓展课程学习,掌握技术技能,为工作奠定基础。校外实习主要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进行以典型化工产品为主的单项检测技能训练,结合无机化工产品等检测项目进行标准解读、分析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等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产品检验实践能力。校内完成职业拓展、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领域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实现从单项检测能力到综合检验能力的递进。

    3.第三阶注重就业、敬业教育,强化准员工向化学检验工的递进

    6学期,学生最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要为学生做好服务,进行就业、择业教育,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进行敬业教育,尊师爱校、感恩教育,使学生树立“价值认同、行为服从、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专业教育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完成典型工业产品项目检验的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由准员工向化学检验工的递进。

    三、基于工学结合,建设“产品检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积极发挥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与行业企业专家一同抽提“产品检验”工作岗位33项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12个专业学习领域,形成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基于“产品检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l.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基于“产品检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每年都要依据企业分析检验岗位人才技能需求和素质要求,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度上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保证,有力地发挥了课程体系的育人作用。

    2.注重课内外的全方位全程育人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为特长、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认知实训为先导、单项检验为基础、产品检验为综合、第二课堂为拓展、顶岗实习为提升,课内课外二元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实训教学,整体上体现“强化单项性实训,优化综合性实训,协同顶岗实习”。课外,选拔15%左右的优秀学生组成创新实验班,课余时间加强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达到带动学风、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定期组织食品检验员竞赛等院级竞赛、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观摩企业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延伸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做到课内、课外二元并重。

    3.注重校内和校外的互补作用

    校内德育培养、校外文化熏陶,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第1学期入学即进行“认知实训”,使学生对专业、职业、企业、行业、产业有初步认知,树立学生职业理想,之后在第123学期学习基础化学、化学分析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检验技术等职业基础课程;在掌握单项职业技能基础上,第4学期开设“岗位产品检验实习",企业带班师傅定岗指导、学校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点”、“线”结合,提升技能、文化熏陶,在第45学期还要学习无机化工产品检验、有机化工产品检验、石油产品检验等职业核心课程,并进行“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实训,提升综合职业技能;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技能上达到“化学检验工”要求,理念上成为“职业人”。

    四、面向岗位需求,开展岗课证结合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改革

    岗课证结合教学做一体是高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化学分析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检验技术、无机化工产品检验、有机化工产品检验、石油产品检验、环境分析与监测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由校企共建,每门课程都有一位来自学校,一位来自企业人员负责,使课程能够实现项目化和教学做一体教学。

    l.发挥6门专业核心课程最大育人效能

    由专兼教师合作,将理论知识解构和重构,选取典型岗位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承载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和产品等为载体,融入心理身体、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等各方面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资讯、规程解读、拟订方案、实施操作、巩固练习、完成报告的“六步法”教学模式,基本与岗位工作过程一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树立分析与检验工作理念

    基于分析与检验工作要求严谨细致的特点,提出了“行到细微处,成于规范时”的专业育人理念。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从天平罩的折叠、分析仪器的握持这些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入手,由专业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和纠正,教学中贯彻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成为每个学生的职业警示,使“崇德尚技、严谨求实”成为每个学生的人格特征。

    3.注重第三方学习效果评价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等途径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及时修正教学行为,做到闭环反馈调节。课内学习效果由专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四个方位综合考核,实现过程考核。

    4.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经过多年课程建设积累,专业建成了以课程资源为核心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涵盖标准规范、合作企业、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素材、社会服务等内容,通过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达到专业指导、学习咨询、人员培训、职业鉴定的目的。校内直接使用,校外凭借密码也可使用,对企业分析员工培训、远程教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编写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更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

    五、优化双师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引领的教学团队

    强教育必须强教师,强职业教育必须强双师队伍,这是由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性和专任教师生产一线经验不足的现实决定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通过“内培养”和“外聘请”,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双师素质培养等措施,建成了一支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引领,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双师结构合理的28人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该团队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团队中有一人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一人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员两名,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两名。

    1.专任教师培养重在提升职业能力

    每名新教师到校后首先要经过至少3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近3年,有26人次参加了校内外的职业培训,专业带头人等3名教师2010年到澳大利亚进行了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赴澳专业培训班培训,学习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目前,中青年教师已全部达到双师素质要求。

    2.兼职教师培养重在提升职教能力

    通过外聘教师与校内教师结对子,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对坐班制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为他们量身定做了“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概要”专题讲座、教学公开课等培训项目,使他们在学生的职业技能指导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曾在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中分获金奖和铜奖的两名长白山技能名师认真履行传授先进实践技能,指导技能竞赛,建立技能教学团队,促进文化传承,促进校企技术技能交流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职责。来自吉化电石厂的退休兼职教师,以亲身经历为学生讲解浓酸试样配制等安全注意事项,使学生信服。

    3.专兼教师注重相互融合

    由于专兼教师的知识结构、生产经验、成长经历、工作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学院积极倡导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兼容、相互宽容的工作态度,形成了取长补短、优势发挥、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六、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校企优势互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资源。按照“实训条件双建设”的思路,我们和吉化公司电石厂分析车间、炼油厂分析车间等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发实践项目。总体来说是“突出实践教学育人主阵地作用,软硬件同步建设”。按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求,硬件建设上校内实现生产化、校外实现教学化。

    1.校内实训基地体现工学结合

    校内和企业共建两个实训中心,共12个实训室,环境尽量贴近企业生产环境,实训基地设备总值688.6万元,包含所有企业常规设备,可开设实训项目85项,3年内进行职业技能鉴定600多人次。实训室配套制度完善,人、物、账等实现规范化管理。校内实训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内优选能够承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训项目。如“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课程,引入了“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啤酒中甲醛含量测定”、“火腿肠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等生活中常见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实训项目,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检验方案、完成检验操作、撰写报告,还要进行交流答辩,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2.增强校内实训基地服务功能

    新建的分析检验测试中心及改扩建的仪器分析实训室兼具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社会服务功能,使学院的“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全国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吉林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功能更加扩展。凭借过硬的实训条件,学院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公开招标承办吉林省首席技师竞赛化学检验工赛项。不仅提供赛场、比赛设备,而且教师作为项目裁判、学生作为技术服务和组织工作志愿者参与竞赛活动,组织和服务工作严谨有序,得到了主办方吉林省人社厅和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

    3.校外强化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

    如吉化公司模范车间一炼油厂分析车间,他们的“榜样展厅”是学院学生认知实训的第一站,以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信、激发专业情感;车间有7名员工聘为学院稳定的兼职教师,在岗位产品检验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课指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分析专业6个重点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均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固化下来一些对学生的培训项目,车间化验室管理模式已为校内实验实训室管理所借鉴,学校在国家标准解读与应用、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技术衔接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由企业技术能手帮助解决,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七、服务生产一线,校企联手与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实践效果是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用的唯一标准。几年来,通过切实实施“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在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的同时,专业社会认可度、学生培养效果、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

    l.教学改革成果突出

    5年建成省精品课4门,建成了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与理实一体课程改革相配套,校企人员共同编写了《化学分析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检验技术》《有机化工产品检验》等7部教材,教材编写融入国家、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更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

    2.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3年专任教师担任企业客座教授,同企业职工培训部门一同为吉化公司、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分析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共12期,增强了员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学校科研能力优势,帮助松原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因长期使用碱洗液致管道中金属离子超标导致的汽油输送管道堵塞”等技术难题5项,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困难,也增强了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

    3.学生培养效果更好

    3年学生中级化学检验工获证率保持

100%,高级化学检验工获证率保持97%以上;学生评价“比以前学习兴趣更浓厚、技能掌握的更扎实”。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获得团体二等奖。以“责任关怀”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承袭了专业的优良传统,不仅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普遍还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如2013届毕业生纪现春被中海油华鹤煤化聘用为分析化验员,他不仅工作上勤勤恳恳,还主动参加当地志愿者协会,扶老助危事迹突出,工作还不到一年就受到鹤岗日报的专题采访和报道,为母校素质教育赢得了荣誉。

    4.专业社会认可度稳步增高

    2013年教育部高校年度报表数据显示,该专业在校生规模在全国同类院校149个专业办学点中排名第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尤其是20122013年就业率均为93%以上,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基础技能扎实,比以前上手更快、适应能力更强,踏实肯干”,总体上呈现出“进出口两旺”的良好态势。这些充分证明了“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有效载体,其有效实施能够完成培养“价值认同、行为服从、技能出众、爱岗敬业”的“化学检验工”的使命。

孙莉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