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点 摘 编
时间:2015/5/12 15:09:45   点击:0   [ 关 闭 ]

高技能人才素养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胡月茜、李小娟在《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中撰文并关注了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综合素养能力提升,最终导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综合素养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等专业素养,也包括人文通识、职业素养等非专业素养。现实中影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素养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1.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受教育观念、经费、师资等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2.受“重技轻文”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3.“功利价值”主导下素养能力培养“功利化”;4.“能力本位”影响下素养能力培养“单一化”。

    因此,高职院校要优化高技能人才素养能力,就要实现“五个注重”,具体如下:其一,注重教学的“多样性”,依据岗位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应开设两类综合素养课程即专业延伸类素养课程以及通用类素养课程。其二,注重师资的“全面性”。教学内容上,以德育为先;教学方法上,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严把教师质量关,建立教师教学、师德等评价机制和师资培训机制。其三,注重实践的“有效性”。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和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其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习与活动促进素质自我养成。其五,注重培养环境的“保障性”。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助推作用,完善素养能力的培养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五个注重”,优化高技能人才素养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打破高职学生只需掌握技术的狭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其次要加大素质教育的投入;再次要构建良好制度环境。就企业而言,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创造实习或顶岗的机会。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3.28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潘海生、王世斌和龙德毅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中撰文通过分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现状调研的结果,剖析了体制与机制上的困因,提出创新与突破的路径选择。

    加强校企合作是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关键,是高等职教发展的重点,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要求下,作者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对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校企合作的现实和愿景:现实是校企合作难以“双赢”,表现在:1.利益相关度差异显著,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特点,具体为企业对校企合作需求不足、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形式;2.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具体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渠道与形式相对单一、实习实训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3.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有待提升;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愿景则是校企双方达成意愿共识,认为校企合作未来充满希望。

    校企合作发展的困因存在于体制与机制方面,包括管理体制有待改进,需要宏观有序管理,政府、行业和高等职业院校间的沟通联系应加强;行业组织主导地位弱化,话语权不足,行业标准缺失,在合作信息获取方面渠道不畅,双赢需要立足点;政策法规不完善,需要适宜的制度环境,我国目前只有地方性法律法规,上位法缺失;职业院校市场意识有待加强,需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观,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有限,且动力不足。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选择新的路  径,获得创新与突破:l.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面  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积极创新办学模式;2.推动行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行业指导地位;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合作、举办职业教育,使企业参与职教的潜在动机转化为现实动机;4.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平台;5.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整合地方资源,寻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突破口。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3.28        

 

 

关于“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王东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4期撰文指出,(1)“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界定。可从三个层次(具有递进关系)理解“雇主导向”的内涵: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二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转移;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回归。(2)校企合作关系是建设“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借助社会学的“理想类型”,可以将校企关系分为“平行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三类。 (3)雇主参与的动力是制约“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可分为经济激励、人力资本、政治资本、道德责任和社会资本五类。(4)职业学校的“职业”属性是制约“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因。我国职业学校的“职业”属性欠缺,导致其办学目标不清楚,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模糊,增加了企业与之合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5)“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可能路径。一是从组织的层面尝试改革,另一个重要层面是增强职业学校的“职业属性”,可能的路径有以下几点:国家在顶层制度设计上突出职业学校的“职业属性”;推动职业学校积极行使办学自主权;在职业学校校长的任用标准上突出“职业属性”;建立基于动态质量评估的生均经费拨款方式。     

 

孙莉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建设与关系考量

 

    谷峪、姚树伟、王冰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职业教育要体现民生意义上的普遍性公平,职业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需要职业教育公平理念的确立和保证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职业教育公平体现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平等地享有选择职业教育内容的权利、平等地享有使用职业教育资源的权利。在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方面,职业教育要体现民生意义上的普遍性公平,职业教育具有体现公平的群体优势、基础优势与价值优势。公平的职业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稳定增长的恒久动力,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和谋求共同福社的根本途径。这一理念的确立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限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职业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需要法律的保障,形成所有社会个体、组织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和公平性原则,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策问题,职业教育公平需要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调节社会利益,对职业教育保障投入,提供倾斜,均衡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生源市场、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为保证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市场要求,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强调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基础”;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并努力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以长远的眼光强调公平优先;在发展理念上,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社会对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取向。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01                 

 

 

 

试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功能

 

    孔宝根在《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中撰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剖析了社会服务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社会服务在高职培养人才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具有以下关系:1.社会服务的内容与人才培养存在一致性和互补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一般包括培训服务、加工服务、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开发服务,这些服务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人才培养也要求掌握这些知识、技能。2.社会服务在形式上与人才培养合二为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分为上门服务和校内服务,这两种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和科研等技能,人才培养强调这两种服务形式。

    社会服务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1.补充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存在岗位单一、岗位与专业不匹配等缺陷,社会服务使学生接触更多岗位,锻炼自身能力。2.开辟校外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可以接触社会个体、社会实体和社会组织,为实训基地建设打下基础。3.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学校将教师下企业代职锻炼、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研究、参与社会服务三者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教师素质。4.增添高职院校科研的新内容。社会服务是科研来源的重要途径,为高职院校科研提供更加准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社会服务在高职培养人才中固然重要,但应注意以下问题:1.社会服务的专业范围要广和全;2.社会服务的主体必须是全体高职学生,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占主导作用。高职学生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的益处有:1.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2.建立了获取实践知识的渠道,构建了应用型知识体系;3.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4.培养了基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孙莉摘自《职教论坛》2014.01